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各省的房产交易数据陆续披露出来了,GTA的房价涨幅不仅是两位数而且是2开头了,虽然全国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房价持续暴涨的势头显然是涛声依旧。去年9月大选以来,人们担心并盼望的打压房价措施,依然迟迟不出台,有些人望眼欲穿,有些人担惊受怕,不知道说好的靴子什么时候落下来。
政府有很多部门,联邦政府,省政府,央行,银行监管当局,等等,靴子从哪儿落下来,这只靴子能否踩灭房价之火呢?我们逐个捋一遍,也分析分析,为什么靴子迟迟不落下来。
01 求求联邦政府,别再落实大选承诺了,纳税人受不了啊
去年9月的联邦大选期间,各党派对住房危机问题争相承诺,如果自己上台,如何如何。其中自由党的所有政策和承诺都是脱靶的,即使履行了大选承诺,也不会对炽热的房地产有任何作用。当时提出的各种方案中,只有保守党的一个提案算是打中了靶心。
大选之后,联邦政府成立了“住房部”,对,又多了一票吃纳税人的公务员。目前住房部的唯一举措是宣布用纳税人的钱,建74套经济适用房,这些福利房大多分给原住民,也就是说这些政绩不会拿到市场上流通,对于住房危机的解决毫无帮助。类似的落实大选承诺的措施,真的别再落实了,这不是给市场浇水,而是浇油,几百万纳税人的钱就建70多套福利房,让翘首以盼打压房价的人民群众情何以堪?
保守党在去年大选前,提出了一个为地产投资者递延资本利得税的方案,当即被特鲁多贴上了“为富人谋求利益”的标签。但这是所有各党派竞选承诺中,唯一可以解决住房危机的提案。美国有个税务条款,税法1031条款,即,地产投资者如果卖掉投资房后,买入其他投资房,则售房的资本利得税可以递延。保守党的提案与1031条款相似,即,如果投资者卖掉一个镇屋,又买入一个CONDO则卖出镇屋所产生的资本利得税就可以递延。这样一来,目前房源稀少的情况就可以得到缓解,因为当下二手房市场的流动性已经枯竭,不鼓励投资者卖房,就难以释放流动性和房源。有人提出了与保守党相反的主张,对地产投资者卖房征收双倍资本利得税,倒是解恨了,但投资者还会卖房吗?增加的税收,只会传递给买家,而唯一受益的则是税务局。那些出损招的人,一心想劫富,可我们都知道,劫富富不去,济贫贫不离的道理,把资本家都杀了,工人为谁工作呢?把房东赶尽杀绝,租客就能买得起房子吗?
自由党的竞选承诺,落实比不落实更坑人。承诺的时候,关乎选票,现在已连任,大家就别指望或敦促落实这些承诺了。已落实的大选承诺表明,只会加重纳税人负担,不会缓解住房危机。
02 省政府,还敢在政治上冒险吗
2017年时,安省是自由党执政,面临省选,安省政府决定效仿BC省采取打压房价的措施,当然是为了自己的选票小算盘。打压房价,以抑制非居民炒房为名,获得了降幅18%的丰硕成果,但选票的算盘打错了,自由党在省选中完败出局。而BC省的算盘打对了,2016年最先对非居民下手,随后几年不断抬高老虎凳的高度,温哥华CONDO价格至今没有回到2018年高点,代表租客和工会利益的政党也在台上执政至今。相比之下,魁北克省则平静得多,没有对非居民采取任何行动,2018到2019年楼花全面绽放,吸引了很多非居民和投机者涌入,至今房产市场依然平稳。省政府出台的房价干预政策,明显比联邦政府有效,但政党需要冒着丢失选票的风险。从上述三个省过去6年的情况来看,贸然干预自由市场,被赶下台的概率是50%,对于政客来讲,什么都不做,最安全。
从安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方向是对的,即,提高供给。这一方向也是政治正确的,房屋供给不足的短期问题,的确需要长期努力来解决。现在苹果价格因买家太多而急升了30%,政府提出多种苹果树的政策方向,肯定是对的啊,虽然政策无法解决目前市场的焦灼状态,但已经政治正确了,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这个无解的问题影响今年省选的选票。
解决住房供给问题,非常棘手。区划管制如果太严,就会出现建房速度太慢的现状,如果太松就会像德克萨斯州那样,哪哪都能建房,房价就再也不涨了,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安省计划未来10年新建150万套房子,恐怕是为这次省选做的大选承诺,落实起来需要克服两个问题:1.城市密度能否像曼哈顿那样,同时不降低生活质量,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基础设施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2.邻避主义其实是一种邻居权力,你不经邻居同意能把自己的房子从一层加建到四层吗?我觉得即使有政府撑腰批准了你的建筑许可,邻居也很难同意。在增加供给方面,没有看到什么能立竿见影的好办法,所以供给不足问题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03 央行是个善良的两面派
加拿大央行在2021年不止一次提醒公众,注意债务负担,注意房产泡沫。有些中文的自媒体小编见风使舵,大肆揣测央行要出手干预房地产市场了。纵观历史,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的央行打压过二手房市场,中文小编一点儿生活常识都没有。
