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9年开始在加拿大做房贷业务以来,房价、贷款政策和利率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热点新闻,家庭投资理财的焦点。疫情是过去了,可是通胀又来了。疫情来的时候人们问,“疫情对房价有什么影响?”,疫情结束了,人们又开始问,“通胀对房价有什么影响?”。央行于2021年10月27日宣布退出QE,又有人来问“这是啥意思,对房价有影响吗?”
房子,是加拿大人家庭财富的核心资产,无论社会上发生什么事情,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对房价有什么影响?这一点我们和美国人有很大差别,美国人总是问“…对股市有什么影响?”这是因为美国人的财富主要在股市里,而加拿大人的主要财富在房子里。
刚开始出现通胀的时候,无论是美联储还是加拿大央行,都把通胀解释为临时性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通胀程度的加剧,这个临时性的解释越来越无法以理服人了。既然有通胀,央行就加息吧,这是一些存款多、贷款少的家庭期盼已久的了。央行行长不加息的理由,最近半年来一直在与时俱进,开始时说,就业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所以不能加息;加拿大房地产市场slowdown了,不着急加息;9月份加拿大的就业总人数已经恢复到了疫情之前,房屋交易量连续下降了5个月后已开始反弹,且房价一直在涨,于是,央行又改变了不加息的理由,当下他的理由是:再看看,看看通胀预期怎么样,再看看工资是否上涨了。面对明显的加息信号,作为央行行长,为什么不着急加息,刺破房地产泡沫,让有存款、没房子的人们扬眉吐气一下,却总是找借口不加息呢?如果通胀利率一直4%以上,而央行利率0.25%,岂不是便宜了那帮炒房客?物价飞涨,大家买不起猪肉,却要偏袒炒房客,不公平呀,不公平。别急,有“专家”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了,一位“专家”预测加拿大央行在未来两年连续加息8次,现在央行利率0.25%,两年年后的今天至少要加到2.25%,让炒房客哭死在厕所里。能加息8次吗?又有人来问了。那么,什么是通胀?通胀就一定要加息吗?加息对房价会有什么影响呢?如果专家说对了,能有什么后果?
01 什么是通胀?政府和家庭该如何应对通胀?
通货膨胀,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货币多了,商品数量不变,价格就会涨;货币没变,商品少了,也会有通胀。疫情渐远的经济环境下,人们手里的货币多了,而生产和运输跟不上,就造成了需求多、供给少的局面,导致了价格上涨。加拿大物价上涨最快的三个领域是:交通,住房和食品。9月份CIP上涨4.4%,其中交通费上涨9.1%,住房成本上涨4.8%,食品价格上涨3.9%。油价上涨和大家出行增多推高了交通费支出,租金上涨以及装修开支增加推高了住房成本;食品价格上涨因素比较多,包括人们在外就餐增加,以及运输成本提高等等。住房费用,包括了房客的租金,以及房主的房贷利息支出和装修费用,但不包括房价,房主的房贷利息支出下降了9%,下降幅度非常大,考虑了房主利息支出的下降之后,总体住房费用依然升高4.8%,说明租金已大幅上涨。经济从低谷向上攀爬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恢复得不均衡,出现价格上涨其实很正常,需要些耐心克服各种供给瓶颈。人们其实并不担心目前的通胀水平,因为还没有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令人担心的是如果通胀继续发展,会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导致收入和财富缩水。很多人从去年就开始在朋友圈里宣扬“通胀来了,快买房吧”,好像自己和通胀很熟似的。
