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央行的一顿神加息,不仅完全不顾两年前“直到2024年不加息”的承诺,而且被很多人解读成了,“政府出手了”,来打压房价了。央行加息的目的是抑制通胀和经济过热,因为目前加拿大的就业形势太火,工作岗位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113%,失业率5.3%是1976年有失业率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政府和央行都有点儿膨胀了,觉得加加息不要紧,不会马上把经济拖入衰退。
去年3月加拿大的CPI消费物价指数2.2%,央行利率0.25%,差额为负利率1.95%;今年3月CIP消费物价指数6.7%,央行利率于今年4月13号涨到了1%,差额为负利率5.7%。由于通胀高企,实际利率的负数更大了,即,借款人正在用贬值了很多的货币偿还既有债务,其实对借款人有利。加息,导致名义利率提高,利息是以名义利率计算的,所以房主的利息支出增加了,甚至一部分借款人的月供马上就增加了。即使实际利率为负,有利于借款人,但名义利率升高带来的更大负现金流,以及利息支出增加的财务和心理负担,依然让房主赶脚到了蛋蛋的焦绿。不怕事大的人一直在喊,房主扛不住了,要被迫卖房了,趁着这帮房奴急售,大家团结起来,集体观望,逼房主降价30%,否则咱就不买。
多伦多的房地产市场,过去25年来,一直是长牛,买家长期看卖家脸色生活,当买家有机会给卖家点颜色看看时,非常兴奋,能把卖家想象成各个都扛不住了,半价也得卖,否则活不下去了。长期踏空的买家,其实一直在等这样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到来的时候却真不敢买了,叶公好龙的人设一下子被坐实了。社交媒体上整天上演买家的囚徒困境:自己不敢买,又怕别的买家坚持不住先买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攻击不相信房价能跌30%的人,寻找凭凉心劝买家“再等等”的人的支持,社交媒体上不买房的人比买房的人还累。
真正躬身入局做地产投资的人都知道,加息导致房贷断供需要很长时间,同时需要很偶然的意外,现在能被忽悠下车的都是投机者,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房主,不是成熟的地产投资者。长期持有房产的投资者很清楚,卖房不是解决供款困难或负现金流的最佳途径,尤其是买家互相壮胆想压价的时候。房产的流动性受市场心理变化的影响较大,所以流动性不能依赖买卖市场,而是要依赖银行。在目前的房价水平上,很少有人不需要贷款也能买的起房子,房产的金融化是自发产生的,也是历史形成的。房产既有居住属性,又有金融属性的情况下,就有了两种变现手段:1.出售产权,卖掉房子变现;2.通过加按,变更债权,提高债务余额,从房产中提取现金做月供的储备,或下一笔投资的首付。产权和债权都是有流动性的。房主需要保持足够高和足够稳定的收入,才能获取银行加按的批准,银行天天开门,而且银行不会无厘头地看空房地产,而是依据评估师的专业估价,确认房屋的市场价。加按的能力,决定了房产流动性的高低,加按能力越强,房产的流动性越好,银行帮你提高贷款余额,套现房屋产权,提取的现金可以作为还款的现金储备,也可以做下一笔房产的首付;加按的能力,是收入水平决定的,收入越高且自住房债务越少,加按投资房的能力就越强。多伦多房产市场是个长牛市场,加按的机会年年有,就看房主的收入能否支持加按了。看到加息,就按照线性思维断定房主都扛不住了,是没买过房子,没贷过款的人们一种淳朴的推测。在加拿大,有房家庭的收入是没房家庭收入的2倍,如果高收入的家庭扛不住债务了,还能指望低收入的家庭接得住这些债务吗?我观察到的情况是,有房的,高收入的家庭,不断与银行互动,频繁提取房产中的现金,进可攻退可守;一直不买房的,低收入的家庭,始终坚信房价总有一天能降到与自己收入相匹配的水平,(您别管俺收入高低好不好,问多了就是冒犯)卖家总有扛不住房贷必须卖房,而且是低价卖房的那一天。目前的市场上,很多人都在想:“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其实他们不知道,房主今天就把加按批好了,明天会把出售改成出租,实现英特纳雄耐尔的时刻,一直都是两个字——“明天”,为什么“明天”总是不到来呢,原因只有三个字——“再等等”。
01白领地产投资者
我把地产投资者又细分成了两类:白领地产投资者和蓝领地产投资者。
