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故事里为什么总是缺少反转

文摘   房产   2022-02-22 09:42  




感谢加拿大的卡车司机,让房价问题在过去一个月里都没有登上新闻头条,对房价快速上涨问题的讨论,暂时被大家放下了。20221月加拿大全国平均房价为74.8万,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1%,房价涨幅为12.9万。如果考虑房贷本金的下降,过去一年里,房主家庭净资产增加的金额可能高达15万,如果一个家庭有6套房产,过去一年家庭资产净值大约增加了90万。各种疫情后遗症显露之际,持有多套房的中产家庭,收到这份厚礼,绝对称得上是中产的胜利,有效地减少了疫情阴影面积。两年前,疫情爆发时,房贷国企CMHC预测房价下跌18%,于是有人给房价足足站了两年岗,这些哨兵,现在纷纷跑到个人社交平台上给政府出主意,如何打压房价,they have a dream政府能帮他们把房价拉回到两年前,有人言之凿凿地预测加息后房价下跌20%。还有一些大善人,提醒还没到手的潜在客户注意风险,尤其是加息带来的风险,自住房可以买,投资房要谨慎,巴拉巴拉。

有一对哲学词汇,应然和实然,应然,是说自己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实然,是说这个世界实际是什么样子。当一个人自认为的样子与实际的样子存在巨大差距时,这个人就会出现认知失调,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编造理由解释这个矛盾,以期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而不是重新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例如,小布什到今天都嘴硬,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CMHC处理认知失调的方式,就是换了一位CEO。在过去两年里看错加拿大房价的人,给自己的解释是,加息会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


两年前,我读了CMHC预测房价下跌18%的新闻稿,原文里有一个假设条件,他们说如果政府不救助,就会出现18%的房价下跌。但所有的新闻媒体转发这条新闻的时候都省略了这个假设。CMHC将错就错,为了表示他们对预测是认真的,收紧了贷款违约保险的承保标准,但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没有跟进,因为同行完全不认可这种预测,CMHC换了CEO之后,就把承保政策又改回了疫情之前的标准。“假如政府不救助”这是一个关键假设,如果政府救助了呢?CMHC没有预测政府救助的情况下房价会涨多少,因为没人能预料到,特鲁多政府会如此鲁莽地实施救助,在没有任何经济审查的情况下,凭申请,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每月2000元,而且长达19个月。中产家庭高估了特鲁多的执政能力,特鲁多高估了伸手党的道德水平,货币泛滥就这么发生了。好在,领救济的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白拿的钱大部分都花掉了,而懂得积累的地产投资者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家庭资产2年暴富。其实,谁也想不到,愚蠢的救助措施和伸手党的贪婪,能让敢于投资地产的中产家庭有如此丰厚的回报。

发钱停止了,又要加息了,过去两年的房价暴涨行情会何去何从呢?预测房地产走势,有几类人的话是不能听的。上面说了,如何识别踏空的人和大善人,这些人仍然处在认知失调之中,他们的言论是市场噪音,不能作为房价走势的判断依据。还有一类人的判断也没有价值,他们整天给你看哪个哪个地方的,什么什么房型的最新成交价,这些人是跑在曲线后面的人,和股评家一模一样,拿昨天的历时数据装神弄鬼,讲的都是后见之明,因为昨天的成交价,决定不了明天另一套房子的成交价,在股票投资中,大家应该已经达成共识了,分析K线的人不是傻子就是骗子,分析房价K线的人,不可信。关于房价,我个人的看法是,短期内,1-3年房价依然稳稳地上涨,长期看,大多伦多等大都市的房价会越来越高不可攀。

 


01 短期看金融

 

房价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这是任泽平最先提出了一个房地产宏观理论。无论在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个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加拿大2021年新移民人数首次超过美国,达到了41万人,要知道美国人口是加拿大的10倍,也就是说,加拿大去年新移民占人口的比例是美国这一比例的10倍,可见加拿大引入新移民的决心和魄力。只要是人,就需要安全的居所,无论是租还是买,对房地产市场都是非常有利的支撑。

土地供给通常是各个省决定的。安省和BC省不仅流入人口最多,而且也是土地审批最慢的两个省。在加拿大,住房用地不是稀缺资源,但建房审批慢,邻避主义严重,导致了房屋供给跟不上需求,人为地造成了房产供给不足。