早在2020年5月,央行行长亲自发表讲话,建议加拿大的家庭和企业大胆借款,因为他说加拿大的利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到了2021年7月又出来警告加拿大借款人,债务太高了。央行耍的两面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020年3月疫情爆发之后,加拿大银行监管当局OSFI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比率一夜之间从2.25%降到了1%,一个晚上就给商业银行注入了3000亿现金。央行也不示弱,从2020年3月开始每周购入40亿债券,即,每周投放现金40亿。这么大规模地释放流动性,就是怕银行不愿意贷款,从而导致经济瘫痪。如果银行监管当局和央行把现金都堆给了银行,而银行却不贷款,那么释放的现金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情况曾在日本出现过,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央行推绳子。加拿大央行行长在2020年5月号召加拿大人走出家门,享受低利率,赶紧借钱啊,是为了不想看到加拿大陷入流动性陷阱。这次讲话释放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号,听懂的人,勇敢地抄起了杠杆武器。一年多之后的2021年7月,加拿大地产一片红火,商业银行积极放贷,央行对流动性陷阱的担心解除了,所以跑出来劝大家,好了,好了,就借这么多吧,同时央行依然在不停地地印钱,政府依然在无厘头地发福利。懂经济的人,把央行2021年7月之后发出的警告视作为一种噪音,主动屏蔽掉了,不懂得人,理解成央行要打压房地产了。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央行由于职责所在,必须做个善良的两面派,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哪首歌是信号,哪首歌是噪音,会听的人才知道。
04 银行会提高地产投资者贷款首付吗?
“造成加拿大房屋通胀的钱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国会中保守党议员皮埃尔发起的一个工作小组的议题。这个小组在一月份举行了多次听证会,邀请了地产经纪,大学教授,CMHC和银行监管当局OSFI的负债人举证。目前调查没有结果,从CBC新闻的只言片语看,目前的结论是房价上涨与通胀无关,保守党认为是自由党无节制发福利和扩大政府开支导致的房价飞涨。
从我的个人观察来看,在没有新移民和非居民热钱流入的过去两年里,房价飞涨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自由党政府过度透支未来,以抗疫为名大局印钞导致的人们手中存款增加,首付款充裕;另一个因素是加拿大商业银行没有惜贷,把手中的现金按照B20的标准借给了在疫情中努力工作的中产家庭。首付加贷款等于房价,每个人都知道,所以国会不必费心追查,钱就是从财政部和商业银行来的。OSFI的主管彼得在参加完听证会之后,接受了采访,访谈时间长达1个小时,媒体虽然竖起耳朵听是否有打压房价,提高投资房贷款首付比例的信息,结果令人失望,不过,这段访谈内容不出所料地还是被媒体断章取义了。财经邮报的标题是这么写的:银行监管当局警告,房价有可能因投机潮退却导致房价下跌20%。Banking Watchdog Warnshousing prices could plunge 20% when “speculative fever” break. 我听了这段访谈,上下文是这样的,当彼得被问到房价上涨原因时说:第一层原因是手里有房权home equity的人相当于有储蓄;第二层原因是商业银行房贷坏账率很低,千分之1.7,所以银行按正常流程发放贷款,合格借款人很容易获得贷款;第三层原因是利率太低,所以地产投资回报很大,吸引了不少投机者。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收益会降低,所以投机风潮会随着利率升高逐渐平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房价有可能下跌,不过商业银行是非常稳健的,即使出现2017-2018年的那种房价下跌10-20%的情况,商业银行也能从容应对。显然,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彼得的谈话内容严重不符。
彼得这段采访的最后一句话非常重要,他说,“我知道作为银行监管当局,我们的任何政策改变都涉及加拿大的千家万户,尤其是涉及房产housing的政策,在做出改变之前我们会听取加拿大人的声音。”非常清楚了,坊间传说的让银行改变贷款政策来解决目前的房地产危机的提议,已被有权改变B20政策的监管当局清晰明确地拒绝了。
05 幸福的闭环
彼得的这段访谈内容非常丰富,揭示的目前加拿大房地产现状和问题也很深刻。主持人在访谈中的一个问题令我印象颇深,彼得的回答也非常坦诚,印证了我的一个长期观察结果。主持人说,加拿大人的财富蓄水池是房屋产权,有产权的人们可以不断取出产权做首付,买更多房产,更多房产中又长出了更多产权….,形成了一个闭环closed loop,而没有产权的人则被排斥在了这个闭环以外,甚至一些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因为买不起房子,而不敢以中产身份自居,这种情况怎么破?彼得非常坦诚地回答,短期内无法解决could not solve,因为如果让房价降到每个新组建的家庭都能买得起房子的水平,加拿大的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就会崩塌。
