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腔《百花赠剑》在徽班、昆班的传承与演变

文摘   文化   2024-09-16 08:00   北京  


《百花赠剑》故事源自明代传奇《百花记》。当代戏曲舞台上很多剧种如京剧、昆曲、潮剧、湘剧、徽剧、莆仙戏、正字戏、晋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川剧、婺剧、越剧、粤剧等皆有搬演。本文将以明辑清刊之《歌林拾翠》中收录的《百花记》为原本,通过与《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名家唱片及演出视频,辅之川剧《青萍剑》资料等进行分析比对,从演剧关系、词句考证、舞台呈现和改编几个方面,论述以【吹腔】为歌的《百花赠剑》在京剧、昆剧、徽剧中的传承。


一 《百花记》《凤凰山》和《百花赠剑》


从资料来看,收录在约明末清初刊印的《歌林拾翠》[1]中的《百花拾翠》为现存最早《百花记》版本,共存“夫妻计议、上京赴试、赏春思篡、借代求名、邹生问罪、到衙得职、私行探访、宫主教剑、计害海俊、百花赠剑、传旨拜将、百花点将”12折。为方便后文论述先将《百花拾翠》角色分行和每折剧情大意表述如下。

 

剧目角色按出场顺序有:邹化(生)、江氏后改名江花佑(旦)、江六云亦名海俊(小生)、江淇(末)、欧阳氏(老旦)、八辡铁头或叭喇铁豆(丑)、安西王阿难答(净)、安西王妃(老旦)、百花公主(小旦)、秀水县令(丑)、海哥答(丑)、铁木迭儿(外)。


剧目内容大意为:元皇庆二年(1313),儒生邹化欲应皇榜进京廷试以图寸进。奈何路费无支,与妻江氏商议让其回岳丈家借银,并相约妻弟江六云一同进京。安西王与权臣铁木迭儿结仇,其女百花公主劝其父挥师取燕自立称王。安西王允之,令近侍八辡铁头增收御下百姓税银以备军需,加强可疑人等盘查。恰此时迷路的江氏误至王府门前,被掠入府内收为百花公主侍女。


邹化见妻借银未归,便去岳丈家中寻问。翁婿二人俱不知江氏下落,相互疑心,吵骂扭打着去官府评理。县令判处邹化谋妻之罪,罚至铁木迭儿丞相御下充军。治国正需用人之际,铁木迭儿免了邹化谋妻之罪封为侍卫指挥使。与之同时,江六云廷试得中进士授御史之职,奉命探查安西王谋反一事。行至安西王府门外被捉入内。安西王审问其名,江六云假说自己名叫海俊,安西王见其仪表非凡,将其任命为参军留在身旁听用。


百花公主自从收了江氏为侍女,赐名花佑教其兵书战策、舞剑对阵等演武之事,以备起兵之日派用。安西王近侍八辡铁头嫉贤妒能,用酒灌醉易名海俊的江六云将之送入百花公主寝室,欲借公主之手将其杀死。夜晚江花佑为百花公主整理寝室,忽见兄弟江六云醉卧象牙床上,震惊之余将其藏在桌下,欲待公主睡下再伺机而行。公主还是发现了海俊,一番审问后百花公主爱慕海俊并与之赠剑定情。


安西王力排众议,任命百花公主挂帅出征攻打元都燕京。百花拜将点兵,严明军纪,八辡铁头因督造十万狼牙箭延期被枭首示众,全军整装发兵。


从上述行当设置和剧情不难看出传奇《百花记》为典型的“双生双旦”戏,邹化和江氏为正生、正旦,江六云、百花公主为小生、小旦。“百花点将”并非全剧结尾,因《百花记》明本佚失,参考现存多部川剧《青萍剑》(《百花记》)油印、手抄本[2]及各戏曲剧种早期演出视频可知“百花点将”之后的大致剧情为:奉命挂帅平叛的邹化在战场上恰遇百花公主部派出的挂印先锋江花佑,夫妻二人重逢,不敢相认,江花佑佯装败阵逃回,密派火头军趁夜过营送信。邹化收到妻子来信后与江六云、江花佑里应外合一举剿灭安西王部叛乱。兵败逃至德清庵的百花公主命人送定情剑与海俊,海俊向主帅邹化讲明其与之联姻事,百花公主获得赦免,最终两对夫妻大团圆。


