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一位电台记者给我出的。在加息停止,并开始降息之际,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
上期,6月24号的文章中,我认为7月24号继续降息0.25%是大概率事件,果然命中。提前一个月准确预测,回头看是很容易的事,但6月5号降息0.25%之后,很少有人敢在公众场合预测7月24号还能降息0.25%。之所以这么笃信,是因为我认为去年的两次加息都是错误的,而且已经对加拿大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加拿大央行急于改正错误,所以才会连续降息。当然,上一篇文章中,我只分析了政治压力,并未着重分析两次错误加息对加拿大经济造成的影响。过度加息,overshoot,最大的恶果就是让脆弱的就业市场急剧萎靡。地产投资,需要贷款支持,贷款能否获批取决于收入。就业情况恶化,削弱了家庭的借款能力。同时,过高的利率迫使很多家庭开始去杆杠,甚至一心扑在减少债务上,无暇顾及投资计划。加拿大地产投资适合谁?答案是:适合所有人。合格的地产投资者是消费债务低,且收入能够达到银行贷款标准的人,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段时间适合做地产投资。
收入不平等这个问题,已经被滥用到了各个领域。我接受的说法是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和薛兆丰教授的看法,即,当你说两个人收入不平等的时候,要比较这两个人一生的收入,而不是这两个人某一个时点上的收入。一个人在25岁和52岁时候的收入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拿一个25岁年轻人的收入与一个52岁中老年人的收入比较,并认为这两个人收入不平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理,我们不能说谁更适合做地产投资,只能说,适合地产投资的条件是什么,符合这些条件的人都是适合的。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总会一些时候是适合地产投资的。就像索维尔的研究表明的,50%的美国人一生中都有一定时间收入可以排在前10%。我观察的情况是,很多人不幸错过了自己适合投资房产的时期,从此变成了恨房者,盼跌派,把诅咒房价当成了余生的消遣。在生命周期中找到适合做地产投资的时间段,以及所应具备的条件,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另外,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人们地产投资的能力,目前加拿大就业状况分析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01 当前加拿大就业情况概述
最近美联储在讨论降息可能性的时候,频繁提及一个专业词汇“贝弗里奇曲线Beveridge Curve”。当一个国家就业市场火爆时,职位空缺率job vacancy rate会上升,同时,失业率会下降。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可以划出一条曲线,直观地从职位空缺率变化预测失业率。美国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搞出来的;紧接着英国也搞了一个自己的福利制度,英国这项制度的起草人是威廉·贝弗里奇。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的关系,也是贝弗里奇发现的,因此命名为“贝弗里奇曲线”。贝弗利奇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与哈耶克,凯恩斯,拉斯基齐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对战后英国的经济体制建设起着深远的影响。美联储正在密切关注贝弗里奇曲线的变化,为利率决策提供依据。历史经验值是这样的,当职位空缺率从高点降到4.5%之前,失业率变化不大,当低于4.5%之后,职位空缺率的微小下跌就会带来失业率的大幅提高。美国目前的职位空缺率是4.6%,因此美联储非常紧张,唯恐降息晚了会导致失业率大幅升高。
加拿大在疫情之后,劳动力市场火爆了一阵,职位空缺率最高点出现在2022年第二季度,职位空缺率高达5.6%,此时的加拿大失业率也是最低点4.8%。加拿大职位空缺率,从高点回落的速度比较快,达到4.5%时,是2023年第三季度,此时,正是央行第十次加息的时候。加拿大央行最后一次加息是2023年7月,完全无视贝弗利奇曲线经验值4.5%的警示。此时加息,就是在促使加拿大的失业率加速升高。求锤得锤,过去一年里加拿大失业迅速提高到了现在的6.4%,职位空缺率已降至3%。加拿大前任央行行长Stephen Poloz在他的新书The Next Age of Uncertainty 中是这样描述央行职责的:央行政策的“家”,是5%至6%的失业率,1%至3%的通胀率,政策的调整永远是朝着“家”的方向。现任加拿大的央行行长,是一个找不到家的人。
目前的失业率6.4%,明显高过央行政策的既定目标。而实际情况比数字显示的更加糟糕。失业率中,并不统计自雇人士,即使自雇人士完全没有收入,也不认为是处在失业状态,即,6.4%的失业率数字中,不包括没有收入的自雇人士。这个话题不宜深入探讨,需要大家脑补。
最糟糕的是青年就业率和失业率。据7月25号加拿大统计局就业数据,青年劳动参与率54.8%,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失业率13.5%遥遥领先于平均失业率。