白领地产投资者,是为了平衡一生的收入被迫投资房地产的。他们深信罗伯特清崎的一句话:“don’tdeposit, invest”,”不要存款,要投资“。很显然,不存款还能投资,就是借款投资呗。利率最低的贷款就是按揭贷款,要借到低利率贷款,需要去买一套房子抵押给银行。银行会预支5倍的税前年收入,且同意分30年还清,条件是有稳健的收入,且贷款目的是购买民用住房。白领地产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低利率贷款,而不是侍奉租客,因为最低利率的贷款需要抵押品,所以才需要买房子。他们在买房子的时候,选购的是迎合银行需求的抵押品,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减少房产的管理成本,例如,在优质房产和优质租客的地段买投资房,因为房地产投资不是他们的全职工作,只是业余爱好,用来折叠工作时间和投资时间的工具而已。借款能力,取决于投资者承担负现金流的能力,最大的负现金流是自住房贷款,因此收入稳定的家庭,自住房贷款月供越低,投资房借款能力越强,则从房产中套现并加速偿还自住房贷款的能力也越强,这种正向循环被称为“幸福的闭环”。对于白领地产投资者来说,投资房的负现金流是首付款的分期付款,是杠杆放大器;自住房的负现金流是坏债务,需要尽早消灭。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平衡一生的收入,现在收入高,上税多,需要租金净收入越少越好,等退休后,主动收入降低时,再释放出投资房的正现金流。处在幸福闭环中的白领地产投资者,在自由市场中占尽优势,哪怕房屋供给不足,哪怕房价上涨,他们都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因为房价是长期上涨的,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再等等”这个词,拥有10套投资房之前只有一个投资策略:早买,买买买。白领地产投资者都是负现金流的扛把子,但并不追求每个房子贷款金额达到极限,每个房子贷款金额最多是年收入的5倍,为将来加按留下空间,同时也是为了能借到10套投资房的按揭贷款,最终实现负债总额接近年收入的50倍。他们相信银行的风险评估,而不是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扛得起,当银行说NO的时候,他们会努力重整自己的债务。白领地产投资者,对维修房产并不擅长,对与租客对簿公堂也没兴趣。他们的努力方向只有一个:减少自住房债务,维持收入稳定。白领地产投资者选择的是一条极简的投资之路,努力提高自身应对负现金流的能力,而不是向外求。
蓝领地产投资者越来越少,但非常活跃。他们地产投资的目的是增加当下的收入。负现金流对蓝领投资者来说是零容忍的,因为他们要靠正现金流贴补家用。他们宁可自己动手修房子也不愿意请专业的师傅;宁可打擦边球,民不举官不究地分租也不愿满足银行对抵押品合法性的要求;宁可每个房子借到收入的6-7倍,扛着高利贷,也不愿给未来加按留些空间;宁可报名学习对付租客和破格获取贷款的技巧,也不愿意向自身的能力和才华求索。
白领地产投资者和蓝领地产投资者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即使在同一地产投资社区,也话不投机半句多。随着房价的上涨,历史的天平正在向白领地产投资者倾斜。靠修房子能力和分租能力的地产投资方式,正在被大都市挤出市场。
02加息环境下的负现金流和流动性管理
长期的工作实践让我意识到,车下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车上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车上和车下的人所使用的工具不一样,犹如处于电气时代和石器时代的的两伙人,因为手里的工具不一样,眼里的世界也不一样。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关心和帮助车上的人。在今天加拿大的房价水平下,既定的贷款规则框架内,房产会加速向少数白领地产投资者家庭集中,目前安省房主中15%的家庭持有多套房,这些房主持有的房产数量占了房子数量的31%。我认为这个集中度会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拥有自己的房产,无论是自住还是出租,都会变得越来越难,即使新房的供应量与新移民数量能够匹配,这个趋势也不会变化,因为即使供应量增加,也是借款能力强的白领地产投资者家庭先得,然后把房子出租出去。本段,本文,乃至今后的文章,都是为多套房投资者服务的,不喜欢这些内容的读者不必费力来喷,默默取关即可。