我看到的情况与彼得的结论高度一致。那些年收入14万以上,自住房贷款余额低于30万的家庭是这个闭环的收益者。他们有能力在这个闭环中不断累积房屋资产。众所周知,在加拿大,房子赚钱的速度比人的赚钱速度快。5个6个房子昼夜不停地给主人赚钱,想想就幸福。《大卫科波菲尔》里,有一个幸福和不幸的定义,“年收入20英镑,支出19英镑6便士,就会产生幸福。而年收入20英镑,年支出20英镑6便士,则会造成不幸。”这是150年前的幸福定义,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6便士就能区分幸福和不幸。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为温饱发愁,焦绿通常来自于和其他人的比较。闭环里的人是幸福的,而闭环以外的人则四处求医问药,日思夜想进入这个闭环。
幸福的闭环,看似简单,可就是像牢固的城堡一样把很多人拒之门外。冲进幸福的闭环,对第一代华人移民来说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加拿大是个发达国家,要想致富就得从存量财富中分一杯羹。我想把我看到的,冲入闭环中的华人家庭做一个素描,以期对更多人有所启发。
首先,要有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
其次,房子一定要早买;
第三,把积累财富的优先级放在省税之前;
第四,符合公序良俗,不偷税漏税;公事公办,子女和父母住自己的投资房也要收租金;
第五,自住房够住就行,不必活给别人看,自住房不分租地下室;
第六,自住房贷款没有降到家庭年收入2.5倍以下之前,不向税盾里藏钱,存款优先用于加速偿还自住房贷款;
第七,收入低于14万之前,靠搬家不断累积房产;
第八,不与夫妻关系以外的任何人合伙贷款买房;
第九,不非法分租房产;
第十,每个投资房贷款最大金额不超过年收入的5倍。
以上十条,即使不做为地产投资的铁律,作为自律原则,也会让每个家庭在加拿大生活得很幸福。
我做了13年房贷,总结了两个房贷能力计算公式。见文章最后图片。那些希望每笔贷款金额达到6、7倍年收入的人,根本无法进入这个幸福的闭环。没有工作,不正常纳税的人,最难进入这个幸福闭环的,即使侥幸从B类金融机构借款成为房东,急急匆匆上了车,也不会有什么幸福感。别忘了,幸福感是一个相对值,与幸福闭环里的人比,那些破格获取的人不会幸福。进入并留在幸福的闭环里,最大的借款金额是家庭年收入的50倍,同时持有10套出租房是完全可能的。我每年都有近1%的客户达到满仓,一个家庭持有10个投资房。而不择手段上车,远离上述十条自律原则的人,则很难企及这个目标。
结语
让不思进取的人等着政府调控房价吧,能像疫情期间发救济款一样每人分得一套房子就好了。疫情后遗症在今后两年会逐步显现,在疫情期间主动选择卧底的人,最怕看到房价这么涨。最近,一些去年还在领救济的人来问我怎么贷款,自雇人士如果有一年收入中断了,两年内都别想贷款了,银行没有政府那么慷慨,也不扶贫济困,银行只借款给自强不息的人。稳定和上涨的房价,是加拿大的金融体系的基石,更是加拿大人家庭财富增长的源泉,无论政府还是金融监管当局都不会轻举妄动地破坏这个现有体系。CBC 报道房价上涨原因的新闻稿中说,加拿大房主在疫情期间天降横财,说这笔财富是windfall,大风刮来的。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没有哪个房主的财富是大风刮来的,那些疫情期间坚持工作,勇敢地拿去杠杆对抗滥发货币的地产投资者,不应该获得回报吗?心理学中有一个词组是“常态偏见”,说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我们都认为,当灾难降临时,我们会产生“战斗或逃命”的本能,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面对危机时,人们常常变得异常冷静,假装一切正常。这种常态偏见在911事件中得到了证实,幸存者回忆说当自己连滚带爬逃生的时候还有女士在整理背包,迈着方步下楼梯。加拿大在过去两年里超发了5000到6000亿新货币,现在的货币量中有五分之一在两年前是不存在的,货币购买力贬值,资产升值的灾难中,有些人若无其事,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做也没事儿,房价涨了算什么,政府还能给打压回来。进入幸福闭环的条件虽然非常苛刻,但以平衡一生的收入作为投资起点的人,最终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我能做到的是帮助接近幸福闭环的家庭更早地采取行动,但条件是年收入14万以上,自住房债务不超过年收入的2.5倍,不喜欢工作的人我帮不了,想破格获取的人我没能力帮。接近幸福闭环条件的读者可以加我微信,暗号“幸福闭环”,我们可以共同成长。
作者微信号:1416880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