在就业市场上,还有一股无法阻挡的趋势,就是工作零工化。即,很多人的工作是朝不保夕的,也不在失业统计数据之内。 “零工经济”,Gig Economy,说的是这一种就业现象:一个人,一年下来,找工作所花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长,收入长期朝不保夕,没有职业归属感,没有工作保障,没有工作福利,对工作时间完全失控,随叫随到,难以累积专业经验,生活疲于奔命,生活水平螺旋式下降,越挣扎陷的越深。美国有个统计,零工族在1990年时,占劳动力的比例是10%,2021年时,这个比例已经高达30%。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疫情之后,很多年轻人非常幸运,在火爆的就业市场上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从去年到现在,过度加息的一年里,年轻人的好日子结束了,很多人毕业即失业,随即加入了零工大军。另外,一些自雇人士,也没有为阶层滑落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也在最近一年里,一步步滑入了朝不保夕的状态。此话题也不适合深入探讨。
电视财经频道中,有专业人士预测加拿大将在2025年底出现失业率8%的恐怖场景。我没有那么悲观,但我认为到明年底失业率高于7%还是很有可能的。
02 哪些人不适合做地产投资
简单地说,收入不稳定的人不适合做地产投资。2021年一位自雇人士年收入30万,想申请贷款买房,但2020年和2019年收入很低,无法获得贷款批准,于是签了一个120万的楼花合同,现在面临交房问题,而此时的收入只有3万,楼花市场价跌到了100万。这是一个虚构的场景,请勿对号入座,但这种情况却非常有代表性。
复杂地说,无法融入社会契约的人,不适合做地产投资。选择什么样的收入方式,在加拿大是完全自由的,因此不存在怀才不遇的情况,有多大本事赚多少钱,完全可以自由发挥。有保障的工作不自由,有自由的工作没保障,一切全凭自己选择,看似非常自由的环境,却逃不过社会契约的管束。写下《社会契约论》的让-雅克·卢梭有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契约,就是人们为了相互依存的生活,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规则,其中包括银行制定的贷款规则。
银行所制定的贷款规则,在不同种类收入的认定上是有区别的:为雇主打工的申请人,通过工资单和雇主信证明收入,只要过了试用期,收入就被银行承认;自雇人士则不同,银行通常要求看到申请人同样性质的工作,有过去两年的报税收入支持,过去两年同样性质的收入,被认定为是可以用于支持贷款的收入。自雇人士收入不稳定,对于银行来说是风险更大,所以要求比较严格。加拿大银行监管当局在房贷统一审批标准B20中,并没有要求自雇人士收入要有两年历史,但各大商业银行却不约而同地有相同的要求。加拿大历史最长的银行有207年历史,比加拿大建国早了50年。长期的经验决定了,银行在设置收入认可标准时,对自雇人士更加严格。我在2023年2月6号的文章《加拿大贷款政策调整方向分析与社会契约》中,详细解释了贷款政策与社会契约的关系。试图努力说明,不是我歧视自雇人士,我只是转达银行贷款政策所代表的社会契约属性。我自己的客户当中有很多自雇人士,他们都通过了更加严苛的收入要求。现代金融业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很多选项。美国金融机构给三无人员提供房贷,造成了次贷危机,这个教训提高了所有银行的警惕性。然而百密一疏,依然有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不符合银行贷款标准的申请人提供房贷。据房东网提供的数据,2024年6月大多伦多地区被贷款机构拍卖的房产有437套,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拍卖的房产为340套,占比77.8%;大银行和房贷违约保险公司拍卖的房产97套,占比22.2%。这些数字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大银行的高标准保证了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绕过银行标准取得的融资,无论是对贷款机构还是借款人来说,风险都太高了,不值得尝试。
卢梭说的“枷锁”,翻译成经济语言就是“交税”。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纳税证明自己存在的社会性。上班族,需要通过雇主的遴选获得长期工作合同,因此银行在审核收入时相对宽松。自雇一族,自己决定自己的应纳税收入,银行的要求就会提高。因此,无论是受雇还是自雇,“枷锁”其实是一样的,银行都是看应纳税收入。90后,00后,很多人不愿意套上社会契约的枷锁,因此贷款将更加困难。零工一族也一样。但是“枷锁”无处不在,即使不申请房贷,哪怕是租房,房东也要看收入记录。《朝不保夕》一书的作者把零工族描述成“失权者denizen”,类似于权利不完整的新移民或非居民,在社会中处处碰壁,随时随地感受到被歧视。
综上所述,收入不稳定,或不愿接受社会契约的人,很难获得房贷;收入不稳定且不愿接受社会契约的人,最不适合地产投资。实践也证明,破格获取房贷,是非常危险的,且不说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负外部性,对于借款人自己的财务安全来说危害也极大。
03 加拿大地产投资适合谁?
