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入画苑:《桃花扇》的两画师与双桃源

文摘   文化   2024-02-20 08:00   北京  

孙华娟

孔尚任在撰写自己一生呕心沥血的《桃花扇》传奇时,将绘画术语和技巧引入写作中,认为传奇与绘画相通:


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桃花扇·小引》)[1]


传奇除了兼备各种文体外,还要描写人物和景物,剧作家要像画家一样求其形神仿佛。


设科之嬉笑怒骂,如白描人物,须眉毕现,引人入胜者,全借乎此。今俱细为界出,其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况加以优孟摹拟乎。(《桃花扇·凡例》)


为人物设计动作、语言,就如同给人物画像,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摹写须眉”,要求其精细,因此剧作家写角色嬉笑怒骂就像画家用线条勾画人物。这里的“界出”相当于说画出,但的确带上了“界画”这种画类的精细含义。剧作家把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好演员再把它揣摩表演出来,角色就会更加生动。相比之下,《桃花扇·本末》以绘画中要先出其轮廓来比喻写作剧本要先勾勒故事梗概和脉络,反倒是较浅显的修辞手法了。


孔尚任在书画收藏和品题方面素有声名。他所藏书画精品众多,其中不乏唐宋名家王维、李昭道、董源、黄筌、刘松年、夏珪、马远等人的画作,甚至有宋徽宗和明崇祯的御笔。收藏之外,他也精于品鉴。罢职出都前,友朋送去请他品鉴索题的画作竟有百余卷之多。[2]从其文集中保存的大量书画题跋看,孔氏评画不仅推崇画面的气韵意趣,也注重画家的具体技法。[3]他平素观照山水时,也有意无意用山水画来作譬喻。他的《晓雾》诗“烟村一抹谁图画?半幅襄阳半巨然”[4],用米芾和巨然的画作来比拟眼前风光,如果不是十分熟悉二人的题材和技巧,很难想出这种表达。


对绘画的熟稔和热诚,让他的传奇杰作《桃花扇》也融入了画家的手眼和匠心。该剧结构备极精巧,颇得绘画之力。首先,出自杨文骢之手的两幅画作,对剧情发展和表现人物,都有非同寻常的功用。



兰香桃夭:刻画李香君


剧中重要的串场人物杨文骢,最突出的身份就是画家,其道白和曲文经常关乎绘画。第二出《传歌》,杨文骢甫开口就活画出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构图:“三山景色供图画,六代风流入品题。”《侦戏》《题画》两出中,杨文骢不但两次以米芾自比,更以倪瓒、黄公望自居,“【风入松】花林疏落石斑斓,收入倪黄画眼”(第四出《侦戏》),意谓眼前景色对自己这个优秀画师来说格外有会心之处。倪瓒、黄公望画山水声名赫赫,一疏简,一浑厚,杨文骢以之自比,对画艺的自负是显然的。这种随处显现的画者之心和画者之眼,正是孔尚任的刻意设计。


杨文骢之眼即孔尚任之眼,对花林疏落、彩石斑斓这类景物的观察捕捉,既唤起孔尚任鉴画的经验,叠合了他经眼的众多佳作,让剧内外的行家里手去回忆思索倪、黄等名画家是如何取景、摹物,同时,孔尚任又是诗人和曲家,要求用文字对景物加以表现,并以剧中人的口吻道出。这两方面的需要和经验,使孔尚任既分身为画家杨文骢,又不只是画家杨文骢,他以曲家来表现画家,又借画家之手来表现其他人物。


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是全剧主线之一,二人的恋情正是由杨文骢来导引的。正是他在香君妆楼壁上题画了墨兰,又给妆楼命名“媚香楼”。全剧题眼固然在桃花扇,但赋有国香的兰花才是李香君初出场时的首要隐喻意象。“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左传·宣公三年》所书燕姞梦兰事为人所熟谙,燕姞虽为贱妾,终因梦兰得宠。兰又以高洁知名,士君子常引为同调。“香君”之号意谓香中君子,秦淮歌妓的身份因为兰这一名称立刻出类拔萃,与名士绾合在了一起。命名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其实意味深远,甚或深具魔力,表现为有时“名”能够召唤出尚未曾显现的“实”。在被命名之前,剧中李香君几乎没有实质性台词和语言,近乎失语状态,这说明,她尚未形成和表现出明确的自我意识。但在第七出《却奁》中,她摒除钗环、退回妆奁,反对替阮大铖斡旋,甚至比侯方域更激烈。在这种决绝态度的推激下,原本不如陈贞慧、吴应箕激进的侯方域,不得不彻底摒绝阮大铖。李香君的矫激背后,固然有当时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杨文骢以兰为其命名,作用也不可小觑。李香君的自我意识从此清晰起来,自我期许也更清晰坚定。


清崔鹤《李香君小影》轴, 1817年。崔鹤时年约十七。图左上石渔居士题写《桃花扇》“夹道朱楼一径斜……不及东风桃李花”一诗。此图曾由林语堂收藏,后捐赠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下方“香君一个娘子”诗为1934年林语堂题款。


清余怀《板桥杂记》记录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秦淮名妓李香的轶事:


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人名之为“香扇坠”。余有诗赠之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武塘魏子中为书于粉壁,贵阳杨龙友写崇兰诡石于左偏,时人称为三绝。由是,香之名盛于南曲,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以为荣。[5]


