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义注 01| 绪论—《法句义注》的由来

文摘   文化   2024-05-30 19:58   广东  

点击上方巴利献研究,关注我们。巴利文献研究主要发布与巴利语文献相关的研究成果,欢迎研究者和学习者共同交流




《法句义注》绪论





第一节《法句义注》的由来


西元前544年5月的月圆日,一代伟人果德玛佛在五百名比库的陪同下,艰难地来到古西那拉娑罗双树下,向阿难尊者作了最后的教诫:“诸行皆是灭法,应以不放逸而成就”,接着就圆寂了。


在他35岁成佛至80岁涅槃的四十五年弘法生涯中,曾开示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为了完整地保存佛陀的教法,利益世间有情,僧团精心挑选了以马哈咖沙巴长老为首的四百九十九位阿拉汉,以及当时还是初果圣者的阿难长老,于当年八月前往马嘎特国首都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了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圣典结集,又称王舍城结集或五百结集。


在结集现场,马哈咖沙巴长老担任主持。经僧团一致推举,伍巴离尊者首先诵出了律藏,已证得阿拉汉果的阿难长老随后诵出法藏。


在这些法藏中,篇幅较长的被编辑为《长部》,篇幅中等的编为《中部》,与特定主题相关的编为《相应部》,与数目有关的编为《增支部》。其余无法归入前四部的经典,就放入了《小部》。在这《小部》中,就有包含佛陀所说423首偈颂的《法句》。


阿难尊者不止诵出作为圣典的《法藏》,还一并诵出了解释圣典的《杂示》(pakiṇṇakadesanā),或《根本义注》(Mula-aṭṭhakathā)。


什么是《杂示》?


增支部复注指出:


“Sumaṅgalavilāsinī ādīsu pana ‘buddhānubuddhasaṃvaṇṇitassā’ti vuttaṃ. Buddhānañhi saccappaṭivedhaṃ anugamma paṭividdhasaccā aggasāvakādayo ariyā buddhānubuddhā. Ayampi āgamo tehi atthasaṃvaṇṇanāvasena guṇasaṃvaṇṇanāvasena ca saṃvaṇṇito eva. Atha vā buddhā ca anubuddhā ca buddhānubuddhāti yojetabbaṃ. Sammāsambuddheneva hi tiṇṇaṃ piṭakānaṃ atthavaṇṇanākkamo bhāsito , yā ‘pakiṇṇakadesanā’ti vuccati .Tato saṅgāyanādivaseneva sāvakehīti ācariyā vadanti .”


“在《善吉祥光》等[《义注》]处,说了 “随佛觉悟者们(buddhānubuddhā)阐释的” [之语]。确实,遵循佛陀对[圣]谛的通达而通达圣谛的上首弟子等圣者即是随佛觉悟者们。这传承[的圣典]也正是通过那些含义注释和德行赞颂来阐释的。又或应将“buddhānubuddhā”理解为佛陀与随[佛]觉悟者们。事实上,只由正自觉者所说的对三藏[文句]含义的依次解释,这称为“杂示”。诸师说:‘随后由弟子们通过结集等而[诵出]’。”(《增支部复注·序言注释》)


佛陀时代的常见情况是,佛陀为听众进行了简要说法。有些不明深意的比库就会拜见佛陀或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马哈咖吒那等阿拉汉们,寻求进一步的解释。这些解释,有些已经结集在了作为圣典的《法藏》中,如《中部》所收录的《蜜丸经》、《马哈咖吒那贤善一夜者经》、《总说分别经》,即是马哈咖吒那尊者对佛陀略说之法的广解。


不过,限于圣典的体例,以及便于持诵,通常是以类似会议纪要的方式对佛陀所说之法进行总结、概括式的编集。因此,佛陀本人及随佛觉悟的圣弟子们更详尽的解释则被收录于《杂示》中,并在结集时被诵出。这其中就包含对法句偈颂的解释。


佛灭两百多年后,当时的孔雀王朝国王无忧王被佛法的魅力所吸引,皈依并大力护持佛教。由于利得丰厚,许多外道混入佛教,使佛陀的教法被扰乱。为净化僧团,无忧王迎请了摩嘎莉子帝思长老前来整顿。之后,挑选出一千位阿拉汉,于王都巴嗒厘子城举行了第三次圣典结集,又称一千结集。


为了巩固并传播结集的成果,当时的僧团派出了九个弘法团队前往印度内外传播佛法。其中以阿拉汉马兴德(Mahinda)为首的第九个弘法使团到达了铜掌岛,即今天的斯里兰卡。经三次结集而定型的圣典及解释圣典的《杂教》就随之传入了兰卡。这其中就包含《法句》及《法句义注》的雏形。马兴德长老清楚,后代无法以巴利语保存《杂示》,就将其转译为新诃叻(僧伽陀)语,并命名为《大义注》(Maha-Atthakatha)而在兰卡岛上流传。


正如《长部义注》与《增支部义注》的序言部分所说:


‘‘Atthappakāsanatthaṃ, 

aṭṭhakathā ādito vasisatehi;

Pañcahi yā saṅgītā, 

anusaṅgītā ca pacchāpi.

‘‘Sīhaḷadīpaṃ pana ābhatātha 

vasinā mahāmahindena;

Ṭhapitā sīhaḷabhāsāya, 

dīpavāsīnamatthāya.


