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义注02 | 绪论—《法句义注》的注释特色
文摘
文化
2024-06-06 20:00
云南
点击上方巴利文献研究,关注我们。巴利文献研究主要发布与巴利语文献相关的研究成果,欢迎研究者和学习者共同交流
佛陀的一切教法依类别可分为九种,即经(sutta)、应颂(geyya)、记说(veyyākaraṇa)、偈颂(gāthā)、感慨(udāna)、如是语(itivuttaka)、本生(jātaka)、未曾有法(abbhutadhamma)、智得(vedalla)。“Dhammapadaṃ theragāthā therīgāthā suttanipāte nosuttanāmikā suddhikagāthā ca gāthāti veditabbā .”“当知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和无经的纯偈颂是偈颂。”在《经藏·小部》中,有十部经典是纯偈颂,它们分别是《法句》、《经集》(Suttanipāta)、《天宫故事》(Vimānavatthu)、《鬼故事》(Petavatthu)、《长老偈》(Theragāthā)、《长老尼偈》(Therīgāthā)、《本行》(Apadāna)、《本生》(Jātaka)、《佛陀史》(Buddhavaṃsa)、《所行藏》(Cariyāpiṭaka)。除了纯偈颂的圣典外,九分教中还有一类包含偈颂的圣典,这即是应颂。“Sabbampi sagāthakaṃ suttaṃ geyyanti veditabbaṃ.Visesena saṃyuttanikāye sakalopi sagāthāvaggo.”“当知一切带有偈颂的经是应颂 。尤其是相应部中的整个有偈品[为应颂]。”这些圣典与纯偈颂圣典的区别是,它们有完整的经之体例。开篇有如是我闻,佛陀住于某处,或者当事人住于某处。随后有偈颂的背景介绍,或当事人之间的对话,之后因该事而诵出了偈颂。然而纯偈颂的经典就只是偈颂而已,完全没有前后背景。因此,为使佛弟子能够了知偈颂的因缘,中间发生的故事,当事人的结果,就有必要对此进行解释,这也是纯偈颂类圣典注释的特色之一。《法句义注》也是如此。它依结构可以分为下述十部分:除了法句第一首偈颂的注释——护眼长老的故事(Cakkhupālattheravatthu)完整引用了法句第一偈外,其余注释皆只引用偈颂的一句或前几个词语。在305个因缘故事中,佛陀沙瓦提城(Sāvatthī)住了216次,在王舍城(Rājagaha)住了52次,在韦沙离城(Vesālī)住了7次,在咖毕拉瓦图城(Kapilavatthu)住了4次,在高赏比(Kosambī)、巴拉纳西(bārāṇasī)、阿拉威城(āḷavī)各住了3次,在菩提场(bodhimaṇḍe)、贤善城(bhaddiyanagara)城外的生林、野外路上各住了2次,在赛答比亚城(setabyanagara)村口、加利咖城(cālikā)外的加利咖山、长跃城(dīghalaṅghika)城外的林野孤邸、鳄山城(susumāragiri)城外的木豆林、桑咖思城(Saṅkassa)的城门口、沙盖德城(sāketa)城外的安迦那林、衮达果离亚城(kuṇḍakoliya)城外的衮达塔那林(kuṇḍadhānavana)、马叻国(malla)娑罗树林、有五堂(pañcasālā)的婆罗门村、雪山区域、前往巴拉纳西的路上、三十三天红毯石座(paṇḍukambalasilā)各住了1次。 3.因缘故事针对的对象
因缘故事针对的对象可分为人、问题、事件、建筑、节日、感慨六类。其中人作为对象有287次,又可细分为比库、比库尼、沙马内勒、近事男、近事女、国王、王子、大臣、富翁、妓女、外道、屠夫、猎人、盗贼、天子、天女、魔罗、鬼、动物等;事件有8次,包括僧团分裂、国王战败等;问题有6次,主要是佛弟子的提问;建筑有两次,节日和感慨各一次。在一些长篇故事中,通常讲述当下的因缘故事前,会详细讲解主要人物的来历,甚至对配角也有详加介绍。例如在《法句义注》最长的一篇注释——不放逸品的沙玛瓦蒂的故事(Sāmāvatīvatthu)中,在介绍当下的因缘之前,故事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了伍迭那(utena)国王、宏音(ghosaka)富翁、沙玛瓦蒂(Sāmāvatī)王后、瓦苏拉德答(vāsuladattā)王后、玛甘蒂雅(māgaṇḍiyā)王后五个人的来历。当然,在一些短篇或极短篇的故事中,这部分通常被省略。这是一篇义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对偈颂背景的补充介绍。相当于应颂的经文部分。它可长可短,长的诸如双品中的迭瓦达德的故事,它将迭瓦达德(devadatta,提婆达多)被名闻利养控制后,与佛陀结怨并造下分裂僧团、出佛身血等一系列恶行都作了介绍。最短的则只用一两句话介绍背景而已。在讲述故事过程中,也经常引用经藏前四部以及小部的《经集》、《感慨》、《如是语》、《经集》、《天宫故事》、《鬼故事》、《本行》、《本生》等经典。在讲完当下的因缘后,比库们通常会聚在法堂里进行讨论。佛陀知道比库在讨论,便会前来询问,随后便针对当下因缘进行佛法开示。开示内容基本与后续偈颂法义一致。开示结束就诵出了本篇所要注释的法句。不过,在一些短篇注释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法句义注》虽然是以介绍当下的因缘为主,但在一些故事中也往往会引用本生中的过去生故事。例如不放逸品中的小路生长老的故事(Cūḷapanthakattheravatthu),当比库们赞叹佛陀能善巧地引导小路生(cūḷapanthaka)尊者证悟时,佛陀说小路生不只是今生愚钝,在过去也曾愚钝;而佛陀不只是今生帮助过他,过去也同样如此。随后便讲述了他过去作为老师,如何帮助愚钝的巴拉纳西青年获得世间成就的故事。这些故事显示了,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有情的性格、遭遇也有某种延续性。在讲完过去的故事后,佛陀会指出过去与今生的关联。例如佛陀讲完小路生长老过去的故事后,指出“那时的门中小弟子是小路生,而贤智精明且通晓星象的小富翁正是我。”这是一篇义注的核心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某些重要偈颂中,注释往往使用阿毗达摩的术语逐词逐句地解释原偈颂,且广泛引用经证,并使用譬喻加以说明。在对有些文句作长篇解释的最后,还用一两句话加以总结概括。许多义注是以闻法者证悟结束,然而有些义注还记录了故事的后续发展。例如在双品的黑母亚卡的故事(Kāḷayakkhinīvatthu)中,还记录了母亚卡证得初果后,为生计发愁,佛陀让她原先所仇恨的女人奉养、照顾她。她因此衣食无忧。后来,为报答奉养者的恩情,她也帮助对方获得丰收。在这十部分中,1.篇首原偈颂引用、2.佛陀所住之处、3.因缘故事针对的对象、5.当下的因缘故事、10.闻法者的收获,这五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其余部分则视情况而定。作者:法护尊者
编辑:达摩难陀尊者
顾问:善巧尊者
公众号排版:谢叶婷
翻译平台:wikip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