李香即李香君的原型,她因娇小慧黠而被称为“香扇坠”。这一绰号或诨名,出自欢场狎客之口,嘲谑调笑,却具有真实的万钧之力,道出了她婉转可人却又不脱玩物性质的人生,具有难以明言的悲剧性。这一外号给孔尚任留下的深刻印象,剧中《访翠》一出还有部分保留。当众人在清明盒子会上饮酒行令时,香扇坠一再被当作话题。首先,它被坐实为侯方域的所有物,这个海南黄花梨木做的精美、珍贵的物事,被侯方域作为打赏抛给了楼头吹箫奏技的李香君,后者则用冰绡汗巾包以樱桃作为回赠。此时香扇坠具有了非常复杂的含义:既是狎客给歌妓的缠头,又是钟情男女的表赠,同时也指涉了现实中李香的诨名。在随后的饮饯宴席中,众人行酒令时,扇坠又是首当其冲的“酒底”(饮酒后所行之令)。侯方域作诗一首以为酒令:“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既是咏物,也是在向香君表白心迹。此诗明显是从现实中李香的外号发兴取象,字面上又受到余怀诗的影响,但并不像余怀原诗那样流于轻浮。对孔尚任来说,随着扇坠和扇的比喻先后出现,“桃花扇”这个全剧之眼已经准备好了物质的一面。


虽然真正的桃花扇直到《守楼》一出才因香君之血而诞生,但“桃花”这一譬喻意象则早已出现。《眠香》描写侯、李二人的正式结合,梳拢之夕,侯方域以宫扇相赠,并题诗其上: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第六出《眠香》)


辛夷即紫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因王维有《辛夷坞》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往往与隐士发生关联;玉兰花苞长半寸﹐俨如笔头,俗称木笔,也常与文人发生联想。


剧中此诗是以现实中侯方域《赠人》诗为蓝本的: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夷树,不数东风桃李花。[6]


该诗可能又受宋姚述尧《点绛唇·兰花》词影响:“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7]“不数桃和李”一句,褒兰花而抑桃李,几乎原样出现在侯诗中。姚词原本夸赞的是兰花,但侯诗借用过来说辛夷(紫玉兰)也相当贴切。兰有国香,不论泽兰、佩兰、兰花还是玉兰,皆可移用,它们有同一种芳洁的品格。


“不数”意谓不亚于、不次于,也即相当之意。“青溪尽种辛夷树,不数东风桃李花”,是说清溪一带所植众多紫玉兰数量和美丽不亚于桃李花,意在表明当时金陵文士之多,与秦淮歌妓之盛相仿佛。[8]在一般语境中,以桃李比青楼女子很常见,侯方域《赠人》所寄可能就是“桃李花”中的一位,甚至可能就是香君本人。香君无疑常被比为桃花,她随养母李贞丽得姓,剧中又以“李代桃僵”指称李贞丽代替她嫁给田仰的情节。在文士眼里,香君等青楼女子都是春风中秾艳繁盛的桃李花。侯方域将玉兰与桃李等量齐观,体现了对秦淮诸姬的平等相待,难能可贵。剧中诗改“不数”为“不及”,等于进一步让侯方域自叹辛夷比不上桃李,也就是我们文人比不上你们歌妓。这预示了香君后来的亮烈和决绝,看似凡俗的桃李花一旦高洁贞静起来,连一向清高的玉兰也要自愧不如,也微寓对侯方域等文人不能始终坚持气节的贬意。一字之别,却是相当重要的春秋笔法。


从欢场中被呼为“香扇坠”的李香,到剧中画家杨文骢笔下赋有国香的墨兰,再到剧中侯方域笔下众桃李中的一员,李香君是众人眼中诸多形象的叠合。当她怒脱钗钏、退还阮大铖奁资时,行为之高洁近于兰,是花中君子;第二十三出《寄扇》,当她看到自己溅在扇上的鲜血,“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甜水令】),体认到桃花和自己的某种相似性。当杨文骢将扇上血点画作桃花,她当下了悟这就是自己的写照:美好、娇艳,却又破碎飘零。可以说,这一次李香君的自我意识在先,杨文骢的点染刻画在后。这把画扇就此成为最重要的切末和全剧之眼。孔尚任自言,作剧的笔是龙,桃花扇就是珠,龙睛龙爪总不离珠。(《凡例》)


1963年电影《桃花扇》,主演王丹凤。


从兰香到桃夭,不仅是画师杨文骢在描画香君,也是香君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写照,最终她获得了自性的体认。借由桃花写照,香君最终确认了“我是谁”这个重要问题,走出了自我认识非常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步依然是在杨文骢的帮助下达成的。就像当初他题画墨兰并以兰为之命名,这一次是杨文骢将香君额血点染作桃花,使侯、李二人作为定情表赠之物的诗扇成为完具的“桃花扇”。之前的诗扇只包含宫扇以及侯方域的题赠诗,很可能也包括连缀其上的扇坠。对李香君来说,它们要么本来是侯方域的,要么是作为缠头赠予自己的,还有意无意连带着其他狎客所奉赠的“香扇坠”这一外号。从前这柄诗扇中并不含有李香君任何主动的自我意识或行动,她只是被动地被观看、被题赠、被赋予。当它从诗扇变成了真正的“桃花扇”,浸染了李香君血的体认和自我了悟,也就成了李香君的化身和写照。此扇也与历来典故指涉的“桃”关联密切,举凡“桃之夭夭”的婚姻期待、“桃叶桃根”的一度钟情、“人面桃花”的邂逅又离别,尽在其中。这柄桃花扇因此被当作画像和书信远寄侯方域。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明清戏曲小说中多有女子自画小像、自描春容并题赠情人的情节[9],李香君对自己与桃花的二而一的体认,使此扇具有了与香君画像同等的性质。这把诗画之扇此时也成为完整的:有男主角侯方域的题诗,有女主角李香君的血、自我意识,有杨文骢的画笔,可能还有从前那枚小小的香扇坠,它是当初侯方域从盒子会的楼下抛给香君的钟情表赠,也是现实中的原型李香在剧中留下的真实投影。借此,香君整合了自身,获得了相对稳定和独立的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李香君就此完成了自我认识,她还将在动荡的大时代里获得新的发现和认知。


从另一个角度,墨兰与桃花不仅是香君写照,也是画师的自我表现。杨文骢不但刻画香君,也刻画出了他自身的审美和性情。杨文骢除了是香君的刻画者,还是天台游仙的指路人。



游仙桃源:“渔郎”杨文骢


侯、李二人的爱情故事线,显然是以刘、阮入天台的传说为蓝本的:



