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鱼 汤
文 | 夏炳文
昨天下午透析,极度疲乏。回到家,歪在沙发上,一动不想动,打开电视,乱翻一通,打发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的难熬时间。
妻子问,晚上想吃点什么?
我说,没胃口,家里正好有嫩小方瓜,给我做碗面鱼汤吧,打两个鸡蛋瘪子。
面鱼汤,小时常吃,今天依然喜欢。这是一道纯粹的面食,和鱼一点关系都没有。
取面粉适量,加水搅拌,水要多一点,面要稀一点,盆一歪可以淌出来的样子。
葱切段,配料随意,西红柿、小白菜、黄瓜、丝瓜、方瓜、豆芽等均可,可一样,亦可多种。我最喜欢的,是嫩嫩的小方瓜,烧出的面鱼汤有一种田园般的清香。豆芽面鱼汤,也很鲜美。若想放点猪肉丝、打个鸡蛋瘪,无不可,要是能放点小乌子,那就更鲜。
锅放油,葱花爆香,放入方瓜块,加盐煸炒,加水,煮一段时间,左手拿好面盆,右手拿一只筷子,盆慢慢歪斜,筷子刮面,面呈一个个长条状掉入锅内。
稍煮即熟,尝尝咸淡,最后放胡椒粉即可。喜欢吃辣的,可以放点辣椒。
长条状面,非常像一条条小鱼,所以叫“面鱼汤”,有的地方也叫“拨面鱼”或“拨鱼儿”。蔬菜清香可口,面鱼滑嫩筋道,味道很特别。
小时候,有个亲戚小舅奶,是做面鱼高手,一面转盆一面刮面,续而不断,一圈圈盘在锅里,像馓子盘条一样,最后成了一根长长的面鱼汤,令人惊叹。
不要小瞧这道简单的“面鱼汤”,历史可悠久得很。
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
“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详细介绍了馎饦(bó tuō)这种传统的水煮面食:
面和好后,揉搓到大拇指粗细,切成二寸长的段,放在水里浸着。要用手在盆旁边,把面揉搓到极薄,大火开水煮熟。不仅洁白发光可爱,入口也异常滑嫩美好。
宋欧阳修《归田录》也记载:“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
无论是刮面还是揉搓,无论叫面鱼汤还是拨面鱼,都是馎饦。
馎饦,古代又叫“汤饼”,贾思勰《齐民要术》将它归入“饼法”。明明是类似面条一类的水煮面食,怎么成“饼”了呢?
明朝王三聘《古今食物考》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这下我们就明白了:在古代,只要是以面做出来的食物,都叫“饼”。火烤出来的是烧饼,水煮出来的是汤饼,笼蒸出来的是蒸饼。馎饦,自然就是“汤饼”。古代的“汤”,意为开水、热水,日语中的“汤”“汤池”,就是温泉、澡堂。
那么,《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蒸饼”。因为避宋仁宗赵祯名讳,宫廷上下都把“蒸饼”唤作“炊饼”,后来很快传遍民间。
蒸饼是笼蒸出来的面食,也就是今天的馒头,所以,武大郎卖的,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烧饼,而是蒸出来的馒头。
古代敦煌文献中,“馎饦”出现的次数非常多。
今天甘肃地区,这种面食很是普遍,兰州人叫“拨鱼子”,敦煌人称“拨疙瘩”,都与沭阳做法相似,不同的是甘肃人喜欢加羊肉,有独特的西域风味。
最近看电视剧《唐朝诡事录》第二部“西行”,其中就多次提到“馎饦”:独孤羊妻子春条,最拿手的,就是馎饦;苏无名一行人在“千重渡”吃饭,每人点了一碗馎饦。
这些细节是很真实的,西行的终点是敦煌,馎饦在甘肃颇为盛行,会做馎饦,点吃馎饦,理所当然。
面鱼汤,在我们是一道简单便捷的面食,但在古代,馎饦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林旧事》中曾记宋代谚语:“冬馄饨,年馎饦。”这里的馄饨指今天的饺子,冬至必吃饺子,过年必吃馎饦。北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中提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汴梁百姓专门准备馎饦之类的食物来过年。这说明馎饦在岁时节庆中扮演着特殊的身份,就像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
到了南宋时期,馎饦更是演变为制作更精细、口感更好的水煮面食,成为年夜饭“三大件”(屠苏酒、春盘、馎饦)之一,人们在除夕夜敬奉完祖先后,全家老小一起分食馎饦,寓意着团圆和新的开始。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专门有一篇《馎饦媪》,原文不录,译文奉上:
有个韩秀才,在别墅中住了半年,年底才回家。一天夜里,他的妻子正在床上躺着,忽然听见有人走路的脚步声。一看,炉子里的炭火烧得很旺,照得屋里非常明亮。见一个老太婆,年纪大约八九十岁,皮肤像鸡皮一样,还驼着背,头上稀疏的白发可以数得清。她对韩妻说:“你吃馎饦吗?”韩妻吓得不敢应声。
老太婆于是用铁筷子拨了拨炉火,把锅放到上面,又往锅里倒水。不一会儿就听见开了锅。老太婆撩起衣襟解开腰上的口袋,拿出数十个馎饦,放进锅里,历历有声。又自言自语地说:“等我找筷子来。”就出了门。
韩妻趁她出去,急忙起来端起锅把馎饦倒在竹席的后面,再蒙上被子躺下。过了一会儿,老太婆回到屋里,逼问锅里的馎饦哪里去了。韩妻吓得大声呼喊,家里的人全醒了,老太婆才离去。拿开竹席用火一照,原来是数十个土鳖虫,堆放在那里。
作者蒲松龄是山东人,《聊斋志异》中多记载山东风土人情,应该说,馎饦也是山东人常吃的食物。
苏州有个园林叫“艺圃”,其中书斋名就叫“馎饦斋”。
这个园林原来的主人叫姜埰,山东莱阳人,是明朝一位忠臣,因直言进谏,触怒崇祯皇帝,先被判死刑,后改判流放。明朝灭亡,姜埰辗转来到苏州,以“馎饦”命名书房,既是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也是对自己根脉的铭记。
在日本山梨县,也有名叫“馎饦”的料理,是将又厚又宽的面直接下到用味噌调味的汤里。
从用词到做法,估计都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只是稍作改良而已。
昨天晚上,吃完面鱼汤,洗了个澡,好好睡了一大觉,今天早上眼一睁,又是精神抖擞,不知道是不是面鱼汤的功劳。
喜欢即最美!平凡的日子,能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足矣!
2024年9月7日
(图片、视频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