有些人说,房价,短期看政府打压政策。他们认为加拿大的经济政策是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连体。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没有生活常识,要么没学过经济学。加拿大政府不好投资具体项目拉动GDP这一口,拜登都搞基建了,特鲁多跟没看见似的。更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只能用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而美国和加拿大现在都是需求太强,供给跟不上。加拿大联邦的经济政策就是移民政策,没有其他经济政策了。各省也没有具体的经济政策,2016BC省打压房价是政治赌博,赌赢了;2017年安省打压房价也是政治赌博,赌输了。用打压房价来赌选票,显然是危险的游戏,因为成功率只有50%。远离赌局才是上策,例如,魁省选举,各个党派都不提房价的事儿。


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供求影响比较直接,也是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金融政策包括两个内容:1.房贷政策2.利率变动。无论是调整房贷政策B20,还是利率调整,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会超过3个月,通常2个月以内政策影响就会被消化,即,政策执行后的2个月,市场交易活跃程度和房价就会恢复到变化之前,无论是放松B20还是收紧,无论是加息还是降息。说好的“短期看金融”,时间就这么短。可政策即将发生变化之前的讨论、预测,却喋喋不休地有6-10个月。


根据我对加拿大房地产市场过去13年的观察,任泽平先生的房价理论“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可以在加拿大被本地化为:“长期看人口和土地,短期看选举,波动看金融”。加拿大移民政策是联邦政府制定的,大嘴一张,今年目标新移民43万,政策制定者完全不管这些人来了以后住哪儿的问题。省政府也不管联邦的移民政策,固执地坚持现有的土地审批制度,不仅行政费用逐年提高,同时效率还越来越差,而且把建房当成大肥肉,各种劫富手法层出不穷,有些极端的城市,例如,多伦多,要求建筑商提供福利房给低收入人群。邻避主义,是民主制的负外部性产物,邻居都想维持现状,不欢迎开发自己家后院的土地,而这些高邻正是政客的票仓,得罪不起,议员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自己选区的房地产开发。总之,加拿大就没有一个省级政府是积极推动建房的,所以,加拿大的土地供给不是中期问题,而是长期问题。行政干预房价的莽夫时不时会出现,2017年安省的韦恩省长就是典型代表,她打压了房价,同时也把自己的政党从执政变成了在野。暴力干预房价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交易量锐减,地产从业人员受害最深,房价也低迷了长达一年。从过去25年多伦多房价数据来看,只有20172018年房价是下降的,其余24年都是逐年上涨的,房价被打压下来的机会是4%。那些盼望政府打压房价,自己趁机买房的观望者需要明白,这样的机会只有4%。选举对房地产和房价的影响,相对于金融政策的影响来说,可以算是中期影响了,但选举中出现莽夫的可能性却是完全无法预料的。金融政策,通常是短期波动的原因,但由于影响的时间太短,我们在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或房价时,完全可以忽略金融因素,因为波动不影响趋势,所以,从加息角度分析房价走势的人,都是短视。

 


 

02 低利率环境下的长期房价走势

 

从过去25年大多伦多地区的房价走势来看,加拿大的房价是一个快牛和慢牛交替的长期上涨趋势,超过一年以上的房价下跌是小概率事件。未来25年,低利率会巩固这个房价长期上涨的趋势。

疫情对利率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因为政府透支太多,央行压低长期利率的政策效果是长期的,缩表的想法很难实现。加拿大政府透支未来造成的结果就是,要么提高税收,要么保持通胀,否则债务没法清偿。提高税收,势必丢失选票,狂发钱换来的选票会被严重抵消,所以长期保持通胀就是最优选择。长期高通胀和低利率是典型的战争后遗症,而世界性的疫情与世界大战给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非常相似的。对于加拿大央行来说,加息这个选项是必选的,但加息的幅度和频率还要视情况而定,主要是要看政府和企业的债务情况。加息过快或幅度过大,经济很容易陷入通缩,即,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价格下跌,债务负担相对增加,通缩是政客和老百姓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央行轻易不敢加息过快过猛。高通胀和低利率,意味着实际利率为负,这是最有利于债务人的,政府现在是最大的债务人,美国和加拿大的债务都已超过GDP100%,普通家庭的平均负债率也很高,但持有多套房的中产家庭负债率最高,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只要实际利率为负,房价就很难下跌。

目前,加拿大的通胀率5.1%,国债的平均成本是1.85%,实际利率是负3.25%,政府正在享用这个负利率带来的好处。目前,投资房按揭贷款浮动利率1.7%,实际负利率3.4%,而疫情之前按揭贷款的实际利率是正的1.6%,从负3.4%恢复到正1.6%,即使通胀率下降,按揭贷款利率上升,这个缺口也需要很长时间填平。因此结论是,短期内,未来1-3年,在负利率的激励下,积极申请贷款买投资房的趋势不会变,房价上涨趋势不会变。