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何]缘二女便呼其姓,似如有旧,乃相见而悉。问:“来何晚耶?”因邀回家。


其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陟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轻婉,令人忘忧。


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10]


这是一段经典游仙故事,因为时代较早,还保留了朴拙的本色。天台即浙江天台山,桃源洞是它的一处胜迹。天台作为自然景观突出的名山,在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写成后影响很大,有关道教传说也越来越兴盛,天台桃源洞被视作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十五洞天,“刘阮入天台”就是对洞天的想象之一。第二十八出《题画》中侯方域曾自比刘、阮重到桃源:“【鲍老催】这流水溪堪羡,落红英千千片。抹云烟,绿树浓,青峰远。仍是春风旧境不曾变,没个人儿,将咱系恋,是一座空桃源。趁着未斜阳,将棹转。”这里的桃源显然是指刘晨阮肇所误入的天台桃源。第二十五出《选优》中李香君借《牡丹亭·寻梦》中杜丽娘的唱词“为甚地玉真重溯武陵溪”,表达对逝去恋情的追怀,也是以天台游仙故事中女主角自比。而古人笔下的“游仙”很多时候就是狎妓的委婉语,《桃花扇》相当于恢复了这一词语的本义和真相。


不过,《幽明录》版的天台故事中出现的不是桃花,而是桃实,桃实恰更符合汉代以来“东方朔偷桃”等仙家传说。后因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渗入影响,人们引用刘、阮故事时,常常用桃花代替原本的桃实,元王子一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即是如此。从隐喻的角度,侯、李二人间的恋情原本就是一种无结果的艳遇,自一开始,二人就很清楚这是一种“梳拢”关系,没有“桃花贪结子”的非分之想。第二十三出《寄扇》中香君“只愿……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这段唱词,表明刘、阮入天台式的“游仙”就是她和侯方域之间悲欢离合的本相,而他们的“桃源”至少此时还跟避世遗民之思无关。吃“桃花粥”而非天台故事中的吃仙桃,同样隐喻他们的爱情有花而无果。


天台游仙故事和桃花最终关联在一起,也是因为“桃(花)”这一意象自来纠合了太多与恋情婚姻相关的意蕴。


《诗经·周南》“桃之夭夭”是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婚姻祝福相连的,但侯、李二人“成亲”仪式虽然有两情相悦和彼此表记,有妆奁,有宾客,有宴饮,拜堂却与真正的大婚不同,又是在妓院举行,一切都在提示对婚姻的模仿,同时又暗示它并不完整、似是而非,只是一场梳拢,构成隐隐的反讽基调。


“桃”这一词汇,唤起的也并不都是合乎伦理的婚姻想象,《桃叶歌》表现了王献之对爱妾桃叶桃根的深情,“缘于笃爱,所以歌之”[11],是一种婚姻之外的爱恋,而且故事中的“桃叶渡”就在侯、李二人恋情的发生地金陵秦淮河。


当侯方域重到媚香楼,感慨“应有娇羞人面,映着他桃树红妍;重来浑似阮刘仙,借东风引入洞中天”(第二十八出《题画》),不仅有刘阮重入天台之意,也与崔护“人面桃花”一诗表达的邂逅旋即分张的情境相似。[12]


归根结底,剧中侯、李二人之间本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爱情,而更像一场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临时婚姻。恰好当时侯方域“书剑飘零”“虽是客况不堪,却也春情难按”,李贞丽又正为年始及笄的李香君物色理想的梳拢客,经杨文骢、苏昆生等人的绍介、撮合、提调,侯、李二人短暂的“准婚姻”终得成就。种种程序、形式使它近乎包办婚姻的简化版,其中又不乏当事者的合意,但旁观者和当事者其实都清楚它并非真正的婚姻,也不带有婚姻隐含的各种诉求:偕老的期待、家族的联合、后代的生养等,从而使其形似并不以婚姻为旨归的爱情。因此,用天台桃源这个游仙故事来表述侯、李二人的遇合就再合适不过,其中有出自偶然钟情的强烈个人色彩,又撇开了伦理规范、家族责任等一切沉重的婚姻附加物,像一个美好的梦境,虽然终有梦醒时刻。


刘阮入天台这一桃源游仙故事复杂而耐人寻味,几乎同时包蕴了婚恋、仙境、分离诸元素,富有戏剧性,又深具原型性质。《桃花扇》以之作为侯、李恋情的基础来生发想象、孳乳情境和细节,恰可以跟侯方域的题诗、扇上折枝桃花图相辉映,是孔尚任曲家匠心的体现。元杂剧《误入桃源》的部分情节也被孔尚任加以改造和吸收。据前引《幽明录》,刘晨、阮肇进山本来目的是取榖皮(构树皮、楮树皮),但不幸迷路,最终靠自己进入仙境。到元杂剧《误入桃源》中,这一情节已变为桃源洞并非他们无意闯入,而是由太白金星扮作樵夫将其有意领入,意在成就其夙世姻缘,这一改编至少在形式上被孔尚任借鉴过来了。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桃源“游仙”经历,正需要一个类似的引路人角色,剧中这一角色是由杨文骢来担当的。


昆曲《1699·桃花扇》剧照,前排左为杨文骢,周鑫扮。


通常命名、择婿、送女儿出嫁这些事情是由父亲来完成的,但现实中香君父亲角色是缺席的,杨文骢由于跟香君养母李贞丽的情人关系,实际相当于香君的代理父亲,并摄行了部分父职。画墨兰并以之为香君命名,表明杨文骢敏锐地体察到了香君某种尚未彰显的性格特质:清高,刚烈,决绝,同时这一命名也包含了父亲(包括代理父亲)期待女儿具有某种不同流俗的品性。这个代理父亲也需要为养女物色“佳婿”,哪怕这只是一个欢场上特定情境下的婚姻代替品:“梳拢”。剧中正是杨文骢相中了侯方域,认为他是梳拢香君的最佳人选,这个准父亲正是在借此恪尽父职。当侯、李二人“成亲”时,其妆奁酒席也正由杨文骢代为备办。所费奁资虽出于阮大铖,杨文骢居间的操持备办却并非虚情。一切迹象表明,他是《误入桃源》中指路的太白金星一类的角色,是他将男女主角撮合牵绾到一起,引出之后的连串情节。