其实,最近一次全球通胀出现在70年代末,40多年前了。当时的通胀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引起的,伊朗的霍梅尼上台,全球油价上涨,导致供给侧成本高企,推高了生产成本和物价,进而引起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反过来进一步推高了生产成本,二次推高物价,出现了通胀螺旋。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是保罗沃尔克,他把利率加到了19%,同时配合美国财政部的限制物价,信贷紧缩等措施,强压通胀。那时的农场主开着拖拉机跑到华盛顿游行,建筑商协会以罢工威胁。卡特总统号召人们克制消费,剪掉信用卡,以削足适履,那时的美国人很听话,把剪成两半的信用卡邮寄给卡特表示对总统的支持,白宫的邮箱里每天收到数以千计的废信用卡。通胀是被遏制住了,经济却陷入的衰退。什么是衰退?就是国民产出GDP下降,失业率上升,需求从过剩转到了不足。卡特总统连任失败。
现在会出现这种类似的通胀吗?加拿大二季度GDP萎缩,出现了滞胀,但时间很短,第三季度GDP 又恢复增长了。油价上涨,是通胀的推手之一,但对加拿大有利,因为加元属于商品性货币,油价涨,加元汇率就涨,从而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低廉,可以抵消一部分物价上涨压力,即,别国的通胀很难输入加拿大。同时,如果加元汇率上涨,会导致出口受阻,加拿大涉及全球贸易的企业会很难受。如果加拿大持续大量引入新移民,会有效压低工人工资,出口成本应该能得到控制,不大可能出现出口成本过大上涨的情况。作为一个全球二流国家,抵御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通胀输出,非常重要。从加拿大的经济结构上看,通胀失控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劳动力成本,或称工资,大幅提高非常难;加拿大石油资源丰富,如果是油价上涨导致的通胀,对加拿大来说有天然的抵御输入性通胀的能力。
做个我个人的假设,推演一下加拿大的通胀之路,大家就当看脑洞了,别当真。现在CPI达到4.4%,本身不至于导致任何家庭的生活艰难。交通费,住房成本,以及食品价格上涨,基本上可以由加拿大自力更生地提高供给来解决,无需国际贸易。供给,随着联邦政府取消了所有疫情补助而得到缓解。有66万人,从去年3月到今年10月,领了长达19个月的疫情补助,这些人没有参与生产,只参与消费,被政府断奶之后大部分人会参与生产,否则活不下去了。油价持续升高,对加拿大草原省非常有利,因为加拿大油砂开采成本约每桶40美元,如果油价长期停留在每桶80美元甚至涨到100美元,在对加拿大就业是一个利好。政府税收会因此有很大改善。CPI 的计算是以一年前的数据为基础,今年9月的消费物价指数是与去年第三波疫情时的消费价格做比较,这被称为one year base effect,即,一年基数效应。明年,每个月的消费物价的比较对象是和今年对应月份,所以CPI 明年不会涨幅太大,因此央行加息的压力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大。我个人的观点是: 考虑到加拿大的内因,外因,以及CPI的计算方法,明年加拿大的通胀不会太狂野,除非有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政府在抑制通胀方面能做的,要么是压制需求,要么是促进供给,例如,撤掉所有疫情补助,消费需求就会降低,同时增大供给。撤掉疫情补助,同时也消除了这项政策的负外部效应,一直有人不劳而获,对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伤害,停放福利,对加拿大恢复经济非常有利。提高利率,其实对需求和供给都是打击,不利于恢复经济。如果要促进产出,提高GDP,最好的办法是维持低利率,如果能减税,效果就更好。停止印钞票,也是有效的方法,货币供应量减少了,过多货币追逐有限商品的局面就会缓解。停止QE就是个好办法。
投资者应对通胀的办法,其实只有一个,即,抓住实物资产。投资者中,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面临通胀的时候,应对措施其实是一样的。安省教师年金计划OTPP是非常活跃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在9月22日宣布收购了倒按揭金融公司HomeEquityBank,并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解释了这个投资策略转变的原因。采访题目是:卖掉债券,换成房地产,抵御通胀。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素阅读Interview – Canada’s OTPP cuts bonds, targets real estates as inflationhedge. 