房价上涨与工资上涨非常相似,涨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刚性非常强。短期内大幅推升的房价,给后来的新移民和新组建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购房困难。根据加拿大最新的移民计划,2021年计划移民43.1万,202344.7万,202445.1万,按照以往的数据,每个家庭平均1.7人,每年加拿大需要新建房产2526万套才能装下新移民,这还没算本地老移民新组建的家庭。大多伦多地区,每年新房预售45万套,只能建成4万套,而新移民大约有48%涌入了安省,显然,即使不算历时上欠的旧账,未来3年大多伦多地区房屋供给和需求依然是矛盾尖锐。三年以后,非CONDO房产的价格将高不可攀。按照OFSI长官的彼得在专访中的说法,这个形式无法逆转,未来的多伦多会“曼哈顿化”,即,人们大多住在天上,给市区提供基本服务的教师,消防员,可能需要住着郊区的天上,每天通勤进入市区,下了班在返回郊区过夜。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住着中行外派人员集体宿舍,就在曼哈顿岛上,而大多数本地员工,无论职务高低,没几个人能住得起曼哈顿岛上的房子,租都费劲,别说买了,他们大多住在新泽西和法拉盛,每天通勤进入曼哈顿。加拿大的城市化率81.56%,绝对是城市化后期,即,大城市圈化,人口高度向中心城市聚集。大多数华人从未经历过后城市化,不是很能理解超大城市的高房价问题,也没几个人是在曼哈顿住过几年之后才移民加拿大的,所以彼得说的“曼哈顿化”只有住过曼哈顿的人才能感同身受。世界级的大城市圈,由于聚集效应,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前来落户,对房产的竞争是全球范围内的顶级才俊之间的竞争,社会达尔文现象非常突出,优胜劣汰,连给本地社区服务的本地人都住不起本地。住着曼哈顿的才俊,则是用一生的总收入来比较居住成本的。我在纽约工作的时候听说,前任总经理是从伦敦调过来的,在海外很多分行都工作过,他女儿正好在曼哈顿工作,父女俩的多年存款做首付,贷款买了一个400500尺的公寓给女儿住,这是2004年以前的事儿了。现在曼哈顿应该更加一室难求了。有些大都市圈其实已经出现了“超曼哈顿化”,例如,首尔,已经有租房贷款了,租都租不起,得贷款交租金。把眼界放宽些,就能理解多伦多的房价了,如果我们住的城市像底特律似的,房价一直跌,人们一直外逃,你还愿意住吗?从长期看,大多伦多地区的非CONDO物业价格会变得让普通人高攀不起,除非父母现在就开始投资房地产。

 


 

03 房地产投资者画像

 

 

疫情爆发以来,大多伦多地区的房价暴涨了近45%,房价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能买得起的投资房,如果预算不变,面积越来越小了,或者从镇屋变成CONDO了。房价跳涨也有些正外部性,就是把一些蓝领炒房客踢出了市场,敢买个一米的破房子翻新炒卖的人少了,以前蓝领投资者买下这样的破房子也就需要23十万,现在需要一米了。如果申请80%房价的贷款,大多伦多的地产投资者就要面对地产投资的负现金流,无力承担负现金流的投资人不仅无法获得贷款,长期持有房产也成了问题,除非是非法分租出去,打民不举官不究的擦边球,而可以非法分租的房产价格已经大幅上涨,把现金流派投资者排挤到了石油城等中小城市。白领地产投资者入场了,这些人的画像基本上是这样的: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家庭年收入在14万以上,自住房贷款余额不到年收入的2倍,有承担负现金流的能力;已经有了一些房产,由于房价暴涨,可以从现有房产中加按出现金,继续加速偿还自住房贷款,继续购买更多投资房,一直加按一直爽;买优质社区的优质房产,所以能招租到优质租客,降低自己修房子和打官司的可能性;持有的投资房越多,空置率越低。

