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加拿大的房价上涨了26.6%,收入上涨了2.7%,房子比人赚钱快,不多,也就10倍吧。由于低利率,贷款本金也加速还了一大笔,资产增加的同时负债减少了,有房产的家庭可以算是双喜临门,房主们实现了资产负债表的一年暴富。但是,收入跟不上房价上涨,就会出现房地产泡沫,而泡沫一旦破灭,就会引发失业和经济衰退,殃及所有人。房价现在涨得让人心惊肉跳,有房一族即使是心中暗喜,也会有蛋蛋的隐忧:这个涨法以后孩子买房咋办,会不会惹来打压房价的政策呀,这个涨速怎么能安全着陆呢?
通常新技术会引发资产泡沫,但房产泡沫从来都是信贷杠杆引起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乱发贷款,质量很差的房贷资产又被华尔街进行了证券化,在评级公司美颜之后卖到了全世界。其实,不乱发贷款,很难引发债务危机,可惜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下,经常发放低质量贷款,引火自焚。
从收入和房价上涨的比例来看,加拿大房地产市场是存在泡沫的。从房价和租金的比例来看,加拿大房价也是存在泡沫的。我们不能否认泡沫的存在,但更要搞清楚成因和应对方法。
信贷扩张,本身是央行鼓励商业银行放贷的结果。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需要使用危机时的处理办法,即,鼓励银行放贷。危机经济学,讲的是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时,例如,疫情爆发,失业上升时,所采取的鼓励消费和借贷的反常刺激政策。这种短期刺激政策,带来的长期后果就是企业和家庭负债膨胀,推动资产价格出现膨胀。普通家庭使用杠杆吧,怕资产泡沫破灭导致资不抵债;不使用杠杆吧,收入追不上资产价格上涨,导致自己的家庭相对贫困和阶层下滑。老百姓面对资产泡沫和要不要使用杠杆这一矛盾时,会进退两难。了解杠杆,并控制好自家杠杆,是中产家庭财务管理和财商教育的必修课。
01 眼见它起泡沫
郁金香泡沫之后,荷兰的郁金香种植成了重要产业;南海泡沫破裂之后,英国的海上霸权逐步确立起来了;密西西比泡沫破裂之后,纸币被广泛接受了;铁路股泡沫破灭之后,铁路业繁荣起来了;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互联网行业全面兴起了….从历史上看,泡沫一直在引领人类进步。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泡沫兴起和破灭会推进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泡沫的兴起和破灭会推进基因工程的发展;数字货币的泡沫….大数据泡沫….电动车泡沫….无人驾驶泡沫….等等泡沫,都是人们的对某一项进步形成共识之后的一个副作用。从本质上看,泡沫本身是人类某种共识催升出来的,并不可怕,但令人担心的是自己如果冲入泡沫会不会赶上泡沫破裂。
房地产泡沫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香港的地产泡沫在1997年破灭了,在2003年跌到了谷底,房价下降了70%,现在的房价已远超1997年的峰值,只要挺过那魔鬼般的5年,长期持有房产的家庭获利巨大。美国房产泡沫于2007年破灭了,2011年达到谷底,现在房价已远远高于2007年时的峰值,长期持有房产的家庭不仅没有损失还获利颇丰。日本,房产泡沫破裂之后再没有恢复;巴拿马的房价在美军南方军司令部撤离后再没有恢复。所以,房产泡沫通常与信贷扩张和人口变化有关,房产泡沫的命运,在每个国家是不一样的,无法类比。
多伦多的房产泡沫很有意思,2007年发生了房产泡沫,但房价涨幅不大,而交易量巨大,当年的二手房成交量是9.3万套,直到2015年这个成交量记录才被打破;房价爆发式上涨出现在2016年,房价年涨幅10万,同时成交量巨大,11.3万套,2021年之前,量价齐涨只有2016年;此后,2020年房价大涨10万,但成交量只有9.5万套;2021年成交量是过去20年里最大的,成交12.1万套,涨幅也是最大的,16.6万。从历史记录上看,今天人们对大多伦多地产泡沫的担心是有理由的。