虽然白领地产投资者是负现金流的扛把子,但面临加息环境,还是需要进一步梳理一下负现金流管理的技巧和常识。流动性的问题,其实并不需要担心,只要保持收入稳定增长,随时可以来银行套现,补充流动性。
选择浮动利率的借款人发现,有些银行在央行加息后,自己的月供立刻增加了。如果是自住房贷款,月供增加会挤占生活开销,破坏原有的家庭预算。建议这样的家庭把贷款转入其他加息后月供不变的银行。
大多数银行,浮动利率借款合同中规定,加息后月供不变,但利息和本金的比例在月供中发生变化,且还款期amortization自动延长。利率涨到“触发利率”时,才会要求借款人提高月供。加息到某一点时,如果按照这个利率计算出的利息支出,大于月供款时,即触发了银行要求提高月供的临界点。触发利率的计算公式大致是这样:月供除以本金除以12。如果借款人感觉到正在接近触发利率,为了避免增加月供,可以每月或不定期加速提前偿还本金,按照借款合同,主动偿还的资金会立刻从本金中扣除,从而降低利息支出,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触发利率,避免影响家庭预算。如果是投资房,不建议主动加速还款;如果是自住房,能加速还多少就还多少。投资房,如果在过去两年选择了月供不变的浮动利率,现金流不受影响,只是利息支出增加了,本金下降速度减慢了,但由于净租金收入降低,也会从税收上获得补偿,总体收益受影响的幅度不大。
20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间选择了5年期固定利率的家庭,完美地错过了过去两年低利率的蜜月年。因为固定利率采取利差法计算罚款,违约退出借出合同时的利率越低,罚款越高。这种情况最近发生了变化,上周银行调高了各档期利率,所以现在按照利差法计算的违约罚款金额已大幅降低了。建议被挂在高利率上多年的借款人再去咨询一下原借款银行,目前的罚款金额是多少,并重新评估是否值得违约退出原借款合同。如果是投资房,且值得违约,可以加按投资房,提取现金作为储备或下一笔投资的首付款。
2017年420政策之后,房价下降过快,很多正在交易中的买卖受到了影响。一些买家签完合同之后没有马上申请贷款并做房价评估,导致银行估价低于买价,买家首付款短缺,因此一些实力较弱的买家选择退出交易,任由卖家在市场上以低价将房产再次售出,越着急出手卖掉,房价被推得越低,形成了房价快速下跌的下降螺旋。2017年4月到7月的135天里,踩踏事件导致多伦多市有988笔交易失败,损失1.35亿,这些损失最终都是由主动退出交易的买家承担的,房价下跌了18%,这是在发达国家前所未有的跌速和跌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3月市场发生反转之后,买家不再鲁莽爽约了,踩踏事件至今没有大规模发生,只有零星的买家违约事件。房价没有出现5年前的急跌,给打算现在加按房产的家庭留足了时间。准备加按贷款的家庭,一方面需要抓紧时间报税和整理申请资料,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注意,银行是以客观评估为准,确定房价,而不是凭看空情绪定价,需要加按改善流动性的家庭不宜观望。时间窗口很重要,6月1号之前,浮动利率依然在3%以下,算出来的月供较低。因为无法预计利率走势,锁住房价和月供,对长期持有房产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地产投资者此时此刻实施积极的债务管理,而不是消极观望。
有些人在谈起房产时,故意给出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房产流动性差。然后不加任何解释,似乎傻子都知道这是个真理一样。在加拿大,债权的流动性非常高,只要收入支持,房价上涨,就可以来银行的加油站补充现金,因此不需要所有权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加按出的现金可以支撑多年的负现金流,这一事实被一些人恶意罔顾。流动性,取决于买家的多少,这才是傻瓜都知道的真理。股市熔断的时候,股票有流动性吗?电影《商海通牒》Margin Call里上演了一幕在债券市场流动性枯竭之前的firesale,逃命式抛售,腿快有,腿慢无,那时,比股市大几十倍的债券市场流动性也全部消失了。更早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暴毙,也是因为叶利钦大帝宣布国债违约导致了债券市场流动性枯竭,而LTCM腿脚太慢杠杆太高,直接就挂了。加拿大的房地产流动性,并不取决于买卖市场上有多少买家,因为很多买家心理波动特别大,指望买卖市场的流动性,投资者就得做好降价就范的准备。好在,买家不需要太多,只要有银行一个房贷债务大买家就足够了。保持足够漂亮的收入,银行就能保证你的房产流动性,至于房价是否支持加按,我想这是有目共睹的。