白领地产投资者多半属于OSFI长官彼得说的处于闭环里的人,即,不断从现有房产中加按,买更多房产。按照彼得的说法,政府无意也没有能力打破这个闭环。我认为家庭收入14万以上的家庭,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闭环效用,提高自己的地产投资能力,所以也开了一个小窗口帮助这样的家庭诊断,如何更好地管理债务,在闭环中滚石头下山,在长长的雪坡上把雪球滚大。最近住房部长胡森,也来给地产投资者打气,明确表态不会伤害小地产投资者,他用了small time landlord这个词组,翻译成房产政策就是,如果一个家庭持有10套民用房做投资,银行是可以批准按揭贷款的。按照我总结的借款通用公式,当自住房还清贷款之后,每个投资房可以借到年收入的5倍,10个投资房意味着银行对地产投资者按揭贷款总额的上限为50倍年收入。要想拿到这么高的杠杆,的确需要非常自律地管理自己的债务。由于缺乏财商,大多数华人家庭贷款总量连20倍都达不到,非常需要有人指导和帮助才能提高借款能力。胡森认为,地产投资者没有做出任何事情,他们是租房市场的供给者,不应受到政策的伤害。加拿大的房产投资政策是稳定和连续的,任何暗示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建议,都没安什么好心。


白领地产投资者目前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成交,因为二手房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差,处于住房危机爆发期的抢房状态。我个人的建议是:1.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出价的机会,狭路相逢勇者胜;2.放弃对投资CONDO的鄙视,因为按照上述“曼哈顿化”的趋势分析,大多伦多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小家庭的住房主要会集中在面积为700尺左右的CONDO,能力稍强的投资者现在可以投资面积比700尺稍大的房产,以避免激烈竞争;3.不要把买房子太当回事,买到房子,把首付20%放进去,实现保值增值,比买到完美的房产更重要;4.再火爆的市场,也不可能全年12个月抢OFFER,一定有市场疲劳的时候,当卖房时间拉长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市场拐点到了,这个时候是全年的最佳买入点。

有人问我对地产投资学习班的看法。我最近在追《乡村爱情故事14》,里面的刘大脑袋看到村民要提高演讲能力就搞了个演讲培训班,看到村民要参加厨艺大赛就搞了个厨师培训班,总想着坐在风口上飞起来。除非要成为终生包租婆或包租公,以收租金为生,否则没必要参加地产投资学习班。有人问我要不要开一个房贷学习班,我认为,贷款能力是收入决定的,要学贷款技巧的人,应该去上职业培训学校。

2021RRSP缴存的截至时间快到了,各种小广告又出来了。我很少买金融投资产品,对RRSP这种税盾也不太了解,2年前还不知道RRSP额度是可以递延的,一直以为RRSP缴存截至日之前不买点资产放进去,资格就作废了呢。对于想投资房产的读者来说,提高借款能力是必须的,而借款能力与自住房贷款余额息息相关,在把存款用于提前偿还自住房贷款还是藏到税盾里的这个问题,我从成功的闭环地产投资者身上找到的答案是,优先偿还自住房贷款,递延RRSP的额度到收入最高的年份。

 


结语

 

人们选择越多,越无所适从,这是一种选择的悖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投资,需要比较机会成本。在加拿大,二手房投资是机会成本最低的投资。

房价在货币发水之后,起到了吸纳现金的作用,结果就是房价暴涨。房价的刚性与工资的刚性很像,涨了就难以降回来。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是对的,2022年应该是全球人口增长的一个拐点,因为中国人口在今年达到顶峰,以后的人口增量将是负数,所以全球范围内的抢人大战在所难免。加拿大如果在抢人大战中占得先机,就会在国际分工中凭借规模效益取得优势,否则连现有人口的养老都成问题。人口的涌入,为老移民带来的投资机会就是“先买”,坐享房产升值带来的资产护城河效应,只要你不卖,别人买不走。对于一项优质资产,最简单的策略就是“买买买”,像个貔貅一样只进不出。看看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老貔貅,巴菲特和芒格,就知道投资效果了。

把大多伦多看作是一个世界精英向往的国际都市,再与现在的其他国际都市比较一下,就能理解房价的故事里为什么缺少反转了。远离认知失调者,但可以记下他们的名字,看看他们什么时候宣布房价下跌20%的咒语灵验了。达利欧在《原则》中写了一句话,翻译成东北话就是:靠水晶球吃饭的人,最后吃的是一地玻璃茬子,别和他们抢。

城市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赛道,尤其是服务业,严重依赖人口聚集。后城市化阶段,就是全国人口向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圈聚集,我们身处多伦多,地产投资不远求,抓住幸福的闭环就好。加息,会给市场带来一个喘息之机,地产投资者且投且珍惜吧。




作者微信:14168805089



王红雨在加拿大
加拿大房屋贷款知识普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