【散文】五湖春梦扁舟雨——文徵明的桃源境界

文摘   2024-06-13 14:20   江苏  

       一身布衣,一袭襕衫。
  罗袍飘逸,儒巾洒脱。
  行吟吴中,见远山连绵,溪水横流,便挥毫作画。
  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举止文雅,行事随和,落拓不羁。
  情醉桃源,独立特行,闪烁异样光彩。
  这便是:吴中才子文徵明。
  

  吴中天地,山水胜境。
  远山青峦,云峰叠翠,碧水横流,树木葱郁。
  旷野绿意间,弥漫幽雅意境。
  一位吴中少年,立于高岗,俯瞰湖天,眼眸里充满明媚之色。
  这少年,正是文徵明。他出自官宦人家,是南宋文天祥后代孙。
  父亲文林,曾任南京大礼寺寺丞、温州知府。
  《明史·文徵明传》称:徵明幼不慧。即不聪明,语言迟钝。十一岁,才能说句整话。这看似愚笨少年,却大器晚成,“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 
  此少年,一发不可收:十五岁,文征明学画于沈周,并认识唐伯虎,成为一世好友;十九岁,随李应祯学书法、并以老师沈周摹本习画。
  文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大才子。

  文徵明得益于恩师沈周。恩师人品高洁,诗文书画,修养俱深。
  初时,沈周不愿教他,怕他学画分心,影响他科举攻读,但这孩子对绘画很有天赋。于是,沈周便尽心辅导。
  二十六岁那年,他在“双娥精舍”观沈周画《长江万里图》,独见恩师功力,方才醒悟。沈周见他执意学画,便将作画心诀传授于他。文徵明以“花落江城有所思,双娥寺里写相知”,印证此段光景。
  从此,师生往来,过从很密,相知愈深。沈周非常看重文徵明,儿子沈云鸿去世,他指定由三十三岁的徵明作墓志铭。
  沈周赞美徵明:年庚八字独特,故而天资聪慧。
  文徵明称恩师:先生乃仙人,一百个文徵明也不及于他。
  文徵明拜沈周为师,得益甚大。同时还学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与沈周画风融为一体,便自成一格。
  当时,明代画风呈粗笔、细笔两种。
  他的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画里尽显苍劲淋漓,并干笔皴擦、间以飞白,层次韵味俱佳;他的细笔,取自赵孟頫、王蒙,勾画繁密,造型规整,用笔细密,生涩中见筋骨,大巧若拙。

       《湖舍耕织图》山野气象,田畴阡陌间,漂浮着雅逸气氛。

  雪白宣纸铺开,掭墨吮毫。这位青年画师,眼里透射明亮,嘴角含着坚毅,微微一扫画卷,便胸有成竹,挥毫作画。
  身旁是他的老师沈周。只见他,粗笔染墨,泼洒快意,如涧出泉涌,行云流水;细笔勾勒,银钩铁画,遒媚劲健,似梅枝延展,新蕊绽放,令人眼前一亮。
  目睹画卷,沈周不禁赞道:虽用笔与我相似,但风貌上却不尽雄强刚健、粗犷张扬,却又秀丽细润、雅致端庄。苍劲不失隽秀,浑厚不失飘逸,并无干枯狂躁之弊,可歌可赞。
  史载:从明正德到嘉靖年间,吴派画家共有876人,出类拔萃、声名显赫者,唯有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等人。(《吴门画史》)

  恩师示教,学生聪颖。文徵明从沈周身上学得技艺,被沈周称为绘画上唯一能传授的“意匠”,即绘画场景的构图能力。
    

  时光清浅,世道无情。
  文徵明为考取功名,刻苦攻读。但在近二十年里,七次考试皆落榜,真是一生终被功名误。
  嘉靖癸未年(1523年),文徵明五十三岁,才以贡生身份被推举,入朝为官,进入翰林院供职,待诏俸禄仅“月米五石”。他见惯宫廷斗争、宦海无情、风涛险恶,便心生归意。三年后,文徵明辞官返乡,专心书画。
  文人雅士,一旦进入官场,便与官家祖制,心生裂隙。官场虞诈,奸臣当道,日夜揪心。皇家威严,稍有不顺,便庭杖大刑,置于死地。
  “踏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返回吴门,情漾桃李。
  “以翰墨自娱,不复与世事。”每日醉心书画,悠然林间,自由往来,再无羁绊。借吴中“桃花源”,书山林秀景,写碧水画卷,熔铸自我,放飞灵性,个中意趣,体味无限。
  江南山水,寄托情思。文徵明心隐身不隐,将一山一壑、一树一田,化作“桃花源”静境,那片超然时光之外、物象之外的山水境界,便是一生心思所系。
  这种文式“桃花源梦”,化作人间实景,呈现在自我生活中。