03贷款给谁是银行的特权
在加拿大,债务的分布是极度不平衡的,40%的高收入家庭持有70%的债务。很显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偏好高收入家庭。银行手里的贷款权不是民选出来的,抗议银行偏袒高收入、歧视低收入是无效的。美国曾经尝试过在贷款政策上人人平等的做法,结果低收入者差点儿把美国金融体制搞垮。所谓“次贷危机”就是劣质贷款危机,华尔街只是个放大器而已,底层问题出在房贷质量上。商业银行在收入上的歧视政策,已被检验过,是具有普遍正义性的政策。
人们普遍认为,加拿大央行在疫情期间增发了3000到4000亿货币是引发资产价格暴涨和通货膨胀的原因。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央行增发的货币是基础货币,到不了千家万户的手里。只有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增发的广义货币才能抵达家庭的账户。以加按为例,家庭要向商业银行申请,不能向央行申请。货币的增发分两个阶段的:央行增发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增发流通中货币。商业银行增发的量,远远大于央行增发的量。达利欧的小视频《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中提到了两者的差距,每100元流通货币中,基础货币是3元,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创造的货币是97元。英国央行行长莫文金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也确认,“私人商业银行体系印制了95%的广义货币“。商业银行虽然没有印钞票的权利,但却能通过信贷创造广义货币,而且能力和权力超级大。当然,央行创造的基础货币越多,商业银行派生性创造的广义货币也越多。
商业银行有这么大的权力,谁来制约商业银行呢?制约商业银行的是央行和银行监管当局。插手商业银行房贷政策的是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理办公室OSFI。现行的房贷审批原则B20和压力测试利率5.25%就是OSFI制定的,这个标准的制定参照的是各国央行松散联盟巴塞尔协议。马老师当年因冒犯巴塞尔协议被打倒,至今还没有翻身,可见这个协议的威力了。最近OSFI在其网站上公布了OSFI’s Annual Risk Outlook –Fiscal Year 2022-23,关于房贷部分的风险重检结果是需要关注Housingmarket downturn。这份报告明确提出要补充和修改现行B20,并在征求公众意见后执行。从这份风险评估报告内容来看,收紧B20的可能性是不容置疑的。待征求意见稿出台后,我们再进行解读。需要提醒各位读者:对收入的要求不会降低,只会提高;大家且贷且珍惜,不要随波逐流地观望,现在能贷到款的家庭不要错失机会。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人们普遍性地被各种分类器区分。银行就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器。比银行更重要的分类器是学校,学校的门槛把人群分为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分类器给每个人贴上了不同的标签。银行使用的分类标签是“能还得起贷款的”,要获得这个标签,需要证明还款能力,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标签。我们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消费社会,阶层地位靠消费能力划分,有钱人是消费能力最强的,没钱人是消费能力最差的。这种看法源自于,对GDP增长的追求,对消费能力最大化的追求,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分类器是按消费能力区分人群的,分配正义成了普遍被认可的正义。可银行偏偏不是这样区分人群的,银行分类器的设计是基于贡献正义,即,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区分人群。举个极端的例子,按照现行的加拿大房贷政策,50万以下的房产,首付5%即可,也就是说首付款可以低至2.5万,凭什么呢?凭的就是申请人对社会的贡献。申请人要想首付2.5万贷款买50万的房产,最低年收入需要12万,这样的申请人如果与其他人比消费能力则可能技不如人,但到了银行这里,被银行分类成贵宾,享受最低利率的优惠。这就是加拿大银行执行的贡献正义原则,也可以理解为收入至上原则。