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个房子是2007年8月买的,当时美国次贷违约问题已经暴露,但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还看不清楚,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那时交易非常活跃,但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1.房价很能窜一窜,2.房价泡沫要破裂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认为,如果是买自住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与自住房买家无关,不要管市场情况,管好自己就行,能早买就绝不晚买。直到2009年6月房价全面复苏之前,很多人都说我买在了高点上,但我不以为然:房价涨跌都得住,房价跌了就卖房子,去租房住的人,没有一个人占到过一丝一毫的便宜,通常是再也买不回来了。2009年听过一位老前辈说“自住房不是拿来玩的”,我想补充一点,自住房,早买,其他因素都不重要,买自住房还犹犹豫豫的人,把买房看得太重了,干不成什么比买房子更重要的事儿了,可能移民的选择都是错的。买房,就是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必须面对的,不买就得租,而租房就是帮房东还贷款。2016年那场泡沫被贴上了外国人炒房的标签,2017年加拿大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这场泡沫与外国人无关。从我的工作角度观察,我认为那场泡沫是银行动了新移民贷款政策导致的,2012年联邦投资移民被叫停,2016年是大批投资移民登陆的最后时限,不巧的是银行在那时收紧了新移民房贷政策,很多新移民赶最后一班车,极速推高了房价,但被枪毙的却是外国人。对于买自住房的家庭,为了避免在地产市场出现泡沫时举哑铃,最好是买平均房价的房产,例如,在2007年买38万的房产,2016年买73万的房产,2022年买110万的房产。
2007和2016年的泡沫,与新移民大量购房有关。尤其是2016年,联邦投资移民登陆接近尾声的时候,记得2016到2017年年,银行评估的房价经常无法达到买入价,那时的华人新移民是拉动房价上涨的主力军。2021年的房产泡沫与新移民和非居民都无关,主要是本地居民加按原有房产,购买投资房或自住房升级造成的。我在2021年经手的贷款中,银行估价低于买价的情况很少,说明华人不是拉动房价上涨的主力军。无论哪次房价上涨,房贷都是推手,只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人群不同。纵观我目睹的3次GTA住房市场泡沫,幕后推手都不是长期持有投资房的地产投资者。
02 房产泡沫的成因
回顾起泡沫的这三段历史,是希望我的读者搞清楚房产泡沫的成因,以便应对。
疫情爆发之后,CMHC立刻预测房价下跌18%。后来的事实证明,群众智慧完胜一小撮专家意见。应对疫情,央行采取了大规模货币宽松,财政政策更是过于积极,这些政府的action,都有民间对应的reaction,货币洪水爆发之后,普通家庭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加拿大货币超发,同时生产停滞,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资产价格上升,通胀高企,中产家庭有能力贷款的情况下,应对货币放水,最好的救生艇就是房产。通胀率4.8%,按揭贷款利率1.5%,实际负利率绝对值达到了3.3%,即,政府的救助措施是提供负利率鼓励买房。我移民以来的13年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市场有如此高的共识——不卖,有机会就买买买。以前只是我提醒自己的读者,和我视频的观众,遵循买买买原则,而这次疫情,狠狠地证明了我的一贯主张。如果在过去13年里只买不卖是对的,那么所有卖房下车的决定全是错的。
我看了很多2021年房产泡沫的分析,都过分片面。例如,有人认为投资者买房的比例达到了20%,投资者制造了泡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2018年,GTA二手房市场上投资者的比例就曾达到过24%。还有人分析说是婴儿潮一代人住着大房子不肯卖房造成的,其实也没有事实依据,人口老龄化不是2021年才出现的,而疫情造成的老年人死亡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所以老年人不搬去小房子也不是根本原因。还有人帅锅给投机者,而短期买卖房产的现象也由来已久,和疫情无关。
