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的幽默

文摘   2024-09-02 22:04   江苏  

敌人投降是件悲哀事情,而古人能生出幽默

“降表”,即投降的文书。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放弃抵抗,接受处置的文书。常用于战争双方,或者王朝之间。比如南宋皇帝向元朝的降书是这么写的:


宋国主臣㬎谨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前面表示向元称臣,这是基本态度。然后就是装弱小、装可怜、装无辜,把与元朝对抗的责任推给大臣贾似道。后面意思我在南方还有一亩三分地,本来还可以借以躲避一时,但我已经意识到,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所以还是决定投降。并把还在治下(实际上已经被元军攻取)的州县献给元朝,希望能够保存赵氏子孙,不敢忘了大恩大德。


这个降表是《宋史》中的,《元史》中的南宋降表有所不同:


宋国主㬎谨百拜奉表于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尝遣侍郎柳岳、正言洪雷震捧表驰诣阙庭,敬伸卑悃,伏计已彻圣听。臣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臣不及知,至于兴师问罪,宗社阽危,生灵可念。臣与太皇日夕忧惧,非不欲迁辟以求两全,实以百万生民之命寄臣之身,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惟是世传之镇宝,不敢爱惜,谨奉太皇命戒,痛自贬损,削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北、二广、四川见在州郡,谨悉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哀,祖母太后耄及,卧病数载,臣茕茕在疚,情有足矜,不忍臣祖宗三百年宗社遽至殒绝,曲赐裁处,特与存全,大元皇帝再生之德,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臣无任感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宋史》南宋降表的字数是《元史》中字数的一半,大意差不多,但所献州郡中没有“两广”。其时两广虽然还在南宋掌握中,但作为王朝的降表自然应该包括所有治下的州郡,否则态度就不够端正,怎么再在后面提要求呢?不明白两者内容为什么会不一样?有知道的请留言指教!


今天的重点不是要讲南宋的降表,而是讲讲与江阴有关的古人关于降表的幽默。


《宋史全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乙丑乾德三年春正月,全斌等取剑州。蜀主知剑州已破,李昊劝蜀主封府库以请降,蜀主从之,因命吴草表。初,前蜀之亡也,降表亦吴所为。蜀人夜书其门曰“世修降表李家。”当时传以为笑。


宋朝乾德三年(965年)春正月,宋朝将领王全斌攻下蜀国(后蜀)的剑州(今四川剑阁县、梓潼县、江油市东部区域),蜀国司空李昊劝孟昶向宋朝投降。无奈之下,蜀国皇帝孟昶只能决定投降,并命令李昊替自己起草降表。巧合的是,前蜀末代皇帝王衍向后唐投降时,降书也是这位李昊起草,因此,蜀国人知道后,有人连夜在李昊家大门上写了“世修降表李家”几个大字,成为时人的笑谈。


宋末元初的文学家周密写了一本笔记体史学著作《癸辛杂识》, 其中有一则《世修降表》写道:


李世修蜀人,慥堂熊仲之子,为江阴佥判。北军之来,因斩使而得知军事,后乃自修降表以降,岂世修降表之裔也?


江阴签判李世修是四川(成都)人,李熊仲的儿子,元军来的时候,因为斩杀了元军来使而出任江阴知军,后来以江阴知军身份,自己起草了投降书向元军投降,难道他是“世修降表”李昊的后人吗?


“世修降表”的“世修”是世代起草(降表)的意思,而江阴签判李世修的“世修”却是他的名字,因字同而意不同,就产生了幽默的效果。巧合的是,两人都是蜀人,又都姓李。


江阴签判、知军李世修,除了投降元军外,江阴旧志上没有任何记载,也不见于其他史籍,《癸辛杂识》的记载提供了一些难得的信息。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山居记琐
关于过去,关于现在; 善于生活,善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