了解剧情后,我们再看北方昆弋班能演的折子戏有“《练兵谋反》《私访被执》《百花授剑》《妒贤计害》《赠剑联姻》《邹化起兵》《百花点将》《邹化布阵》《战场相逢》《佯败诱敌》《陆战水战》《百花自刎》”[3] ,可知在昆弋班演出的折子戏中依然保留着几折正生邹化的戏及其与正旦江花佑的对手戏。但从现存各剧种对《百花记》故事的传演来看,无论剧名叫《凤凰山》《百花亭》《青萍剑》《青虹剑》还是《百花赠剑》《百花公主》等,均弱化了邹化、江花佑的戏份;基本删去了安西王阿难答与铁木迭儿两位历史上有原型人物的角色出场;推百花公主为第一主角;对江六云易名海俊打入安西王府的间谍行为做了或模糊善恶、或强化反面形象的艺术处理。


《百花记》在明清传承中有如此大的结构调整,其原因或有两点,一是此剧为表现元皇权军政方面的题材,在明代演出无甚,但到了清代则有“影射”之嫌,不得已而进行较大程度删改;二是已在民间广泛传播并深受喜爱的《百花记》“赠剑”“点将”两折,似《牡丹亭》“游园”“惊梦”两折一般传播面广,致使百花公主与海俊的情感故事成为主线,邹化与江花佑的戏份降级甚至消失。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晚清以来,京城及周边徽班(京班)、昆弋班基本已将《百花记》改称《凤凰山》,取百花兵败之地凤凰山为剧名,大多仅演“入亭赠剑”和“百花点将”的故事内容。《中国京剧百科全书》中记载《百花赠剑》“又名《凤凰山》。昆曲保留其《赠剑》与《点将》两折。清乾隆时即已流入花部。《燕兰小谱》载:大春部孟九儿‘尝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清末民初,陈德霖、王楞仙等曾演出,仍唱昆曲”[4]。《北洋画报》1930年戏剧专刊113期载,陈德霖在“三十年前之摄影,若《琴挑》、《赠剑》(皆与王楞仙同扮)、《水漫》(与余庄同扮),犹可想见其曼妙”[5]。徽班伶人陈德霖为享清廷供奉演戏资格之业界名角,在1900年前后即以“赠剑”拍摄剧照,可见这折戏在当时和《玉簪记》之“琴挑”、《雷峰塔》之“水漫”同为当红演剧。


1900年前后,似以擅演江六云的名宿王楞仙去世为节点,“赠剑”“点将”两折戏在徽班的舞台上也鲜有露面了。至民国期间,在京城舞台则几近绝响 。1935年,《大公报》载:“百花亭一剧写元朝安西王之女百花公主事。外县尚有能演者,大城市中则已成绝响。据李木公先生云,昔日王桂官与陈德霖合演‘入亭’‘赠剑’二折,洵为珠联璧合之作。民国以来,二黄班已无人能扮演矣。”[6]

 而在昆班,民国期间 《赠剑》《点将》两折仍有传习。《韩世昌昆曲表演艺术》载,1916年,从艺五六年的韩世昌第一次登台演出“应工”戏就是《百花点将》,“唱完后观众非常欢迎,要求我在晚场再唱一出,于是夜戏中我又唱了一出《大劈棺》”[7]。《韩世昌年谱1898—1976》载:“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18岁。师从侯瑞春专习男旦。是年,第一次在舞台上‘应工’出演《百花点将》,扮演‘百花公主’。”[8] 且南方昆班仍传习演出的《赠剑》《点将》,能明确是向京剧学习的。《昆剧“传”字辈》书中记载:


《凤凰山》(原名《百花记》) 〔明〕无名氏著


设计 赠剑 点将 斩叭


系向京剧学习的中型吹腔戏,由蒋砚香授。“传”字辈初演时,仅《赠剑》《点将》两折,后将首、尾分开,拆成上述四折。民国15年(1926)10月30日首演于上海“新世界”。由顾传玠饰海俊,朱传茗饰公主,王传淞饰叭喇,华传萍饰姜花右,张传芳饰腊花左。民国22年(1933)10月14日于“大千世界”演出时,改由赵传珺饰海俊,华传浩饰叭喇。[9]


京剧名家李玉茹在自叙文章中则更清晰地说明了由传统改编而成《百花赠剑》剧目的传承谱系及其原本的声腔属性:“我于1958年下半年创作、演出的京剧《百花赠剑》建立在章佩秋[10]老先生教的吹腔《赠剑》《点将》以及程砚秋先生为言慧珠和俞振飞出访欧洲而排练的《百花赠剑》的基础之上。”[11] “章佩秋老人教我的是弋腔(也叫作高腔)风格的《赠剑》和《点将》,唱吹腔。他把手里保存着的本子传给了我,教了我唱,江花佑(百花的副将)和百花都唱吹腔上场……我当时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为国家拯救传统做了一件好事,把一出濒于失传的吹腔剧目继承了下来。”[12]


通过串读材料并结合现下的舞台表演可知,上述文献记载中所谓的昆曲“赠剑”实则唱的并非“昆腔”而是“吹腔”。至此吹腔《百花赠剑》在早期徽班、昆弋班及后来的京班、昆班中的传承演变已大致梳理出了脉络。下文将对此剧传承过程中部分词句演变进行类比分析。

 

二 吹腔《百花赠剑》部分词句考证


经过上百年的传承演变,保留在昆曲和徽剧中的吹腔《百花赠剑》唱词较传奇《百花记》有了不少出入,推断是因为戏曲老艺人普遍不识字,学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并不通过文本来记录传承。加之演唱时唱词的字音较难分辨,艺人唱戏重腔不重词句,故而传世演出的《百花赠剑》文本出现了一些“音同字不同”或“音同意不同”的唱句等问题。以《百花赠剑》中百花公主首次出场演唱的一段【宜春令】为例,现存的1915年周凤文录制的《凤凰山》唱片、《昆剧传世演出珍本》中收录的《凤凰山》、安徽省徽京剧院资料室收藏之手抄本《凤凰山·赠剑》以及江西省婺源徽剧团老艺术家俞根英演唱的《百花赠剑》【宜春令】唱词都不一样。为了便于比对,首先把《百花记》原文和各版本【宜春令】唱词摘录于下,(见表1)。

 

表1【宜春令】多版本唱词比较

 

还有1915年胜利唱片公司录制、周凤文演唱的昆曲《凤凰山》[17],因缺乏文字记载,不能确定该唱片相同或相近字音的唱词具体是哪个字,但是“吟香消珮冷”这句,是几个版本区别较大的一句,可以听清楚周凤文唱的是和《昆剧传世演出珍本》上记录的唱词一样。另,与清刊的明传奇《百花记》相比,1915年时“百花公主”的唱词已经增添了“奴蒙父王宠爱 执掌百万貔貅 奴虽女流之辈 颇有男儿志量 丈夫经纶”唱句。

 

综观上述几个百花公主首次出场的唱词版本,基本相近的是开头一句“花披露 月有阴”和末尾一句“功标青史图画麒麟”。新增的唱词“奴蒙父王宠爱 执掌百万貔貅 奴虽女流之辈 颇有男儿志量 丈夫经纶”则是除《百花记》原本外其余版本都有传承。整段【宜春令】唱词出入最大的是第二、三、四句。第二句“对青灯”后的四个字,有“阴符谩评”“鹦鹉慢频”“英武漫评”“影浮漫屏”四种。第三、四句也有“任香消被冷 良夜看剑祛闲兴”“吟香消珮冷 两眼堪见哎哟哟却间行”“霓裳镶扁龙 两眼看见哎哟哟却鲜明”“香消被冷 长夜迢迢谁见问”四种不同唱词。

 