我总是由衷地感到移民值得。其他行业我不是很熟悉,但对银行业却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加拿大的商业银行没有信贷规模约束,没有倾向于国企的信贷文化,没有看得见的手来限贷,这里的房贷政策和授信文化打破了分配正义的政治正确,崇尚贡献正义,对努力工作诚实报税的家庭礼遇有加,让T4收入者不仅能获得更多贷款,而且感受到为社会做贡献的荣耀。
04收入与工作的C位不可动摇
“人类根本的需要是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人对我们有需要。工作的尊严就在于锻炼我们应对这些需要的能力”——迈克尔桑德尔。
如果把工作只看成是为了申请贷款而做的一个把戏,恐怕是对其他工作者的一种冒犯。有人问我,自己开个公司,把存款打给自己的公司,再从公司转账给自己,能不能算收入。我在过去12年多的房贷职业生涯中,多次遇到这种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很强的问题。工作本身是一个伦理问题,在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中,大家应该为彼此做些什么。1981年教皇保罗二世在通谕《论人的工作》中说:“工作让人获得了作为个人的成就感,让人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更像一个人;工作让人把自己最深的人类身份和国家的成员身份联系起来,并想要把自己的工作用来促进公共利益,与同胞携手发展。”1968年的美国总统候选人肯尼迪说,”失业意味着无所事事,意味着失业者与其他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没有工作,对自己的同胞没有用处,实际上就成了埃里克森笔下的隐形人。“对于主动不工作的人,无论是富二代还是靠非居民不断给汇来生活费的人,与社会的脱离感是如何克服的,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迷。每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应该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既需要别人帮助,也可以为他人做出贡献。只消费,不生产的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遇不到什么问题,但到了申请贷款时,就会遇到银行要求提供工作证明的尴尬局面。银行在受理贷款申请时,是依据贡献正义的标准给人群分类,要求出示能证明还款能力的纳税证明,这对习惯了分配正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冒犯。银行不接受消费上炫富的那一套,你开豪车,做头等舱,住六星级宾馆,whocares? 给我们看看你的报税记录,看能否通过B20和压力测试。
疫情给加拿大的工作伦理做了一次洗礼。封城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去领CERB,非常欢快地享受疫情假期。CERB发了19个月,期间有人打电话问我,领了这么长时间的救济,这笔钱应该就算成收入支持贷款申请啊。我经常需要找些心理学书来读,主要是给自己疗伤,看到某些同胞的逻辑,我只能逼着自己求医问药,以免精神错乱。CERB最高的时候每月发2000,只要伸手就给。这让很多人尝试了一下退休生活,因为社保的退休金就是这个水平。救济断供时候,大多数曾经躺平的人,又翻身下地,直立行走了,虽然救济款是不劳而获的,但实在太少了。经过这次疫情,很多人认清了福利救济的本质:仅能维持生存状态。于是文章开头的情景发生了,躺平的人重拾工作伦理,积极工作和努力奋斗起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给了超级消费者太多荣耀的年代,很难听到恢复生产者尊严的呼声。好在手握重要决定权的商业银行,为生产者恢复了名誉和地位。每一笔贷款都是自下而上的微观决策,贷款给谁不需要民众投票,只需要商业银行根据优绩主义找出在贡献上突出的、诚实交税的人获批贷款。通过信贷,增发货币给这样的家庭,以资褒奖。