从贷款审批原则来看,获得投资房贷款批准的难度越来越高:1.需要有可验证的稳定收入;2.消费债务较低,消费债务包括自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3.流动资产较充裕,不仅有首付,还要有能扛住投资房负现金流的能力;4.如果收入不足,需要有高净值金融资产做支撑;5.具备常识,例如,签楼花合同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自从我2009年开始从事房贷工作,眼看着贷款审批越来越严格,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信贷风险越来越高,而是住房供给持续紧张,更加严格的贷款审批条件可以淘汰更多借款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零工劳动力,导致更多人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标准。加拿大每5年做一次人口普查,从房屋自有率不断下降的数据也可以证明,买房越来越难。疫情之后,短暂的就业市场复苏很快被高利率打回原形,更多企业不愿意雇佣长期雇员,不愿意提供工作安全性。因此,加拿大的三无人员会越来越多,No income, no job, no assets。要想贷款买房,人们必须先争取到稳定的,可验证的收入。主动脱离社会契约的人,会发现自己正在成为“失权者”,失去的权利包括申请到房贷的权利。
加拿大家庭债务占GDP的比例是160%,美国家庭债务占GDP的比例只有90%,因此美国和加拿大同时加息的情况下,加拿大家庭的压力更大。自从我2018年写这个公众号以来,一直建议读者主动给自住房债务去杠杆,在还清自住房贷款之前,不需要在RRSP退休金账户进行投资,集中时间和资源,奋力尽快还清自住房贷款。加息以来,很多家庭已经切身感知到了我为什么建议大家这么做。加速还清自住房贷款的建议,不仅来自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来自于《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穷爸爸在收入好的时候就换大房子,加大自住房债务,直到退休都没还清自住房贷款。20年前,我在读《穷爸爸富爸爸》的时候,没有把如何成为富爸爸作为重点,而是仔细研究了如何避免成为穷爸爸。在加拿大,如果自住房债务超过家庭收入的2倍,很难获得投资房贷款。打算投资房产的家庭,需要主动降低自住房债务。
投资房的负现金流,并不是一个问题,恰恰相反,应该是地产投资者主动追求的。在加拿大的首位城市,如果首付20%买投资房,只要不是非法分租,负现金流是无法避免的。负现金流,是首付款的分期付款。只有借款能力强的家庭才能申请到首付20%的贷款,银行要看到借款人有能力扛住负现金流,才会允许借款人的首付款分期付款。也可以反过来说,无法支持投资房负现金流的家庭,并不适合在大城市进行房地产投资。
房价越来越高,利率也居高不下。商业银行目前普遍使用了高净值项目,补充申请人的借款能力,使房产买家获得更多贷款。例如,凭收入借款能力是35万,如果除首付之外还有15万高净值,银行可以批准50万贷款。如果收入非常低,高净值的要求就会非常高,例如,要求借款人除首付款之外的高净值,高于贷款申请金额。高净值项目,是收入不足的补充,对于收入非常低的家庭帮助不大。
常识,是地产投资者必备的。农民伯伯知道,如果现在签订一份卖粮的远期合同,明年秋天就需要拿出粮食来履行这笔远期合约。有两种远期合同,一种是“远期合约forward”,一种是“期货合约future”。虽然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远期合约forward通常是一份难以转让的合同;而期货合约future则是一份非常容易转让的合同,或者说期货合约future 是一个标准化的合同,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便于买卖这份合同。农民伯伯通常签署的是远期合约forward,难以转让,99%以上的概率是要通过交出粮食来履行合同,而不是把这个合同本身卖掉,从中获利。当然也会有一些伯伯们,签了远期合同之后,并没有下地去播种,而是等着明年转让合同,从中获利。楼花买家,签署的就是一份远期合约forward,而不是期货合约future。不去种地,等着高价转让合同的农民伯伯,结果是完全未知的,给自己留了一个完全失控的风险敞口,甚至即使发现情况不妙,也无法止损。《止损》一书的作者在一开头就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在投资,其实是在投机;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在投机,其实是在赌博。”今年的楼花市场,收割了大量没有下地干活的农民伯伯,把无法止损的赌博结果展示在了世人面前。缺乏常识的代价,可能高达几十万。
2021年收入30万的自雇人士,正确的做法是在2022年报税之后,量力而行地买入二手房,而不是在收入最高点之际,兴奋地签下一份高价的远期合约。
04 地产投资不会再有从前的回报了吗?