但指引仙源路径只是人物功能之一,杨文骢在侯、李二人“成亲”合卺之夕所赠催妆诗,还部分地保留了他作为香君代理父亲之外的复杂身份和微妙心态:


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缘何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第六出《眠香》)


从《板桥杂记》我们已经知道,这本是余怀给李香的赠诗,还带有狎客的口吻。父亲送女儿出嫁的诗通常不会是这种语调。剧中杨文骢作为香君养母李贞丽的相好,其青楼狎客的身份其实一直都在。当他面对初长成的李香君,那种青春女性显露的魅力对他构成了微妙的压力,这本质上是一种性的张力。对他来说,以准父亲自居,这种性张力似乎可以消释一部分。这首催妆诗本出狎客之手,被嫁接到杨文骢这个代理父亲身上,恰好合乎他的双重身份和复杂况味。孔尚任未必不能代剧中人物杨文骢另拟一首,但全取余怀的现成篇章却获得了意外的反讽效果。它表明,杨文骢终究不是李香君的父亲,哪怕是临时的代理父亲。他只是一个居间作伐者,就像货物买卖中为双方牵线搭桥的掮客,跟余怀一样,同是秦淮欢场客。他们为歌妓作的诗,当然也都是相似的狎昵口吻。正是这些复杂和微妙处使得杨文骢这一人物没有流于工具化,而是具有自身深层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


此时,在杨文骢笔下,李香君不再是他曾叹赏不止、赋有国香的兰,而恢复成秦淮楼头被称作“香扇坠”的欢场女子李香。现实及其粉饰间的裂缝由此欲盖弥彰,侯、李二人也并非真正的拜堂成亲,仅仅是一场似是而非的婚姻的模拟,是有花无果的艳遇和游仙。孔尚任仅以这首催妆诗,就给杨文骢之前貌似恪尽父职的形象加上了反讽的滤镜。而在同一出的末尾,郑妥娘和张燕筑当场就为皮肉交易讨价还价,以及次日一早妓院保儿出场倒马桶诨谑不已,可以与此合观,共同构成对侯、李二人“成亲”仪式的深刻反讽。


李香君入宫后,画家蓝瑛借住在媚香楼,侯方域重到楼中,应蓝瑛之请在《桃源图》上题诗:


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渔郎诳指空山路,留取桃源自避秦。(第二十八出《题画》)


意谓渔人以前就进入过桃花源,如今重到怎么会迷路呢?想必是他故意指错路不让人找到,要把这个世外桃源留给自己以遁世吧。这个故意指错路的渔郎当然是指杨文骢,侯方域借用避秦桃源中不无机心的渔人形象,表达自己对杨文骢的不满。这里的桃源却不再是刘、阮游仙的天台桃源,而是剧中第二重意义上的桃源——来自陶渊明笔下的避秦桃花源。侯方域这首诗让全剧从游仙桃源过渡到了避秦桃源,杨文骢曾经是天台桃源中指引过侯、李二人游仙路径的渔樵式角色,却并非避秦桃源的接引人,柳敬亭才是。



避秦桃源:“渔父”柳敬亭


《桃花扇》剧中除了存在天台游仙桃源,还存在另一个作为避世乌托邦的桃源,这主要是由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所塑造的。“桃花源”一直是中国人心中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既具有本土特点,又有现实色彩,但它更多是陶渊明的艺术创造。[13]


桃源社会理想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从汉末至东晋,战祸频仍,各地人民往往逃入深山险境聚居避难,有的形成堡坞社会,但其中仍是等级制度森严。桃源则与之根本异趣。桃源理想,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更重要的成因是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她吸取了《礼记·礼运》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思想,而扬弃了其“选贤与能”之成分;她吸取了《老子》“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思想,而扬弃了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及“绝仁弃义”之成分(桃源尚有古礼)。她可能还吸收了魏晋以来从阮籍、嵇康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终于是自成一新天新地、新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堪称《礼记·礼运》以降,中国文化之一大瑰宝。[14]


这段分析切中肯綮,指出中国乌托邦从《礼运》大同社会理想以来的一路演变,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柳敬亭,人称柳麻子,说书一回定价一两。


《桃花源记》故事主角是无意中到过世外桃源的渔人。在《搜神后记·桃花源》的版本中,他甚至拥有确凿姓名,姓黄名道真,因俗心未尽,不但要返家,还在路上处处标记并向当地太守报告,结果永失桃源。与诗并行的《桃花源记》末尾加入了刘子骥寻而不得的情节,让这一故事更有文人气息,从此寻而不得的就不再只是渔人了,而是所有的文人。《桃花扇》也承袭了《桃花源记》的渔人角色,柳敬亭就是剧中避秦桃源的渔人和守护者。