我认为2021年的地产市场泡沫现象是一个货币现象。疫情期间央行货币政策放水4000亿,财政政策放水3000亿,这些货币超发导致了人们手里钱多了,可以做首付,同时商业银行帮助有稳健收入的家庭加按房产,同时发放新买房贷款,整个疫情期间房贷增加的金额高达2000亿,几乎是央行放水量的一半。全国各地房价普涨,GTA无论在交易量还是房价上涨幅度上,都没有排入全国三甲行列。在GTA范围内,location, location,location的传统买房原则被颠覆了,房价涨幅最大的是远郊房产,而不是市中心。这些反常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急于把手里的现金变成房产。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起源于日本,早在2000年就被用做打压长期利率的目的,美国2009年开始使用这个工具,疫情爆发以来再次使用。与次贷危机不同的是,疫情期间财政政策迫于买疫苗,以及大规模救助的需要,也大幅透支未来。大规模货币宽松加大规模政府补助,造就了长期利率下降,通胀高企的结果。体现在房产市场上,就是实际负利率。如果你有20万,放在银行储蓄账户,就要缴纳通胀税,购买力贬值,如果你拿出来买房子,把20万放进房产,就能保值增值,但条件是你必须买到一套房子做抵押。买买买,就成了主旋律。有借款能力的家庭,可以加按已有房产,再买入更多,所以市场上可出售房产的库存日益减少。这个过程让中产家庭看清了一个事实:银行可以批准你透支未来5年的收入,不必前端缴纳所得税,这笔钱是免税的,更美妙的是,同意你分30年偿还,在通胀环境下,这笔债务每年都在贬值,借款人可以用通胀后的货币偿还现在签订的债务,而这笔债务并不随通胀增加,这么好的福利,只需要你去市场上买套房子抵押给银行。当买房变成了抵御通胀,获得超长期贷款,享用免税提前收入,获取负利率的工具时,这个工具就越来越贵,越来越稀少了。
加拿大政府疫情期间的所有救助,没有一条是有利于地产投资者的,但实际效果却实现了地产投资者利益最大化。自由党的政策总是事与愿违,这次也不例外,好在受益最多的是交税最多的中产家庭。国会中的反对党在指责当下的房产通胀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应该停止发钱,恢复生产,恢复建房,否则这场房产危机没解儿。据我观察,GTA平均房价上涨到75万之后,工薪家庭成为了地产投资的主力军,土豪用现金买投资房赚不到钱了,而借款能力强的工薪家庭成了房价上涨的最大收益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扛得住杠杆,扛得住负现金流,中产家庭成了银行房贷业务的最爱。
03 杠杆的性质与运用
现代人的标志是使用工具。贫富差距是使用工具的不同造成的。
《小岛经济学》里有个比喻,会结网,用网打鱼的人比下水摸鱼的人效率高,有网就是有资本,可以把网出租,可以雇人用网打鱼,从此贫富差距就拉开了。技术进步其实就是工具进步,现在坐船穿越大西洋的人很少,人们都是乘坐飞机做跨洋旅行。你用的工具,决定了一生拥有财富的多寡。杠杆作为一种工具,具有两面性,可以使财富倍增,亦可以赔得更快,关键看怎么用了。
海曼明斯基对杠杆的性质做了一个学术总结,非常具有启发性。他把杠杆分为三类:对冲性杠杆,投机性杠杆和庞氏骗局杠杆。对冲性杠杆,是指贷款后获得的收益可以偿还本金和利息,维持正常还本付息,履行借款承诺,地产投资中的杠杆属于此类。投机性杠杆,是指贷款后收益只够偿付利息,本金无法偿还,借款合同到期后需要不断延长,美国次贷危机中那些低收入买自住房的借款人,就是无力偿还本金,贷款到期或利率升高的时候靠加按续命,房价一旦下跌,这条命就续不下去了。庞氏骗局杠杆,是指借款后没有收入还利息,更不用说还本金了,只能借新债还旧债,次贷危机期间麦道夫裸泳被发现,就是这个原因,虽然私人庞氏骗局杠杆难以维系,但国家手里的这种杠杆可以玩很久却不出事儿,例如,CPP,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就是用正在缴纳的CPP的人所纳的款项,直接发给正在领取CPP的人,属于现收现付制,pay as you go,所以加拿大需要不断吸纳新移民,否则也得出事儿。
目前GTA的房价和租金,如果贷款比例是房价的80%,很难维系对冲性杠杆,所以,借款人需要有场外现金流。无论申请投资房贷款,还是申请加按投资房贷款,银行都要看到借款人有足够的主动收入,维持对冲性杠杆,所以收入低的人无法获批。2017年,家庭收入8万就能获得此类杠杆,而如今需要家庭收入达到14万。原因有两个,1.房价涨了,2.银行批贷款的压力测试利率也涨了。目前银行用5.25%作为压力测试利率,这个利率是当年格林斯潘加息17次之后的峰值,加拿大银行采取这个极端利率,就是要遴选合格借款人,只有堤坝足够高,遇到大洪水时才安全。那些讳疾忌医,不敢到银行做压力测试的家庭,贸然闯入房产投资领域是危险的。很多人自认为混的不错,但是面对银行压力测试的时候就怂了。有人认为银行过于保守到了,有人认为银行太宽松了,无论看法如何,银行一直保持着这种收入歧视,目的就是要保护加拿大的房产市场绝对安全。目前大银行的坏账率千分之1.8%,确实过于保守了,错过了很多赚钱机会,但银行一直坚持这种正义的歧视不放松,次贷危机时加拿大银行的坏账率也仅有千分之4.5,正是这种保守和歧视保证了房地产市场的安全,银行也无需政府救助就渡过了次贷危机。私贷机构目前的坏账率千分之8.6,虽然是银行的5倍,但也非常低,而美国目前银行的房贷坏账率是2.5%,是加拿大私贷坏账率的3倍。