“乃为阐明[圣典]义,五百自在[阿拉汉],

最初结集于义注,并在后来被随集。

自在者大马兴德,又携带至兰卡岛;

  为了居住岛上者,而以兰卡语安置。”


西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发生战乱,国家动荡不安,人民居无定所,僧团也无法安稳地学习与传承三藏圣典。为了使佛陀的正法稳固地传承,战乱结束后的西元前29年,在国王瓦达嘎马尼阿巴亚(vattagāmanī abhaya)的护持下,五百名长老于阿卢寺(Alu vīhara)举行了第四次圣典结集,并首次将原本只是师生口口相传的圣典以新诃叻字母刻录于棕榈叶上,这便是最早的棕叶经。自此以后,《法句》的各类写本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及中亚地区流传。


西元五世纪初,斯里兰卡大名王(Mahānāma)在位时期,上座部佛教最具影响力的义注师佛音(buddhaghosa)尊者自中印度渡海来到兰卡岛,住在当时上座部佛教的教理中心大寺(Mahā vīhara)。期间,他师从僧护(Saṅghapāla)长老,学习并掌握了新哈勒语的义注及一切上座部学说。在编写完伟大的禅修巨著《清净之道》后,大寺的僧众十分认可他的才能,便将收藏的三藏及新哈勒语义注全都交给他。随后,他移居攥典寺(Ganthakāra vihāra),系统地将新诃叻语义注转译为巴利语。上座部佛弟子们今天所见到的巴利语版《法句义注》也正是在佛音尊者手中得以定型。


对于《法句义注》的内容,既不能认为完全是佛陀或随佛觉悟的弟子们所作的解释,也不能认为它完全是斯里兰卡义注师或佛音尊者的个人作品。事实上,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佛陀及随佛觉悟的弟子们所作的解释——出自《杂示》或《根本义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开示的地点、针对的人/事等、当时的因缘故事、过去的因缘故事、对偈颂的解释。


2.斯里兰卡义注师对后续故事的补充性记录。例如,在《法句义注·渴爱品》中,有篇小母猪的故事(Sūkarapotikāvatthu)。这个故事的前半段讲了佛陀开示的地点、针对的对象、以及佛陀与阿难尊者就小母猪展开的一段对话。随后,佛陀诵出了几首偈颂。义注详细解释了偈颂的文句含义。接着便记录许多听闻偈颂者证悟了入流果等。至此,这极可能便是《杂示》或《根本义注》的教导。


在那之后,故事又有后续发展。这篇义注又详细记载了小母猪死后投生于金地的王宫中,从那死后投生于巴拉纳西,之后投生于于[孟买北边]苏巴勒港(Suppārakapaṭṭane)的马商家中,之后投生于[泰米尔]咖维勒港(Kāvīrapaṭṭane)的船员家中,之后投生于[斯里兰卡]阿奴拉德城(Anurādhapure)政要贵族的家中。之后仍投生于该岛南部的颇甘德村(Bhokkantagāme),做了财主苏马那(Sumana)的女儿,也名叫苏马娜(Sumanā)。苏马娜听闻马哈阿奴叻(Mahāanula)长老所说的话后开启了回忆前世的智慧,生起悚惧,便在五力(Pañcabalaka)长老尼前出了家。她在帝思大寺听闻《大念处经》的开示后,证得入流果;在咖叻大寺(Kallamahāvihāra)听闻《蛇喻经》后,证得了阿拉汉。她在般涅槃前,将自己的轮回经历告知了比库尼,随后又在齐集的比库僧团中,将此事告知法句诵者者马哈帝思(Mahātissa)长老。想必正是这位长老将她的后续故事又整理记录于这篇义注后部,形成了今天的完整故事。


3.佛音尊者对《法句义注》编译、整理。


在今本《法句义注》的序言,佛音尊者以偈颂解释了编译《法句偈颂》的因缘及自己所作的工作。其中的第七、八、九偈这么说:


(7)

为欲正法住,恭敬而祈请;

将彼有序语,广博之方言。


(8)

精简增加后,圣典语悦意。

此中未阐明,偈颂之文辞。


(9)

我皆阐明彼,依义释其余。

依止义与法,并以他语说,

带给诸智者,内心喜与乐。


古义注可能有个很大的问题,即详略失当。对于先前已做过解释的文句,如果后面再次出现,又重新作出解释。或者,前文已讲解过的故事,又在后面的因缘中重复讲解。佛音尊者在整理古义注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个问题,便将对文句解释的繁琐重复部分进行精简,对重复讲解的因缘故事略说,使得义注内容更加详略有当。


同时,在经典传承的一千年间,有些早年含义清晰的词语,在后期已含义模糊不清,给阅读者造成很大的困难。对于这部分内容,佛陀音尊者也重新进行了解释说明。


此外,他还记录了佛陀时代的事件对当代造成的影响。例如,在《法句义注·双品》中有篇黑母亚卡的故事,故事最后说道:“后来,她发起了八种行筹食。时至今日,它们仍在被供养。”在《法句义注·愚人品》中,有篇某个男人的故事(Aññatarapurisavatthu)。其中提到,从高思叻国王巴谢那地听到四个地狱众生的惨叫声开示,“他们就往下坠落,至今还不到一千年。”从佛陀时代至佛音尊者的时代,刚好不到一千年。





作者:法护尊者

编辑:达摩难陀尊者

顾问:善巧尊者

公众号排版:谢叶婷

翻译平台:wikipali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巴利文献研究
本号发布与巴利语文献相关的研究成果,欢迎研究者和学习者共同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