剧中柳敬亭本是滑稽之雄,是东方朔的传人和镜像。史书和逸事中的东方朔原本就是介于文人和优人之间的形象,用余英时的话来说,是一个“俳优型的知识分子”[15]。在侯方域这些清流士人眼中,说书的柳敬亭就等于诙谐滑稽的东方朔,是士人、清流,是他们中的一员。听说柳敬亭不肯做阮大铖门客,陈贞慧、吴应箕立即将其视为复社同道,这是对他人品的赞扬。柳敬亭讲说《论语·微子》“太师挚适齐”故事,这段“夫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那些乐官恍然大悟,愧悔交集,一个个东奔西走,把那权臣势家闹烘烘的戏场,顷刻冰冷”,与通行《论语》注疏的解释不相同。注家认为采用了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6],出自野史稗官,却其来有自。历来滑稽家如东方朔正是“多博观外家之语”,“外家非正经,即史传杂说之书也”。[17]柳敬亭这样的说书人衡量品鉴史事,要在无稽中显出奇怀,与诗人作诗类似,同时又显示出不为主流所框架和牢笼的疏离与反讽。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听了这段说书,赞叹他“人品高绝,胸襟洒脱,是我辈中人,说书乃其余技耳”(第一出《听稗》)。这是对他讲书评史表现出来的独特观点的认可。第十出《修札》,当柳敬亭主动请缨去左营下书,侯方域再次以“我辈中人”相称扬。这是对他勇于担当的士人精神的认可。柳敬亭以说书为业,职近俳优,但精神内核是士人的,堪称东方朔的化身。他对此也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自称“诙谐玩世东方老”。左良玉也一见即许之为“滑稽曼老”,“这胸次包罗不少,能直谏,会旁嘲”(第十一出《投辕》)。


《桃花扇》一剧中,逸出主要剧情外的关目往往是“后设戏剧”的重要构成,具有重要的自我指涉功能和框架意义。[18]加第二十一出《孤吟》嵌套戏中戏,当老赞礼再往太平园看演《桃花扇》,评价“司马迁作史笔,东方朔上场人”,很值得注意。这里的司马迁指剧作者孔尚任,东方朔是谁呢?只能是柳敬亭。老赞礼是孔尚任的旁观者式的分身,孔尚任借他之口自比司马迁,又将柳敬亭比作东方朔,一个作剧,一个演剧;一个发愤著书,一个诙谐应工。柳敬亭的形象也包含了作者孔尚任的部分自我投射,既冷峻又热烈,既粉墨登场亲自入戏,又冷眼观瞧、精辟预言、与舞台中心拉开了一个反讽的距离,其戏份和重要性是老赞礼和苏昆生也不能与之相比的。总之,柳敬亭这一东方朔式的、俳优而兼士人的角色,既是身在剧中的说书人,是复社公子们认可的“我辈中人”,但又比他们看得高远行得彻底;当身在剧外、处于后设戏剧架构时,他又是最能瞧破和体现作者之意的人物。


柳敬亭是情节主线中“滑稽曼老”东方朔式的人物,但在更大的社会图景和时间框架中,他又担当了避秦桃源的寻找者与引路人的角色。这在第一出《听稗》中有重要线索。说书之前,柳敬亭引用了李白《山中问答》作为开场诗:“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人在桃花流水的碧山深处,正是以桃源中人自比。这一出里柳敬亭所说《鼓词四》,借别人酒杯浇自家块垒,“这击磬擂鼓的三四位,他说:‘你丢下这乱纷纷的排场俺也干不成……俺们一叶扁舟桃源路,这才是江湖满地,几个渔翁。’”这是他才出阮大铖家的现身说法。【解三酲】曲子的末句“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也预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是对侯、陈、吴三人所说,尤其针对侯方域桃源游仙梦醒,但又尚未领悟避秦桃源所在的苦闷时刻。


不难看出,剧中柳敬亭就是渔父,是避秦桃源的接引人和守护者。他心在桃源而身为滑稽,一旦时势需要,他立即担起与士人同样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投札军营,凭借游说本领安顿局面。但他与士人又并不一样,虽然他们在南明亡国后一同归隐,但三年以后侯方域等人纷纷应考、出仕,柳敬亭则一直隐居山中,坚守着桃花源。他不是《桃花源记》中颇有机心、俗情未尽的那位渔人,而是历来文人隐逸文学中永恒“渔父”的化身。


剧末,渔人、樵子、采药人隐居山中,这渔人正是柳敬亭,他唱起弹词《秣陵秋》,与老赞礼神弦歌《问苍天》、苏昆生北曲【哀江南】,渔樵同话,总结离合,管领兴亡:


陈隋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骀荡柳绵沾客鬓,叮咛莺舌恼人肠。中兴朝市繁华续,遗孽儿孙气焰张;只劝楼台追后主,不愁弓矢下残唐。蛾眉越女才承选,燕子吴歈早擅场;力士签名搜笛步,龟年协律奉椒房。西昆词赋新温李,乌巷冠裳旧谢王;院院宫妆金翠镜,朝朝楚梦雨云床。五侯阃外空狼燧,二水洲边自雀舫;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春灯已错从头认,社党重钩无缝藏;借手杀仇长乐老,胁肩媚贵半闲堂。龙钟阁部啼梅岭,跋扈将军噪武昌;九曲河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琼花劫到雕栏损,玉树歌终画殿凉;沧海迷家龙寂寞,风尘失伴凤彷徨。青衣衔璧何年返,碧血溅沙此地亡;南内汤池仍蔓草,东陵辇路又斜阳。全开锁钥淮扬泗,难整乾坤左史黄。建帝飘零烈帝惨,英宗困顿武宗荒;那知还有福王一,临去秋波泪数行。(续四十出《余韵》)


从前诙谐玩世、直谏旁嘲的滑稽曼老柳敬亭,在左良玉死后,曾经托蓝瑛为之画像,又请钱谦益题赞,每逢年节祭拜,以尽知己报答之意。至此,在孔尚任笔下,这位气节比士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有作者一部分自我投射的东方朔兼优孟,完成了场内场外酬知己、结兴亡的戏份和责任,可以逃向深山,完美下场了。



蓝瑛四幅:双桃源及其结穴


蓝瑛是孔尚任钟爱的画家。孔尚任论画,既重写意,又讲求笔法技巧,认为画不能不关痛痒,必须抒发真情,又要笔意精到。明末清初的画家中,他相当推崇蓝瑛和陈洪绶。蓝瑛的画,孔尚任题跋过的有三幅:《渔乐图》,评曰“烟树迷离,脱尽蹊径,为平生合作”;《秋山访友图》,评曰“本色”“点染可观”;《菊竹秋兰图卷》,评曰“风格超逸,可追白阳”。[19]蓝瑛弟子陈洪绶的作品,孔尚任也很宝爱。还有谢时臣,孔尚任称其画笔致疏秀,诗、书俱佳。这些名手介于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之间,孔尚任认为他们往往能兼二者之长,意趣和笔墨皆有,秀润灵逸,技法精工。