       《小阁秋晴图》,疏朗娴静,设色雅逸,一江秋水,两岸鲜亮,凭栏赏景,画意与诗作极美。

  文氏每日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或品茗抚琴,或歌吟酬唱,或雅好郊游,畅谈人生,说古道今,这种“桃花源”生活,是实景,亦是画境。
  作为吴门画派领军人物,他一生中多次创作桃源题材作品。
  画中有意,实地有景。他开始打造自己的“桃花源”梦工场。
  亲自设计园林:“到家,筑室于舍东,名玉磬山房。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文徵明集》)
  “玉磬山房”,为亲手设计建造,小院、草屋、篱笆、楼阁、竹林、溪流、小桥,一一呈现。并手植两株梧桐,于庭院中。
  只见石湖畔,坡岸上,柳荫烟柳,景点一二,远处水天相接,浩渺烟波,空旷无边,其景清丽秀润,水光缥缈,这正是他魂牵梦绕的“桃花源。”
  他时邀友人于“玉磬山房”,雅集吟咏,或诗或画,日日悠闲,留下众多艺术作品。
  文徵明作《感怀》诗:
  
  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漫赴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所思所画,皆是现实版纪录片。
  他绘《中庭步月图》时,画间正是“玉磬山房”。
  他与两位友人,于亭前空地,侃侃而谈,水墨清雅,满庭月色,意境至静至深,如水奔流。于闲静中读书,亭台间交友,小桥流水畔修性,在山水田园中,体味绵长悠远、闲适生活的乐趣。
  融迹于世俗,随俗于外,异志于内。这便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玉磬山房”,于心中——
  乃是高蹈殊庭的“桃花源”。
  
    《春来日日图》。文徵明倾心平淡生活,读书、写诗、画画,游山玩水,直到终老。两个儿子在画事上亦有天赋,代他传授画艺,示教弟子。
  《萧斋绿树图》。文徵明与友人吟诗作赋,闲情逸致。画中景象即是生活实景,时而携友寻访,时而举杯赋诗,时而赏玩书画。 


  嘉靖三十三年(1554)二月十六,文徵明年已八十五岁。
  这一天,他早早起床,净手沐浴,因要作一幅大画。
  画案上,平铺十七尺白宣,炫目鲜亮;斗笔、狼毫,一一摆平。今天,他作《桃源问津图》,图写陶渊明《桃花源记》文意。
  仿若三维世界,将渔人溪行、舍舟入洞、问津、延客等不同时空连续情节,巧妙绘于一幅。此图名为“桃源”,实为吴中春色。


  
       画中劲松高昂,苍劲朴拙;桃林散落,四处缤纷;山石嶙峋,焦墨点苔,极富生机。全图人物,景致繁多,为写实风格。
  舟上渔人,青衣白裤,手持船桨。山道老者,策杖观瀑,沉思凝神;妇人携幼,拄杖问路;院篱门口,树木幽深;屋内四男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
  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层次丰富;色不掩墨,清新明润。
  此卷乃文氏“粗笔”之作,看似信笔,却法度精妙,不落俗流。
  明代浅绛山水,间于水墨与青绿之间,起源于董源。
  由文徵明始,已然十分成熟。文,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其笔尤为独到,设色更为浓烈,色墨分明,皴染相融,不似小青绿艳丽,在浅绛于青绿间找到平衡点,色墨相辅相成。
  他在青绿山水中找到自己的“设色”,呈现出“工秀修润”的画风。
  《桃源仙境图》,如高山流水,大青绿设色,似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勾写山石,重色晕染;岩石山峰,罩染石青、石绿,层次晕染,丰富细腻,色阶微妙变化,不同色彩衔接,色彩清丽,皴染情境,一派桃源仙境。