此处仅对第二、三、四句的改变进行分析。《百花记》原本中【宜春令】第二句“对青灯阴符谩评”在后世传演中也被演绎成为“对青灯鹦鹉慢频”“对青灯英武漫评”和“对青灯影浮漫屏”,后三种改版唱词虽然字音与原本相同(韵母ing做上口字处理后同为in的读音)相近,但表现出月夜归寝的百花公主的心境却很不同。《百花记》原文的意思是百花公主回到内庭后还要在灯下观看兵书推演战策;《昆剧传世演出珍本》里《凤凰山》的意思则是百花公主回到内庭在灯下欣赏鹦鹉悦耳的叫声以舒缓疲惫;俞根英所演唱的“英武漫评”似是“阴符”之误传;安徽省徽京剧院保存的《凤凰山·赠剑》手抄本“对青灯影浮漫屏”则是几个版本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句,青灯下正值豆蔻年华的百花公主难免会产生形只影单的春愁。

 

结合前文【宜春令】第三、四句的不同词句也就有了与第二句相连贯的词意。原本“对青灯阴符谩评 任香消被冷 良夜看剑祛闲兴”,要表现的是一位专心武事的百花公主;珍本“对青灯鹦鹉慢频 吟香消珮冷 两眼堪见哎哟哟却间行”,表现出百花公主些许小女儿之心态;老艺人本“对青灯英武漫评 霓裳镶扁龙 两眼看见却鲜明”,则最具乡土民俗气息。在很多传统戏中,闺阁小姐在遇到心上人时都会看见“祥龙”,用以暗示眼前落魄之人日后定会飞黄腾达,可以以身相许。此处的“霓裳镶扁龙”与其他几版唱词相去甚远,或许是受民俗心理的影响。手抄本中“对青灯影浮漫屏 香消被冷 长夜迢迢谁见问”的百花公主则是一个情感丰富、深沉多思的智慧女性。

 

除【宜春令】外,在“百花赠剑”之后的生旦合唱【川拨棹】也是唱词出入比较大的一段。《百花记》原本是“相逢好 赠青萍为表照 望嫦娥特鉴微忱 望嫦娥特鉴微忱 好姻缘于飞及早 拟双双鸾凤交 待成功渡鹊桥”。通过原本这段唱词可知川剧搬演《百花记》取名《青萍剑》之出处,当然还有叫《青虹剑》的川版《百花记》,此不赘述。下面,各版本的【川拨棹】唱词摘录如下(见表2):

 

表2【川拨棹】唱词版本比较

 

从上述四段【川拨棹】示例来看,一个关键点是把原本中“赠青萍”剑都改为了“赠青锋”,或因避川剧《青萍剑》雷同之嫌。第二个关键点是百花公主和海俊“对月盟誓”,即“望嫦娥特鉴微忱”这句。因为在起唱【川拨棹】之前,百花公主有一句念白“(对海俊)转过梅亭,对天盟下誓来”,所以说这句核心之意的唱词被剧作者以重复唱句的形式安排在了【川拨棹】当中。这句唱词的后四个字在传承过程中被不断修改。《百花记》原本中的“望嫦娥特鉴微忱”在北方昆曲剧院第一代“百花公主”传人李淑君的演唱中改变了一个字,即改为“愿嫦娥特鉴微忱”,至北昆第二代百花公主传人杨凤一演唱时又改变了一个字,即改为“愿嫦娥待鉴微忱”。两次修改是比较好理解的,字意字音无较大差别,都是希望月中嫦娥可以见证其对这份感情的诚意。

 

至于字和意都有通俗化改变的“带剑为证”和“带剑无抛”,则可能出于倚音误写和所谓的“凑辙口”或曰“凑韵脚”。《昆剧传世演出珍本》中收录的“传”字辈演出《凤凰山》的老本子将这句写为“愿嫦娥带剑为证”,昆曲大家俞振飞的演唱、《振飞曲谱》中的记载以及俞老的传人等也都是唱的“带剑为证”,可见“带剑为证”在“南昆”范围内是通行版本。前文已述,1926年昆曲“传”字辈学演的《凤凰山》是向京剧学习的吹腔版,因京剧老艺人多不识字更不会写,故而笔者推测昆曲“传”字辈的唱词记录者在听了“待鉴微忱”的唱腔后自拟其意写下了“带剑为证”四个字。当然也不排除“传”字辈所学的京班吹腔版《凤凰山》在历代传承中已经演变成了“带剑为证”。