《桃花扇》一剧中至少包括画家蓝瑛四幅作品:媚香楼壁上所画拳石,赏心亭上所挂仿周昉《雪图》,为张瑶星松风阁照屏所作《桃源图》,以及为张瑶星白云庵所作四壁《蓬瀛》图。《桃源图》固然最重要,与扇上折枝桃花一样具有重要的隐喻和结构功用,其他几幅相对不太引人注意,但同样值得分析。


蓝瑛画作首先出现在香君妆楼墙壁上。杨文骢第一次出场,见妆楼壁上除了有名公题诗,还有蓝瑛所画拳石,于是在其旁添上墨兰,并就此为媚香楼命名、给香君起号。据余怀《板桥杂记》,“诡石崇兰”原本都是杨文骢所画,但剧中改为壁上早有蓝瑛现成的拳石,杨文骢只是添上了墨兰。这样设计,一是可以将蓝瑛这一人物尽早引出,也暗中预告了他是较重要的角色、后文中还将出场;二是杨文骢画兰一事的重要意义由此凸显,重要到它只能作为单独的事件出现。


《雪图》是指《袁安卧雪图》,唐宋不少名画家都画过。大中祥符年间,丁谓出典金陵,真宗以《袁安卧雪图》赐之,或言周昉手笔。丁谓建赏心亭,中设巨屏,置图其上。[20]剧中马士英等人在赏心亭饮酒看雪,亭上所张即蓝瑛所仿《卧雪图》。这一情节影射了马士英对丁谓的模仿,也由杨文骢引出蓝瑛,为下文将他安排到媚香楼暂住张本,还暗示了蓝瑛跟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关联往来,这是符合职业画家蓝瑛生平行迹的。[21]


至于《桃源图》对全剧的重要自不待言,明清画家桃花源题材相当普遍。石守谦认为,桃花源有强烈的自然山水美景的形象,是以一种理想化的山水形象来做展开的基础。从八九世纪,桃花源传说便与桃源图绘出现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整个桃花源意象,很早便以文字与图绘两种不同形式共同完成,并持续发展。他将历来桃花源图分成四类:仙境式的、人世化的、风俗图式的和隐居山水式的。[22]我们认为,后三种都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来,只是表现的侧重点不同;第一种所谓古桃源图,则从天台桃源传说而来,也就是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的扩展。陶渊明《搜神后记》中“剡县赤城”故事,与刘、阮入天台情节高度相似。可见当时的确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陶渊明对这种洞天仙境式传说是知悉的,且不无可能受其影响,但他本人更倾心于有人情温暖的、不受人间政治力干扰的田园样态的桃源。这种乌托邦从《老子》《礼记》等先秦经典一路承袭下来,渊源有自,又有变化。历代文人对美好的避世乌托邦皆有想象,这种想象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和集大成的,它此后成为中古文学的重要母题和盛唐隐逸世界的原型之一。[23]


蓝瑛《桃花渔隐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蓝瑛有关桃花源题材的画作流传下来不少,如檀香山艺术学院所藏《桃花源》,故宫博物院藏《桃花渔隐图》《云壑藏渔图》,其他还有《桃源仙境图》(也称《武陵源图》)等,孔尚任当时所见蓝瑛桃源主题的画作应该更多。显然,蓝瑛喜爱和擅长此题。他此类画作的特点很明显。首先,桃花的形象在画中都很突出,优美明妍,在小青绿的背景中显得异常鲜润。在檀香山艺术学院藏蓝瑛《桃花源》图轴中,干脆没有人物,只在山的最远处隐隐有屋宇在望,前景整个中心几乎全由盛开的桃花占据。这更直接表明桃花是蓝瑛的趣味焦点。蓝瑛所作桃源图另一特点是其中的小船上时有红衣人物,或向人对谈,或听人吹笛[24],且红衣人有时作官员装扮,如著名的《桃花渔隐图》。点画红衣官员,也许意在表明居官慕隐之意,类似画作可能原本就是蓝瑛为官员定制的。[25]从剧中侯方域的题画诗来看,他所见蓝瑛《桃源图》中,应该也有渔人以及向渔人做打听状的寻访者,很可能就是有红衣人与渔人攀谈的那一类画作。


总之,蓝瑛诸多桃源主题的画作,既没有仇英笔下隐士高人强烈的避世气息,也并不像另一些画家主要以耕织场景演绎桃花源故事,而是以表现山水中的桃花为主,即便有人物出现,也并非画作中心,但他的确爱将红衣人向渔人打听桃源的情境纳入图中。孔尚任应该见过蓝瑛这类画作,因而以这种构图为蓝本,替侯方域造作了那首《桃源图》诗,诗的焦点则放在图中渔人身上。


侯方域的题画诗责备渔人可能是故意指错路径,不让自己找到真正的桃源仙境。显然,侯方域为媚香楼空、香君已去而感伤唏嘘,故而自比蓝瑛画中向渔人问路的仙源寻访者,也是自比陶渊明笔下无功而返的刘子骥。此诗立意新奇,角度别致,又与《桃花源记》原文以及蓝瑛的图画形成生动的互文,提供了原文和画作本来没有或未挑明的意义。侯方域是在以诗抒怀,也是在以诗诠释眼前的画,同时以诗诠释陶渊明的千古奇文。那怡然自在的、人类永恒念想的仙境般的乌托之邦,在此展现出深厚勃发的原型之力。


那么,剧中同时存在的游仙桃源和避秦桃源是何种关系呢?


