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历史上第一位进士——郇旃
文 | 夏炳文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院试应试者叫“童生”,通过称为“秀才”;“秀才”参加乡试,通过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参加会试,通过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参加殿试,通过称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均取得第一名,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古代小说戏曲中,几乎个个读书人就是秀才,似乎当秀才、中举人、中进士都是信手拈来的事;甚至取个状元、簪花游街、相府招亲,也都不难。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即便是考秀才也并非易事,要经过县、府、道(院)三级严格考试(又称童子试),全部通过后,才算“进学”,也就是升入官学,成为秀才。没有“进学”,年龄再老,都叫“童生”。《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是个老童生,已经五十四岁,先后考过二十多次,仍未进学。
有人是这样比较的:古代秀才相当于今天高中毕业生,举人相当于本科毕业生,贡士相当于硕士生,进士相当于博士生。
自然不能简单地这么相比。
古代殿试三年一次,每次考试人数不等,少则一百多人,多则三百多人,平均起来一年也就几十人最多一百多人。你想想今天的博士生有多少?202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13.9万人。
可见,古代的进士,那是远远比今天的博士生稀罕得多、厉害得多。
要按照我的理解,古代“秀才”都可以和今天的本科生相比。旧时一个村庄有几个读书人?更别说什么秀才了。今天的本科生,简直像批发一样,到处都是。1983年我参加高考,那时全县一年也就考上六七十个本科,今天呢,全县一年能考上六七千个本科。
这么稀罕厉害的进士,沭阳历史上有多少个呢?让我们来数一数。
据《民国重修沭阳县志》记载:
沭阳有文进士13人:明代10人,郇旃、孙让、仲昌、吴珍、陈秉彝、胡琏、胡效才、仲选、胡应嘉、葛维垣;清代3人,胡简敬、吴甸华、王钦霖。武进士10人:清代10人,司文藻、宋苞、严大谟、章尚桓、耿兆秩、周楚卿、宋品元、秦镇熙、宋殿梁、耿兆永。《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外篇”中,还记载了进士李映庚。
据目前的史料,沭阳历史上也就出了这么二十多个进士。至于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很不好意思,沭阳历史上一个都没有。如果有人说有,你就当传说故事听听,不要相信。
别说沭阳,就是古海州地区,也没有一个文状元,勉强出了个武状元而已。
沭阳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就是郇旃。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郇旃,直隶沭阳,明建文2/2/8。”
意思就是,进士郇旃,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榜,录取为二甲第八名。当年状元叫胡广,建文帝对他非常满意,不仅钦点他为状元,还赐给他一个新名字——胡靖。古代皇帝真有意思,随便给人瞎起名字。
为什么称淮安府为直隶?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洪武初年建都应天府(今南京),设淮安府直隶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京师后,改为南直隶。
建文二年全国100多人参加殿试,郇旃排名二甲第八名、总第十一名,是非常不容易的,的确是个佼佼者,属人才中的人才。
从上面这张殿试考生档案来看:
郇旃:贯直隶淮安府沭阳县,军籍,国子生;诗字惟进,行一,年三十二岁,二月初四日生;曾祖存义,祖惟礼,父得威,母戴氏,慈侍下,娶曾氏,弟旟;应天府乡试第四十九名。会试第九十九名。
科举考试考生档案,应该是最准确的。
郇旃,籍贯是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军籍,国子生;字惟进,排行老大,年三十二岁,二月初四日生;曾祖父郇存义,祖父郇惟礼,父亲郇得威已经去世,弟弟郇旟,母亲是戴氏,郇旃娶妻曾氏,乡试是应天府第四十九名,会试是第九十九名。
军籍,亦称卫籍。明代军士另立户籍。父死子继,世代为兵。
古时填写履历,父母俱存的,书“具庆下”;若母亡父在,书“严侍下”;父亡母在,书“慈侍下”;父母俱亡,书“永感下”。郇旃殿试时,父亲去世母亲健在,所以记载“慈侍下”。
郇旃是哪一年考取进士,记载说法不同。
上面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是“建文二年进士”。清代《江南通志》:“明郇旃,沭阳人,洪武甲戌进士,永乐中授给事中,性警敏有干才,机事慎密,受知成祖,历官鸿胪少卿卒。”记载是“洪武甲戌进士”。
出现这样不同的记载,是有历史原因的。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凡建文二年庚辰科进士,史籍多更改为洪武甲戌或丁丑科,代代相传,以讹传讹。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十月初四日,“以给事中郇旃为右给事中”,永乐元年八月初四日,又升为礼部都给事中。
《明太祖实录》还记载,在永乐六年六月二十三郇氏卒日系有小传,云:“郇旃,淮安沭阳人,由进士历吏、礼二科给事中,永乐元年升礼科给事中。”
《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名宦”记载:
郇旃,永乐间,由进士授给事中。性警敏,有吏才,机事缜密。受知成祖,察官邪,厘弊政,言无不听,宠遇冠一时,迁鸿胪寺少卿。卒,遣官谕祭,盖特恩云。
综合以上资料:
郇旃,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农历二月初四日,卒于永乐六年(1408年)六月二十三日,建文二年(1400年),登庚辰科进士二甲第8名,先后授吏、礼二科给事中、右给事中,后升礼科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于从国家部委科员、到副处长、到处长,最后升鸿胪寺少卿,大致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
给事中之设,源于洪武年间。为了防止六部权力过大,特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之。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科,每科设都给事中、左给事中、右给事中各一人,再配数名给事中。六科给事中虽仅为小官,但职权甚大,相当于今天派驻国家部委的纪检监察人员。
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类似于今天外交部的部分职责。鸿胪寺少卿,就是鸿胪寺副职。
郇旃为明开国以来沭阳首名进士,也是沭阳历史上首位进士,全县官民无不振奋,儒林为之倾倒。
郇旃为官清廉,敢于匡正弊端,见识高人一等,每有奏请,明成祖朱棣无一不听,宠遇冠于一时。
有资料上说,郇旃积极向明成祖建言,再三说明编写文献的重要性,于是有了《文献大成》,后来改名为《永乐大典》;郇旃还向明成祖建言,不要闭国自守,要加强交流,于是有了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史料未见记载,无法证实,不敢妄言。
郇旃,是沭阳什么地方人,未见具体记载。
他的后人迁居至今天沭阳县刘集镇一带,慢慢就形成郇河村。第十四世孙郇永元和夫人姜汉英,十分重视教育,建立郇氏私塾,让郇家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郇氏私塾后来变成郇庄小学。
郇旃后人中出了许多读书人。
郇真,郇旃第十七世孙女,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就读,并取得数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女数学家,以独立身份在国际数学顶刊上Acta Mathematica发表论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此期刊上发文的中国内地学者,被众多网友亲切地誉为“数学界的甄嬛”。
她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就是郇庄小学最初创办者,其爷爷是郇庄小学第一届学生,父亲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教授,可以说是出生在书香门第。郇真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父亲对郇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有空父女俩就一起交流学习上的问题。郇真对自己的学习拥有很大的热情,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成就了今天的她。
2023年高考,全县清华北大16人,郇河村2人考上北大。
沭阳郇氏族谱,是如何记载郇旃及其子孙的,不太清楚。
2024年元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