 

婺源县徽剧团老艺术家所唱的“愿嫦娥带剑无抛”则更好理解一些,应该是早期徽班艺人根据【川拨棹】整段唱词末句均为昆曲的“萧豪韵”或京班的“摇条辙”,即汉语拼音韵母发“ɑo”的音,“相逢好(ɑo)赠青锋为表照(ɑo)…… 何须急早(ɑo)一双双鸾凤交(ɑo)待功成渡鹊桥(ɑo)”【川拨棹】前后唱句末尾均为“ɑo”音,故而便把“愿嫦娥带剑为证”改为了文词不合情理但听上去更合辙押韵的“带剑无抛”。

 

通过上述唱词比对,便可直观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剧种、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演员,在传承同一个剧目、同一种声腔时都会有其专属特色表露于唱词之中,继而直接影响演员对角色形象的演绎塑造。


三 言慧珠、俞振飞排演的吹腔《百花赠剑》


当下昆曲舞台上广泛传播的《百花赠剑》是1958年由言慧珠、俞振飞两位大家为出访欧洲而改编的精华版。全剧时长半小时,以百花公主和海俊的情感交流为主题,改江花佑为海俊之妹,突出表现昆曲艺术载歌载舞的形式特点。这一版本在排练过程中得到了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悉心指导,程先生本人主演过根据《百花记》改编的京剧《女儿心》,年轻时还曾赴欧考察一年,所以他对如何在海外观众面前展示中国戏曲演剧之魅力很有独到见解。在程砚秋、言慧珠、俞振飞三位京昆大家联手打造,特别是在言、俞两位的精彩表演以及朱传茗先生的笛子伴奏下,精华版《百花赠剑》成为当年访欧演出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之一,并成为后辈从业者学习借鉴《百花赠剑》的经典之作。

 

精华版依旧沿袭老版唱【吹腔】,开场音乐声中太监们半扶半押地将海俊送入百花公主寝帐牙床之上,仓皇速下,江花佑提灯上,唱:“花披露,月有影,青灯照得我如花容貌,别具精神。”这两句是根据老版[18]“赠剑”中公主上场所唱之【宜春令】改的唱词。此处原本江花佑有一大段自述身世的唱段:“迷群雁,断线筝,难孤飞,哀而不鸣……”向观众交代了自己如何失误走入王府且甚是思念夫君邹化的心理活动。前文已叙江花佑这个角色在老版中行当归属为正旦,故而她登场有大段唱腔。她的扮相是梳大头穿水袖的正旦造型,这一装扮至今在白字戏《百花赠剑》中依旧留存。但是在精华版中江花佑降为贴旦,造型变为穿鱼鳞甲、戴额子插双翎,自然上场的唱引也随之变成了“两句”带过。

 

“掌灯,回庭者”,是精华版百花公主的一句幕内念白,英武又不失娇媚的公主在音乐伴奏中圆场快步登场,掏翎子亮相。老版此处是百花开唱【宜春令】,精华版则是亮相后简单利落地旋转进帐,觉察出江花佑的异样,剧情直接推进到发现了藏于桌下的海俊这段“戏核”。百花公主的第一段唱腔是接海俊的【嘉庆子】“觑他容貌非奸狡,俊堂堂仪貌丰标……”。作为一出文戏,女主角登场后没有先声夺人的核心唱段确实略显遗憾,但受限于出访演出的时长,无奈做此割舍,好在后面“广寒岑寂,仙子思飘遥……”唱腔旋律之华美可以稍作弥补。精华版《百花赠剑》的中间部分唱念大致与《昆剧传世演出珍本》所录相同,此不赘述。精华版结尾处把原本分开的两句唱词合并成连贯的【尾声】(生旦合唱)“千金买不住良宵,准备相思,叫人难打熬!”给演出设计了精彩的收尾。这一改动也受到了京昆界从业者普遍的认同和借鉴,将《百花记》改为京剧唱腔版《百花公主》的艺术家李玉茹即在“赠剑”一场选择了唱这段【吹腔】作为收尾;一直传演老版《百花赠剑》的北方昆曲剧院亦在当代演出教学中借鉴了上述改编为全剧收科,足见此改之绝妙。