《题画》一出,蓝瑛、侯方域、杨文骢先后来到媚香楼,两位画家和题画者相遇了,这也意味着杨文骢点染的桃花扇与蓝瑛所作《桃源图》相逢,剧中双桃源两条线索交叉了。诗扇的折枝桃花是作为离合情,蓝瑛《桃源图》则是作为家国梦断的避世乌托邦,此刻侯、李二人的“离合情”和王朝命运的“兴亡事”一同显影,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局部、细节,折枝桃花正是从桃源中折来,桃花扇也只是桃源图景众多拼图中的一块。桃花扇曾相当于李香君的画像,并作为侯、李二人恋情的凝结和证物,当作为折枝桃花更大背景的《桃源图》出现,桃花扇原本的重要性就开始淡化了,游仙也开始向避秦转化。


桃花扇和《桃源图》上皆有侯方域题诗,都与桃花密切相关,但情形有所不同:一为题扇,一为题屏;一先有题诗,一先有画作;一是定情之作,一是别后所作。当后一次侯方域在《桃源图》上题诗时,读者不得不正视桃花扇与《桃源图》的关系,扇上桃花只能被视为从武陵源折来,也不可能离开这个背景去看它。不必等到最后在栖霞山道观相见并被张薇点醒,侯、李二人的故事结局已经在这一出揭示明白了。当然,侯方域的觉悟并没有那么早:


【鲍老催】这流水溪堪羡,落红英千千片。抹云烟,绿树浓,青峰远。仍是春风旧境不曾变,没个人儿将咱系恋。是一座空桃源,趁着未斜阳将棹转。(第二十八出《题画》)


眼下他心中渴望的桃源还不是避秦桃源,而是曾与香君幸福欢聚过的天台仙境,他依然觉得自己是刘晨、阮肇式的误入仙源,只不过此番返回源中不像刘、阮能再度归山无碍。等到再历丧乱,在狱中与陈、吴会到柳敬亭,大家同抒其慨,“却也似武陵桃洞,有避乱秦人,同话渔船”(第三十三出《会狱》)。对侯方域来说,此刻他才从游仙真正转向避秦。


较之侯方域,李香君对游仙幻梦的执迷更深,直到众人要逃去金陵东南的栖霞,李香君依旧觉得“望荒山野道,仙境似天台,三生旧缘在”(第三十六出《逃难》)。在栖霞山中,她的天台梦境依旧,“一丝幽恨嵌心缝,山高水远会相逢;拿住情根死不松,赚他也做游仙梦。看这万叠云白罩青松,原是俺天台洞”(第三十九出《栖真》)。这当然与她的世界相对狭小有关,除了南明王朝倾覆、她从宫中出逃,她与外面更广大世界的接触是有限的,所以这觉悟也就来得更晚。小我的短暂幸福像折枝桃花一样是从桃树、从更广大的桃源和天地中撷来,当外在世界毁于一旦,小我常常随之覆亡,有情人重逢多半出于侥幸,并非必然。他们当然也可以厮守,但各自相较从前,此身虽具,其内在的经历、思想、情感甚至灵魂都已经历剧变,如同再世为人,过去的所谓爱情恐怕已无所附丽。故而张薇让他们斩断情根的断喝以及他们的顿悟,都并非故作解脱,更不是无稽之谈。[26]


三年后,皂隶徐青君到山中访拿隐逸,他就是全剧开场那位看花的徐公子,先祖是明开国功臣徐达。世朝改换,徐青君沦为衙役,自嘲“开国元勋留狗尾”(续四十出《余韵》)。这正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活生生的例子。徐青君去拿取柳敬亭等“白衣山人”这一场景,也暗中呼应了蓝瑛《桃源图》中红衣人向渔夫打探消息的画面,形成剧情对画作的模仿,也是剧与画的互文。评点者这一出的眉批说:“谁知皂隶虽是狗尾,文章却是龙尾。”[27]


蓝瑛还有一幅为张瑶星白云庵所作四壁《蓬瀛》,身处其中,可以读书卧游,飞升尸解,“修仙有分,涉世无缘”(第四十出《入道》)。这已是道家超脱人世的图式化表现,与剧情的关联相对较远,此不赘论。


剧中共提到蓝瑛四幅画作,《桃源图》对全剧起到结构性作用。它不像桃花扇那样处在聚光灯的焦点下,而是作为全剧的布景和框架存在。只有镜头逐渐拉远,观众才能看清时间中的空间图景。兴亡事都在时间中,桃花源则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寻得、又超越了时间的一处宁静自足的空间,“避秦”是其初衷,它要逃避的是时间交替的那种暴烈形式。



小 结


《桃花扇》叠合了“刘、阮入天台”和“桃花源记”两个重要原型,是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离合情”和南明“兴亡事”的结合。游仙桃源和避秦桃源这两个原型,通过杨文骢、蓝瑛这两位画家的画作,具象化为读者和观众可以感知的关键道具和隐藏的图景框架。


杨文骢作为画家具有独到的艺术眼光,孔尚任将自己在绘画鉴藏方面的心得和感受力赋予了他。杨的画技出色,他画墨兰、画折枝桃花,除了推动剧情,也催化了女主角李香君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乱世人和欢场客,他又体现出人性的幽微,圆活世故、玲珑周全,游走弥缝于不同阵营。他对香君既有父亲式的怜惜,也体现出性的张力以及父权式的控制企图,尽管他努力压抑而仍微妙地呈露出来。他对香君的刻画和影响,也正是作者孔尚任对他的着力表现处,其中尽显伟大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也是游仙桃源的指引者,是剧中第一重意义上的渔人。


蓝瑛《桃源图》不仅是全剧根本隐喻,也与侯方域的题诗及蓝瑛本人的传世画作形成互文。虽然同为画家,但相对于杨文骢,蓝瑛形象偏单薄,对情节构成的作用并不那么有机,更像作者动机的简单图式化,可以说是一个工具式的人物。孔尚任要借其画作尤其是《桃源图》来给全剧一个隐形的图景框架,一旦这个框架显影,就连桃花扇也失去了光环和魔力,归位到这更大图景中去。《桃源图》才是全剧最重要的切末,连画作者蓝瑛也被这隐喻式图画所笼罩,他的出场因此显得较刻意,缺少更丰富的层次,有欠鲜活。