疫情爆发时,央行的QE政策是每周购入50亿债券,后来逐渐减少为每周20亿,最终于10月27日停止购入债券,退出QE。在央行买入债券时,像OTPP这样的投资者趁大买家入场之机,高价卖掉了手中的债券,由于债券价格被央行推高,所以债券收益率被人为地压低了,我们看到按揭贷款利率也随之被压低。央行退出QE意味着金融市场上的最大买家没有了,债券价格会回落,收益率会提高,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微薄的投资回报率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所以他们大规模减持债券,用套现的钱,换成实物资产,房地产,用于抵御通胀。对于个人投资者,上述操作具有样板作用,COPYPASTE即可。为什么家庭要抓住实物资产,很显然,央行可以印钱,但印不出来房子,石油,黄金,天然气,芯片,汽车,食品,而能长期储藏且不贬值的商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是房子和黄金,但黄金已死,有事儿烧纸。
02 央行退出QE对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
央行买入债券,即执行QE政策,有3个效果:1.央行买入已发行的,投资者手中的债券,就会推高债券价格,让原来持有债券的人赚的盆满钵满;2.债券价格被推高之后,相对于债券的固定回报率来说,债券收益率下降,长期贷款成本因债券收益率下降而降低,减轻了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债务成本;3.央行为了买这些债券,释放出了大量现金,流动性改善的同时制造了货币洪水。因此,美国最开始在2009年实施QE的时候,被认为是用直升机撒钱。推行QE对金融投资者有利,对长期借款人有利。退出QE则意味者债券的最大买家消失了,债券面值升值的动力没了,债券收益率回升,长期贷款利率回升。如果你的家庭没有在执行QE时受益,在退出QE时也不会受到影响。在QE中受益的家庭,在退出QE时这种优势降减少或不复存在,例如,利率回升了,等你房贷续约时,利率可能已经涨了。
执行QE是为了打压长期利率,同时释放流动性,而从实践中观察我们得知,这些流动性很强的资金很少流到实体经济,基本上还是在资本市场上打转。假设OTPP逢高卖了手中的债券,他们会成为风险投资者扶植创业企业吗?好像不会。这笔套现出来的资金还是会大部分投放到金融资产中,例如,买股票,所以我们看到QE执行期间,股市非常繁荣。如果OTPP认为停止QE之后,新资金减少,通胀高企,他们就会改变投资方向。上面提到了这家机构的新投资策略,其实和我们每个家庭是一样的,抱实物资产的大腿,以免被通胀的大水冲跑。
很多人抱怨QE政策让货币泛滥,其实货币洪水造成的水涨船没高才是大家最羡慕嫉妒恨的。从QE的原理来看,主要是金融投资者从中收益了,其他人如果没享受到超低贷款利率,其实是受害了,因为啥啥都涨价,尤其资产涨得最多,还没买房的人到处找后悔药。货币本来是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但货币被注水、被滥用,早就开始了。货币购买力被蚕食是央行的错。50年前,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每盎司黄金可以兑换35美元的约定作废,不兑换了,并开始了浮动汇率,从此央行发钞就脱离的黄金锚,这也意味着人类创造货币的能力摆脱了自然资源的束缚。“尼克松冲击”本来大家以为是临时的一场冲击,没想到,人类再也回不去了,再也不想把印钞数量束缚在黄金上了。所以,前面我说,黄金已死,有事儿烧纸。从此,发多少钞票完全要看央行的节操。直到2009年美联储开始推出QE政策之前,央行发钞还是有节操的,除了日本央行,即,货币发行量与GDP增长基本匹配;政府发行国债也有一定的节操,国债与税收基本匹配。疫情爆发之后,2020年3月,美联储宣布重启QE,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研制疫苗,不封城,印钞干嘛?其实很简单,央行得了QE上瘾综合症,无论发生什么,第一反应都是印钞啊。别看现在QE停止了,重启QE只需要一个稍微不寻常的理由即可。