 

本文通过传播情况、版本比对、剧种演绎和改编对唱【吹腔】的《百花赠剑》演剧进行了分析,意在梳理本体已失传的枞阳腔(吹腔)在其他剧种中传承留存的现状,为安徽省铜陵市枞阳腔艺术的挖掘研究提供些许线索,以期早日与各界同仁一同见证枞阳腔艺术舞台演出的再辉煌。


(赵群,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教授;原载《戏曲研究》第12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5月版)


【注释】

[1] 《歌林拾翠》,载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1222页。

[2] 重庆川剧剧团鉴定委员会印《青萍剑》油印本,1955年,载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所编著《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第50册),巴蜀书社2021年版,第3页。

[3] 王永敬主编《昆剧志》上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169—170页。

[4] 《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京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5] 梦天《朱陈凋谢后之生旦》,载陈志明编著《陈德霖评传》,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6] 《百花亭·韩世昌之杰作上》,《大公报》(天津版),1935年5月14日。

[7] 林萍、王卫民编著《韩世昌昆曲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8] 胡明明、张蕾、韩景林《韩世昌年谱1898—1976》,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

[9] 《凤凰山》,载《苏州文史资料》第29辑《昆剧“传”字辈》第六章“‘传’字辈演出剧目志”,《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0年版,第187页。

[10] 按:1883年,为准备慈禧五旬大庆,清廷向外选拔演员以备宫中承差,三庆班呈到精忠庙的演员名单中有章佩秋。参见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第520页。

[11] 李玉茹著,李如茹整理《李玉茹谈戏说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12] 李玉茹著,李如茹整理《李玉茹谈戏说艺》,第214—215页。

[13] 《歌林拾翠》,载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第1263页。

[14] 《〈凤凰山〉〈吉庆图〉〈奇缘福〉〈琼屑词〉》,载《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第三编第三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5] 婺源县徽剧团俞根英、俞诺、叶秋英主演《百花赠剑》,唱词摘录于网络视频,网址: https://www. bilibili. com/video/BVlap4ylb7Cd/? spm_ id_ from = 333. 337. searchcard. all. click。

[16] 《凤凰山·赠剑》手抄本,安徽省徽京剧院艺术资料馆藏。

[17] 1915年物克多(胜利)唱片,目录号:43002-B。

[18] 为方便论述且将《百花记》《凤凰山》统称为“老版”。


编校:张   静

排版:王金武

审稿:谢雍君


往期回顾


 

从“中州韵”到“方言”:20世纪戏曲舞台语言观之转向

《薛旦的九龙池》辨正

清代戏仿类剧作“窃戏”考论

唐傀儡戏起源说“木女解围”故事的形成

从“半山羊”戏看民营白字戏剧团剧目革新的困境与对策

清代内府五色套印本《劝善金科》成书考

梅兰芳访粤的话语争锋探析——基于诗词、报刊与公文的考察

《宗北归音》及康熙年间弋阳腔的发展

1953年婺剧赴上海演出述论

论《双忽雷阁汇订全本曲谱》的编订及其昆曲史意义

试论抄本《楚昭公疏者下船》的版本多样性及改编问题

论端午戏的历史源流、演出时空及其文化意蕴

从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看戏曲剧目生产态势

“研究戏剧应先从旧剧着手”——1931年上海伶界戏剧改良话语权的重申与实践

谈川剧高腔音乐中的“板腔化痕迹”

伦理教化与现代性——兼论中国当代戏曲的文化方向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欢迎关注中华戏剧学刊联盟刊物公众号



《戏曲研究》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



戏曲研究
聚焦戏曲现状,关注理论发展,助力非遗保护,推介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杂志和戏剧戏曲学重要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和会议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