很多人对地产投资心存疑虑,一部分人是合格的借款人,因为前景不明,而不敢贷款投资;另一部分人则是永远地错过了可以贷款投资的机会,频频表达对地产投资的疑虑,其实只是嫉妒地产投资者。
加息以来,地产投资者财务压力明显加大,开始怀疑继续持有房产是否值得,也有一部分丧失了信心的人,正在挂牌销售自己的投资房。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大空头》的一个场景: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次级债券对应的房贷违约率飘升,但债券评级却没有相应地下调,做空债券的投资者每月损失巨大,两组做空者在压力面前开始怀疑人生了,于是他们去参加了一场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次贷债券投资者大会,想亲眼看看与他们见解正相反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实地考证之后,他们坚定了自己的看法,继续追加头寸,做空更多债券,而不是草草止损离场,最后,次贷危机终于爆发,空头者大获全胜。当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正确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看看与我们看法相反的都是些什么人就可以。这是我从这部电影中学会的重要一课。当我不确定是否要长期持有房产时,我就会去读读网上的反对声音,如果他们的看法有理有据,我可能会卖掉房子,如果看到的是一群发泄情绪的人,我会坚定持有房产。
过去30年,大多伦多房价从27.5万涨到了120万,年均涨幅4.78%,按照这个涨幅,30年后的房价应该是486万。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真的能涨这么多,就像30年前的人不相信房价能涨4.3倍一样。我们分析一下房价凭什么能年涨幅能达到4.78%。过去30年加拿大货币发行量M2年涨幅8.2%;过去30年加拿大GDP年涨幅2.2%;过去30年加拿大CPI通胀涨率年涨幅2%。我们来算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货币增量8.2%,减通胀率2%,减GDP增长率2.2%,等于4%,即,货币超发除了流入经济增长和通胀之外,有4%流入了资产价格。在过去30年里,由于货币超发,加拿大的各类资产价格平均年涨幅为4%。 加拿大人偏好房地产,会把更多地货币放入了房地产,大多伦多地区是人口聚集最快的地方,因此房价每年涨4.78%,略高于平均的资产价格上涨速度4%。CPI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资产价格的上涨,因此,由于大量货币超发导致了用于买房的货币贬值速度惊人,也可以理解为,房价上涨是一个货币贬值现象,与人们的收入平均水平关系不大。
加息之后,加拿大国债收益率大幅提高,政府需要支付更多债务利息,同时加息也造成了央行巨额亏损,也需要财政收入来补贴。失业率已经滑落出了可控范围,税收会相应减少,同时零工经济中的从业者朝不保夕,无暇也无力履行社会责任缴纳税款,势必加重加拿大政府的养老金负担。面对这个局面,政府要么大幅提高税率,要么大幅增发货币。继续加大货币发行量,几乎成了政府唯一的选项。房价会随着货币大水而水涨船高。
明知道货币大水要泛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买几条船。贷款买船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能不能抓住,要看自己融入社会契约的程度了。能获得投资房贷款的家庭会越来越少,但这些家庭持有的房产却会越来越多,房产会越来越集中到有借款能力的家庭,而不是平均分配到更多家庭。房东遭人嫉妒是必然的。
结语:
每个家庭都适合做地产投资,但合格的投资者并不多,每个家庭需要自己判断和把握机会。银行执行的收入歧视政策不会改变,这些政策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轻易不会变更。银行降低收入标准的实验,在美国被证明是灾难性的,加拿大,乃至全世界都不会重蹈覆辙。跨栏高度在提高,会拦住更多家庭,有能力跨过栏杆的家庭会反复跨过,不断积累更多房地产财富,提高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自己和后代的确定性。地产投资是一项遭人嫉妒的投资,房东要自己做好心理建设。贷款投资的条件包括,提高收入,降低消费债务,承担社会责任,具备常识,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值得每个家庭为之奋斗。面对日益不确定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是每个家庭需要正视的挑战,降低生活标准并不是积极的应对态度。祝愿每位读者迎难而上,都能成为地产投资者,加拿大的房产是诺亚方舟,你值得拥有。
作者微信号:1416880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