央行会把买进的债券卖出去吗?好问题。如果央行把自己资产负债表中的这些债券卖出,就被称为“缩表”。2017年美国宣布缩表,加拿大真信了,不仅缩表还加息。结果大家都知道,股市不行了。2018年12月的股票大跌,让美联储的缩表行动彻底告吹。缩表,意味着央行成了资本市场上的最大卖家,持续不断地卖,什么市场也受不了。加拿大央行比美联储的缩表走得更远,但最终还是停止了,2019年整年不再敢加息。QE容易,缩表难,从日本央行过去21年的教训就可以知道。日本是最早实施QE政策的,2000年就使用了QE,结果到今天,央行利率长达21年低于1%。人类已进入低利率年代。加拿大央行汲取了上次跟风缩表的教训,早早做出承诺:即使开始加息,也不缩表。上个月,9月9号央行行长做出了这一承诺:目前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购入的债券余额是3500亿,如果有债券到期,央行就会从市场中购入相应金额的债券,从而维持3500亿的总金额不变。简单来说,即使加息,也不缩表,一直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货币洪水总量不减。
03 加息离我们还有多远
某银行经济学家预测加拿大央行在未来2年内加息8次,因此上了新闻头条。我收到私信,问我该如何应对,我翻了翻以前的对话记录,回复了一句“你还没买房呢,需要应对吗?”后来又有人转这条新闻给我,让我评论,我就把这些人从微信给删除了。我可以分享一些对大众有帮助的金融知识,但对于非客户的个人问题,一律不回答,我的时间是用于服务我自己客户的,不相干的人问我对新闻的看法,问我应该选浮动还是固定利率,问我别人给做的贷款里的问题,都是对我和我时间的不尊重。
美联储曾最多加息17次,一次性捅破了房产泡沫,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愤世嫉俗者希望央行拼命加息,让房主们都破产,这些人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了美国的教训,任何国家的央行都不会重蹈覆辙。美国次贷危机中最惨的是房产投资者吗?显然不是,受害最大的无家可归者、失业者都是社会最底层民众。上一次加拿大加息并缩表发生在2017年7月到2018年12月,一共加息5次,从0.5%加到了1.75%,2019年整年没加息,2020年3月一步到位降回了0.25%。加拿大央行会根据美国缩表和加息的节奏进行尝试性加息,但不会像愤世嫉俗者预测和希望的那样加息。加息的副作用有4个:1.加重政府债务负担,挤占公共开支;2.提高企业借贷成本,抑制经济复苏,阻碍就业恢复;3.资本市场资金流出,流入银行存款,金融资产贬值;4.抑制个人消费,削弱需求。我们即将看到的是,雷声大,雨点儿小,预测加息的声音不绝于耳,央行也不断刷新不加息的理由,而加息的实锤迟迟落不下来。只要央行不加息,选择浮动利率的借款人就不会实际增加借贷成本。现在应该选择浮动利率还是固定利率,这是每天这个公众号后台私信的问题,again,关于私人问题,如果不是我的客户,我一律不回答。怎么选?其实早就回答过了,答案参见《从加拿大的经济政策看中产家庭的焦虑》一文。
央行退出QE,债券收益率一定上涨,因此按揭贷款固定利率虽然已经涨了,但是还会继续涨。在固定利率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即使央行不加息,商业银行给出的浮动利率也会上涨,原因是如果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差距太大的情况下,银行的固定利率产品根本卖不掉。所以我们会看到浮动利率,银行给的折扣越来越少。这个过程中,银行收益增加了,投资银行股的股东乐了。怕加息的人可以投资点儿银行股票作为对冲。
未来1到2年,我们的心会与利率一起上下波动,没有了疫情烦恼,利率和通胀烦恼又来了。我们会发现,银行提供的利率是海鲜价,每个星期都不一样。这种状况,无法预计和控制,只能随行就市,赶上啥利率就要啥利率吧,反正高不到哪里去。
04 房价会何去何从
联邦政府的新内阁增设了一位部长,专司住房成本问题,由原来的移民部长胡森担任,由他来落实4年修缮和建设140万套房产的竞选承诺。多伦多有一个CONDO,名字是Wellesley On The Park,预售时间是2014年,建成并完成产权交接是2021年,历时7年,一共有740个单元。如果联邦政府效率超高,在4年内就能建好一栋740个单元的公寓楼,那么现在要同时开建1891栋这样的楼才能在4年内达到建140万套新房的目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修缮140万的房屋吧,每年把原来不能住人的35万套房产修缮成可居住的房产,才能增加供给,对吧,否则原来就住着人的,修了也不会增加供给。我们拭目以待,看胡森部长用什么办法每月把无法住人的2.9万套房产修成能居住的房屋。大选承诺,挺害人的。