我们都知道,资产在人群中的分布属于幂律分布,即,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债务也一样,在加拿大,40%最高收入人群的债务占了总债务的比例70%。有好事者用平均数看债务,就出了笑话,他们看到的是加拿大人可支配收入的177%用于偿还债务,这明显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其无知就表现在用平均数去计算债务水平。有些杞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神经质地提醒大家不要过度借债。你真以为想过度借债就能过度借债吗?申请一次房贷就知道银行的篱笆有多严了。每个家庭的债务水平是银行把关的,杞人忧天的人是没有实战经验的人。还有人劝借款人不要把杠杆放到最大,来,我们看看实际情况,加拿大过去一年房价上涨了26%,去年投资房借款80%,即使一分钱本金不还,今年的杠杆率已经降到63%了,难道去年借款的时候银行批准你80%,你说,我不要,我就要65%,那你今年的杠杆率就降到50%以下了。地产投资,杠杆会不会用,是投资成败的关键,杞人忧天者不用操银行的心。房贷,自带去杠杆作用,每个月都必须还本付息,杠杆是自动下降的,贷款80%,其实只有第一个月能达到80%,此后越来越低。房贷最长还款期30年,有些人为了利率,要求25年偿还,这也是一种很SA的想法。还款期越长,月供就越低,支撑负现金流的能力就越强,同时可以支持多套房投资啊。杠杆是拿来支持高质量资产的,不用,太浪费了。
管好自己的杠杆,没事儿别操邻居的心,银行也不用你担心,有监管当局呢。家庭杠杆管理的核心就一条:加速去自住房杠杆,最大限度使用投资房杠杆。很多家庭被洗了脑,认为利率低,所以有钱就藏在RRSP或TFSA这种税盾里,不去还自住房贷款。我见过一些家庭RRSP余额80万,自住房贷款余额70万,这样的家庭财务并不安全,失业风险,利率风险都会给家庭财务带来麻烦,而且投资房借款能力大大下降,只能到处寻找可以破格获取的机会。
结语:
公众号写了4年了,谢谢大家长期阅读这么冗长的文字。新春来临之际,祝北方人过年好,南方人恭喜发财。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投资世界,普及经济和金融常识,避免被洗脑、被误导。虽然有些收获,但很多思维模式依然在华人社区根深蒂固。
分散投资这种说法,不合逻辑也无法实现,在家庭净资产达到500万之前,根本不需要分散,成功的投资者都是集中投资,尽快累积资产。
对于金融产品,普通家庭并不容易了解,举个地产相关的例子,机构地产投资者,把房产投资金融化成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这个过程是把猪肉做成了香肠,但加工过程中有没有病猪肉、老鼠肉就不知道了。人们和金融资产打交道的时候,通常把投资交给“专业人士”代理,这种委托关系又增加了一份利益冲突。
能够快速积累起财富的家庭,最大的特点是自己理解自己投资了什么,做返璞归真的投资,减少代理环节,直接投资有形资产。
投资中被洗脑的现象是普遍和令人震惊的,例如上述每年强制自己把存款放入税盾的家庭,端着高额自住房债务,其实就是放不下眼前利益,而且对长远的财务安排缺乏财商。
过去4年里,市场一次次创造着房地产投资神话,可有人就是抱着对地产投资的偏见不放,自认为把钱放在税盾里交给别人搭理才算投资,政府给的税盾,不用就可惜了,但全然不知道税盾里的投资是什么。
有人一直在妖魔化杠杆的作用,把杠杆最大化说成是为了银行的利益,房贷经办人的利益,这种敌意,除了昭示自己的嫉妒,别无他用。劝人加大自住房贷款,拿出现金做投资房首付的建议,才是真正的恶意建议。
房价涨幅快与慢,资产泡沫是大是小,都是外部事件,降低自己的自住房贷款,提高投资房贷款杠杆,才是应对资产泡沫和正确使用杠杆的方法。一些长年无法取得银行贷款的人,与这个世界隔绝了,这些人的牢骚、不满、建议,都不值得听。在加拿大,你是不是一条好汉,去银行申请贷款就知道了,不需要妄自菲薄,也没必要自命不凡。
常识,一直在与各种洗脑斗争,无论这场斗争多难,多漫长,我都会与各位读者一起并肩作战。因为只有常识才能战胜偏见,常识越多,被洗脑的风险越小。工薪阶层第一目标是省税,加拿大人杠杆太高了,这些人们脑中的预设都是被洗脑后的结果,而大多数人并不自知。最近,把房产泡沫解释成投资者大举涌入市场的说法不断被提及,其实只是被提及的次数增加了,而目前投资者参与买卖的比例低于2018年的事实并不被提及。这就是典型的洗脑术。
过了春节,春天就来了。加拿大的贷款政策,就是普通工薪阶层地产投资的春风,不必找风口,春风十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思考和实践,这就是为什么移民值得。祝各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在地产投资方面硕果累累。
作者微信号:14168805089
房贷借款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