       《桃源仙境图》描绘出画家心中的“桃源世界”。

  《万壑争流图》,如镂尘吹影,小青绿技法,似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描摹山石,细腻灵动,皴染丰富,青绿盈满,赭石敷染,日出林霏,尽显山间韵味;细笔勾勒水纹,水流花开,清露未晞,青绿风情,渲染出山水宁静之气。
      《万壑争流图》文徵明细笔精品,为晚年青绿山水中的上乘佳作。

  《雨余春树图》,如杳霭流玉,赭石皴染,似碧山人来,清酒深杯。赭石赋山石,细淡勾皴,浅染淡青,将赭石、石青、石绿相融,使笔法细劲,虚实结合,平衡赭石燥热感,整个画面顿然呈现清新之意。

      《雨余春树图》文徵明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彷中流击水,文氏独立吴门,笑傲江湖,惜笔如金。
  在吴门画派间,以青绿山水风叱云咤,变唐宋浓艳为清淡,融入元代浅绛山水设色,创立以赭石为主色、敷以青绿的小青绿山水风格。他的赭石勾皴技艺,是为绝技,将水墨与青绿结合,皴染交融,毅然提出“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以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有以优劣论也。”(《文徵明传》)
  其细笔山水,最为代表文氏山水画面貌,于精熟中见稚拙,鲜丽中见清雅。就这一笔,便奠定了“吴门画派”基本特色。
  由桃源境界,走向自由天地。
  以青绿山水,昭彰画史。
  这便是文徵明的洒脱之处。

   春日丹曦,云霞晓曙。
   小园百步,推窗见绿。
       得雨草皆满,无风花自闲。
       门前岸接溪桥,鸣琴惊动春鸟。
       好一幅江南水墨图,此乃文徵明吴中家园寻常景象。
       晚年文徵明,依然情醉书画,沉浸在无忧无虑地“桃源”生活中。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十六,用行书写了《山居篇》、前后《赤壁赋》;四月十六,仿倪瓒作小幅,并画《云山卷》;冬日,作《赤壁赋》书画合卷,画《水亭诗思图》;他的最后一件书法作品是《独乐园记》,这部临终绝笔,超凡入圣,为书海生涯画上完美句号。

  八十九岁所书《独乐园记》。后人称:《独乐园记》不输米、赵。明代王世贞赞为“玉版圣教”。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十六日,用行书写了《张一川小传》;二月二十,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铭,没有写完,便执笔而逝,享年九十岁。 
  一代书画大家,终以执笔形象,完成人生最后的定格造型。
  文徵明,一生苍润雅逸,情笔合一,他留给后世的正是“中正平和”的生命回应。他的青绿山水,妍雅清丽;水墨山水,雄沉隽秀,且创造出秀丽、细润、雅致、富丽的山水情怀,足足影响后世至今。
  生于吴门,隐逸吴门,与好友在“玉磬山房”吟诗唱和、品茗煮茶、挥笔书画。求书画者,络绎不绝。唯有三种人,他皆不应画:宦官、藩王、外夷。宁王要招揽他入府,他装病推却。
  钟情江南田园,不再是仕途失意,不再是隐逸避居,而是赏心悦目的超然空间。“独坐清溪静,逍遥弄落霞。”“山中忘日月,春去落花流。”这番“桃花源”般山林胜景,这般平淡、天真与情趣,正是心中所盼,梦中所依。
  一生只为丹青美:伴水自流、依花自开、抚云自飘、迎松自问、看花自好、望月自圆。这世界,于心中,便是无限暖意与爱意。
  此一生:心尽其爱,艺尽其欢,笔尽其意。
  “野火青山隐隐,渔歌绿水迢迢。”九十人生,写尽浪漫,唱尽惬意。 
  这样的日子:正该与文徵明,持一壶香茗,听一曲古琴,对坐畅饮。
  不禁吟起那首《赠月江》:
  
  月印千江不尽流,江清月白两悠悠。
  澄来夜色金精溢,散却寒芒玉气浮。
  万顷不波天在水,一尘无染镜涵秋。
  道人悟取原来性,满目风烟一钓舟。

       溪山深雪》。一代“意匠”,四绝全才,古雅交融,自铸雄奇,独领风骚,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欲寄闲情无那远,烟波江上采芙蓉。”此生,只为画生,我与画,即相融。看画,便看我。


江淮家园
关注社会新闻 解读热点讯息 纵览人文风景 探寻文学天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