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光滑耳环的故事02
本篇所涉偈颂为法句第二偈:
偈颂略释:受、想、行三名蕴法以心识为先行/由心识来引领,以心识为主导,因心识而生成。若以因无贪等素质而清净的心识说四种语善行,或造作三种身善行,乐因此会紧随那造作善业的智者,就像影子不离开与之紧密相连的身体。
当时天子对他说:“婆罗门,你家中有许多财物,请到导师那里供布施、闻法、提问吧!”说完就消失在了那里。
婆罗门回到家唤来女婆罗门:夫人,今天我邀请沙门果德玛后,会向他提问,你要妥善做好敬奉。”说完去到寺院,对导师既不礼敬也不问候,而是站在一旁说:“果德玛[1]贤者!为了今日的[善行],请答应与比库僧团一起[接受]餐食吧!”。
导师同意了。知道导师同意后,他迅速返回,令人在自己家里准备了胜妙的主食和副食。导师在比库僧团的陪同下,去到他家,坐在备好的座位。婆罗门恭敬地款待了,大众[也]聚集[在那里]。
据说,当如来受邪见者邀请时,有两种人聚集。邪见者[出于]“今天通过向沙门果德玛提问,我将看到[他]受困扰”而聚集,而正见者[出于]“今天我将一睹佛之境界与佛之风采”而聚集。
当时,婆罗门来到用完餐的如来之处,坐在低座上提出疑问:
“果德玛贤者,不曾向您供布施、做敬奉,不曾闻法、也未受持斋戒而住,仅仅只是透过心生净信,就能投生于天界吗?”
“婆罗门,你为何问我呢?你儿子光滑耳环不是告诉过你,[他]在对我心生净信心后,自己已投生到天界了吗?”
“什么时候,果德玛贤者?”
“你今天去到坟场哭泣时,不是看到了附近有一个举臂哭泣的年轻人吗?‘光滑耳环且庄严,佩戴花蔓满金檀’”,佛陀公布两人的对话时,讲述了整篇“光滑耳环的故事。正因如此,这[个故事]乃是佛陀所讲的。
接着,佛陀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说:“婆罗门,并非一百、二百,事实上,对我心生净信后投生天界者可谓不计其数。”
当时,大众并非没有怀疑。了知他们的疑惑后,导师决意“就让光滑耳环天子与宫殿一起来”。
他便以三牛呼高并由天界饰品所饰的自体而来,自宫殿降下,礼敬导师后站立一旁。
当时导师问他道:“你作了什么业而得到了这种成就?“随后,说出如是偈颂:
我问大威力天神,身为人时作何福?”[2]
“你是对我心生净信而得到的吗?”
“是的,尊者。”
众人见到天子后抒发喜悦之情:“朋友们!佛陀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啊!未曾施婆罗门的儿子并不曾做过任何其他功德,只是对导师心生净信就获得了像这样的成就。”
“意确实作为先行,意确实作为主宰,来造作善、不善业。以清净心而作之业确实像影子一样不离开那个去到天界、人间之人。”这时,为他们说完这个故事并指出关联后,法王犹如用王印压盖已敷上封泥的信笺那样,说出这首偈颂:
2.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naṃ sukhamanveti,
在此,虽然一切四地心皆被无差别地称为“意”,但在这一句中定义、确定、限定[意]时,八种欲界善心[3]是成立的。而以[这个]故事引出[意]时,唯有出自那[八种欲界善心]的悦俱智相应心成立。
“先行(pubbaṅgamā)”:具足那[意]为先首而生起。
“诸法(dhammā)”:受等三蕴。确实,由于[意是]这[三名蕴]生起之缘的意义,所以悦俱相应意(悦俱智相应心)是其先行,故名“意先行”。
正如当许多人一起,作供养大比库僧团衣等[功德]、作殊胜的敬奉、作闻法[的功德],或作以花、香敬奉等功德时,如果问“他们之中谁是先行者?”那么何人是他们的缘,依靠何人他们作了那些功德,无论是帝思(Tissa)或普思(Phussa),他都被称为他们的先行者,应当了知如是达成的此[譬喻本体——意先行]。
正是如此,因为[意]是[其他三名蕴]生起之缘的意义,所以其意先行,故名“意先行”。确实,如果意不生起,它们[三名蕴]就不能生起,而即使某些心所不生起,意也能生起。
再者,通过这样主导[自己的相应法]而成为它们(三名蕴)的意主,故为意主(manoseṭṭho)。即是说,就像诸如众人中的首领被称为众主、团体之主;同样地,唯有它们(三名蕴)的意是主宰。又如因金等而制成的种种器具名为“金制等”,同样,那[三名蕴]也因意而生成,故名“意生成(manomayā)”。
“清净(pasannena)”:由于无贪等素质而清净。
“或语或行动(bhāsati vā karoti vā)”当他说时只说四种语善行,行动时只做三种身善行,既不说也不做时,由于因无贪等[素质]而意清净的缘故,就圆满了三种意善行。就这样,他的十善业道圆满了。
“由此乐随彼(tato naṃ sukhamanveti)”:由于三种善行,乐跟随那人。这里指的是三地的善。因此,由于三地善行的威力,身依处、心依处和无依处[这三种]身心的果报乐(Vipākasukha),跟随着投生于善趣之人或者住于恶趣享乐地之人而不分离。当如此了知其义。
犹如什么呢?
“如影不离形(chāyāva anapāyini)”:就像影子和身体紧密相连,身体走时影子走,身体站时影子站,身体坐时影子坐。无论温柔或粗暴地说:“回去吧!”或者殴打,都不能够使其后退。为什么呢?与身体相连故。
同样地,无论去到何处,属于这十善业道,并已实行、已善实行的善为根本的欲界等类身心之乐,皆如跟随的影子一般不离去。
偈颂结束时,八万四千有情获得了法现观。天子光滑耳环住立于入流果[4],未曾施婆罗门也同样如此,他把这么多财富捐献于佛陀的教法中。
光滑耳环的故事是第二篇。
翻译平台:Wikipali网站(www.wikipali.cc)
本系列译著巴利书名审订:古玛拉阿毗旺萨
主译:法护尊者、文喜尊者
项目支持:古源尊者、达摩难陀尊者
技术支持:清净喜尊者、善巧尊者提供,
巴利顾问:火智长老
缅语顾问:快乐尼师
校对:大慧尊者、愿尽尊者、释福田法师、雄智尼师、玄鉴贤友、付广勤贤友、谢卿贤友等
公众号排版:谢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