看过去10年,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加拿大的房价是新移民数量与新房交工数量的矛盾推动的,如果新房供给量每年都落后于新移民住房需求,房价会因供需矛盾越来越高,即使行政干预,也就波动一下,很快就恢复了上涨的大趋势。与房价有因果关系的,只有新增人口和新房数量两个因素,其他因素,例如,失业率,利率,房贷政策,疫情,QE,等等,与房价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最明显的是,2017年7月到2018年12月,加拿大终于加息了,而且连续加息,结果呢,CONDO价格猛涨,那些希望因加息导致房价下跌的观望一族,又踩空了。
疫情期间,房地产市场有很大变化,郊区边远的房产,鸡犬升天。我劝身边在湖边有度假屋的朋友,趁机卖掉只有在特殊时期才暴涨的房产,回归市中心进行投资。自然界有万有引力,地球有重力,人类有社群引力,距离已死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如果距离已死,就不会有鬼城,也不会有无依之地,也不会有铁锈地带。人活着,就有社交需求,对活人最大的惩罚是把人关进监狱,剥夺其社交权利和行动自由。一时逃离市中心的情况,不会长久。
有人一直煞有介事地分析地产投资洼地,其实回顾过去10年,什么房产都涨了,只是涨的时区不一样。这反应了人口与住房的根本矛盾,人们根据自己的负担能力需要马上有个安身之处,买得起哪儿就赶紧买,一个地方已经涨起来了,就马上去还没涨的地方买;TH涨起来了就马上买个CONDO,各种物业,各个不同地理位置,不断地在轮涨。买房,其实只有一个秘诀,早买。
房价在后疫情时代,不会改变持续上涨的趋势,因为移民政策没有改,地方性的新房审批流程没有改,新房供应速度不变。政府承诺的140万套房产,是井中月水中花。疫情后,市中心房产价格会补涨。总之,对于房价的讨论有很多,我的总结是:加息,房价会涨;降息,房价涨得更快;有疫情,边远地区房价会涨;没疫情,城市中心区房价会补涨;失业率高,房价会涨;失业率低房价涨得更快。
结语:
未来两年,央行行长会掏心掏肺地给你解释,为什么迟迟不加息,为什么加息速度这么慢,多次扬言要加息,实锤却很难落下,因为央行顾及政府债务和企业的负担,你可以将计就计,尽量拖延使用浮动利率的时间。目前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的利差在0.7%至1%之间,如果使用固定利率,这个利差就是利率保险费,我觉得这个保费太贵了。
QE结束,对于金融资产少的中产家庭是好事儿。
希望通胀自动回落,因为通胀是穷人税,对高资产和高收入的人伤害不大,而且对借款很多的人们来说还特别有利,用注了水的货币偿还约定的债务是在占便宜。
边远郊区的房价会结束脱缰野马的状态,市中心房产价格会补涨,整体来看,没有抄底的机会,太边远的房产建议逃顶。
应对通胀,很简单,学习机构投资者,远离债券,抓紧房产。
写这些文章,我是在确保能给自己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与各位读者进行的一对多式的交流。希望我付出的时间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请不要私信我你的个人问题。这个小公众号从来没有搭载过任何广告,所以我也不需要流量,这些普及性知识的输出,是我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当然,写的时候我也能享受到心流时间的美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写的每句话,都是我自己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的真实想法,即使不对,也是我的真诚分享,我相信诚实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马克吐温说,“如果你说实话,你就不需要记住自己曾说过什么。”有人常引用我文章里的话,但我却好像没说过,可能是因为我总是说实话吧。我写的这些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我的思维方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知识和思考,我的预测大家可以忽略不计。写公众号文章,是在提供免费的公共信息,我不想看到公地悲剧,更不喜欢伸手党,请大家善待靠谱的公共信息。
作者微信号:1416880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