有些华人移民对加拿大的授信文化感到难以理解,不明白为什么银行非要看工作收入来决定是否贷款。在银行看来,收入和工作体现的是一个人是否被需要,如果不被需要,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难以保证贷款的偿还。薛兆丰教授曾总结过工作三要素:兴趣,价值和能力。做自己有兴趣的事,一份工作,做得最好的顶尖高手,都是极度热爱这份工作的那几个疯子;做有价值的工作,不仅给自己带来回报,同时也为他人服务,不被需要的工作,没有价值;做自己能力所及的工作,能力不及的工作会非常压抑,总想跳出老鼠赛跑。我认为自己在加拿大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不仅热爱,而且胜任,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家庭和客户创造了价值,虽然在国内时也是在银行业工作,但没有使命感和满足感。
银行对申请人收入的要求符合优绩主义原则,像高考录取一样,跨过分数线就行。但分数线在各个地区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各个城市的房价不一样。同样收入的家庭在小镇可以贷款买独立屋,在大都市可能只能买个CONDO。房价高的城市,分数线也高,这并不是银行的标准不统一,只是因为房价差别较大。你所在的城市房价,如果你今天能通过银行的压力测试,明年就不一定了。所谓的被房价pricedout是指,你能批到的贷款加上首付,在你要生活的城市已经买不到房子了。有些天真烂漫的人总是自我感觉收入还不错,买不起房子是房价的错,房价会降到自己的收入买得起的水平。有这种想法的人,需要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帮助,永远不要醒过来,一旦醒了会很伤心。别人在把墙缝里的资金都挤出来买房的时候,你在酒醉,你能怨别人吗?
结语:
有些人用显微镜看当下的市场,分析涨跌,预测利率,观察别人的所作所为;有些人用后视镜看未来,分析2017年与今天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同,上个月哪类房子成交了多少。2017年没买房的人有100个理由,觉得房价高啊,到了2018年房价降了,又找了100个理由,觉得房价还能跌啊。一晃儿,2022年了,还在找不买的理由。不买的人,是在寻找风险;买了的人,是在寻找化解风险的方法。没有一天,这个世界是确定的,没有突发事件的,没有悬而未决事项的,如果你要等俄乌战争有结果,加息有了尽头之后再买房,那么等来的可能是更多更大的不确定事项。房产流动性问题被污名化,妖魔化久矣,甚至影响了当下的房产交易。我觉得自己是加拿大优绩主义的受益者,有责任和义务帮读者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混淆视听和中伤。无论房地产市场如何变化,利率如何涨跌,我们抓住下面7项确定的事实和趋势来做判断即可:
一加拿大的房价是长期上涨趋势
二加拿大房产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收入
三借款人的贷款能力取决于收入和自住房债务的多少
四工作和收入在加拿大的生活中占据C位
五房价是高收入家庭决定的,不是平均收入决定的
六僧多粥少,贷款政策只会越来越紧,贷款只会越来越难
七房产继续向少数家庭集中
普遍原则解决不了具体家庭的具体问题。每个家庭只要诚实地面对上述7点事实和趋势,就会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衷心希望每个华人家庭都能找到生活在加拿大的意义,做能消费且有贡献的社会成员。融入主流,不是不吃中餐了,学着吃西餐,而是理解主流的文化,尊重主流的公序良俗,符合主流的优绩原则,否则就会有受害者心态。加拿大的每一条雪坡都很长,只要方向正确、有耐心、明事理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积小财成大财,福及子孙。
作者微信:1416880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