在结构全剧的双桃源和两画师以外,柳敬亭是双重意义上的“说书人”,既在情节中,又在情节外。剧情中,他秦淮拍案、月旦春秋、左营投书、直谏旁嘲,是东方朔式的人物,以滑稽优伶的身份直接参与和推动剧情。当游仙桃源的折枝桃花被还原到整个避秦桃源的乌托邦,“离合情”并入“兴亡事”时,他又担当了这个乌托邦的守护者角色,是剧中第二重意义上的渔人,并在它向有缘人敞开时作为接引者。作为后设戏剧冷眼观瞧的解说人,他在易代的埃尘终归平息后,与老赞礼、苏昆生一同避往山中更深处,成为全剧真正的结穴。


(孙华娟,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访问学者;原载《戏曲研究》第127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注释】

[1] 文中所引《桃花扇》原文,若非特别注明,皆出自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本《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行文中不一一出注,仅随文括注回数和题目,卷首无回数者仅标出题目。

[2] 孔尚任《归田有期人多以画卷索题日不暇给盖百余卷矣可存之句实无多也留题蓼庵画卷》,载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第2册卷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9页。

[3] 孔尚任评唐伯虎《秋村图》“其钩皴皆用浓笔”(参见孔尚任《唐伯虎秋村图》,载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第3册卷八,第598页),也很认可自己侄子衍栻的焦墨画法“从子托名老画师”(参见孔尚任《燕台杂兴》,载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第2册卷四,第373页)。

[4] 孔尚任《晓雾》,载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第2册卷四,第396页。

[5] 余怀《板桥杂记》中卷“丽品”,《青楼集及其他四种》,载《丛书集成初编》第273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3页。

[6] 侯方域《四忆堂诗集》卷二《赠人》,清顺治(1644—1661)刻本,第8页。

[7] 姚述尧《点绛唇·兰花》,载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简体增订版)》第3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16页。

[8] 合注本《桃花扇》认为,侯方域原诗“以辛夷树较桃李花为可贵,跟这里(剧中)引用的意思正相反,疑作者(孔尚任)因香君姓李,因此以桃李比香君,说它为辛夷树所不及”(第50页)。这个看法后半是对的,但侯的原诗是说辛夷与桃李相当,并非说辛夷更可贵。孔尚任的改作则认为桃李比辛夷更可贵,这也是全剧褒扬香君品格的题眼,并对历史上侯方域最后的改节出仕有所贬抑。

[9] Judith T. Zeitlin,“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Image: Ghosts and Female Portraits in Sixteenth-and Seven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In 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ed. Wu Hung and Katherine R. Tsia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Asia Center Publications, 2005, pp.229-256.

[10] 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卷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另外,陶渊明《搜神后记》“剡县赤城”则(《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16页)与刘晨、阮肇故事颇为相像。

[11]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五《桃叶歌》题解引《古今乐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4页。

[12] 崔护“桃花人面”的故事与刘阮入天台颇有相似之处,但情节简单,把背景诚实地设置在人间,也并没有将女子的身份仙女化。

[13] 陈寅恪《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载《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2000年版)、“桃花源记旁证”(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及唐长孺《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等论著对此皆有考证。

[14]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3页。本条撰写者为邓小军。

[15]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载《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16] 《桃花扇》注六六,第15页。

[17]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卷一二六“滑稽列传”注引司马贞《索隐》语,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0册第3892页。

[18] “后设剧场”(metatheatre)及相关的“后设戏剧”(metadrama)最早由莱昂内尔·阿贝尔(Lionel Abel)等人提出。理查德·霍恩比(Richard Hornby)把后设戏剧分为戏中戏、戏中仪式、角色中的角色扮演、文学与真实人生的指涉、自我指涉五种类型,参见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Lewisburg, Pa.: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and Toront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86, p.32.)、陈芳《“后设”戏中戏:明清古典戏曲的自觉建构》,《中国学术年刊》第42期,2020年9月,第147~172页。

[19] 参见《蓝瑛渔乐图》《蓝瑛秋山访友图》《蓝瑛菊竹秋兰图卷》,载《孔尚任诗文集》第3册卷八,第600~601页。

[20] 参见王闢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2页。

[21]  参见吴敢《蓝瑛散究》,《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第18~25页。

[22] 参见石守谦《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1~49页。

[23] 参见萧驰《问津“桃源”与栖居“桃源”——盛唐隐逸诗人的空间诗学》,《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3月,第1~50页。

[24] 与人对谈者如《桃源仙境图》(中国嘉德2005春季拍卖会)、听人吹笛者如《桃源春霭图》(青岛市博物馆藏),自己吹笛者如《桃源行舟图》(西汵印社拍卖品)。

[25] 这与仇英不同,仇英的代表作《桃源仙境图》《玉洞仙源图》两画中以工笔作人物,文人隐士身穿白衣,或自己抚琴,或听人弹奏,没有官员的痕迹。

[26]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借白流苏之口说,为了成全她和范柳原的爱情,一座城市都倾覆了。这是一种摆脱了传统士人眼光和家国情怀的爱情,是带有小市民特点的新观念,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时代是不可能说出口的。这恰与《桃花扇》里张薇“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的断喝形成强烈对照,并构成对它的反叛。

[27] 孔尚任《桃花扇》(四),载《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编校:张    静

排版:王金武

审稿:谢雍君


往期回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2023年度工作总结

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

《戏曲研究》第一二七辑目录、稿约

“戏曲研究”微信公众号2023年文章目录汇总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他者”与“路径”:现代剧学体系本土化建构中的“民间立场”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欢迎关注中华戏剧学刊联盟刊物公众号



《戏曲研究》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


戏曲研究
聚焦戏曲现状,关注理论发展,助力非遗保护,推介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杂志和戏剧戏曲学重要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和会议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