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沭阳有个乡镇,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和肯定,亲笔给这个乡镇的发展规划加了按语。
它就是沂涛镇,当时叫沂涛乡。
沂涛,历史悠久。
300多年前,是硕项湖中的一个小岛,为湖中渔人船只避风和鱼虾集散之所,故有太平港之称。
历史上的硕项湖,又叫硕镬湖、硕灌湖、大湖,清朝时东西20公里、南北40公里,水面4500多顷。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硕项湖“在沭阳县东八十里,与朐山、涟水三分湖界”,“沭阳、海州、安东各隶三分之一”。朐山、海州,即今连云港;安东,即今涟水。
明末清初,这里是下埠桥镇,是硕项湖滨的一个港埠,庄头有个石桥,故名。属“九乡二里”,是当时沭阳东乡的行政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水陆通衢,舟车络绎,商贾云集,十分繁华。
《民国重修沭阳县志》记载“下埠桥”:“一名朝宗桥。《张志》:在治东八十里,以大湖在东,为众水所归,故名。洪武三年,知县冯益重修。今在兴隆镇徐人和圩东北三里。”
朝宗,就是小水流注大水,硕项湖在东面,众水所归,这座桥便又名“朝宗桥”。
那时的兴隆镇,旧作兴龙镇,属东路七镇之一,包括今天马厂、沂涛等区域。
“下埠春潮”是沭阳古八景之一。
《康熙重修沭阳县志》记载“下埠春潮”:“一道彩虹,两堤绿涨;潮溢东溟,春风摇漾;鸥鹭眠波,鱼龙拍浪;杏花滩头,云烟迷望。”每年春潮来临之际,许多游人汇集于此,观赏春潮盛景,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绝妙诗章。
明代沭阳人仲昌有诗句:“题诗记得临流处,酷似钱塘八月声。”清代沭阳人胡简敬有诗句:“平桥极目苍烟阔,多少渔人挂短罾。”清代新安镇(今新沂县)人冯仁宏有诗句:“古来硕项是名湖,内隐渔樵活画图。无数扁舟浮碧浪,夜灯万点醉酣呼。”皆为描写“下埠春潮”景象,可见当时潮水之盛大、景色之优美。
清朝初期,黄河泛滥问题越发严重。顺治年间,黄河大决口就有15次;康熙初年(1662—1677年),黄河决堤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7次;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黄河上游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洪峰到处,堤岸溃决,民舍湮没。
大水过后,洪水冲击物和泥沙冲击,使“苍茫硕项尽田畴”,硕项湖淤塞渐为平地,后人在太平港一带兴集兴市,遂称太平集。
《民国重修沭阳县志》记载:“太平集,在治东七十里,久废。”
民国六年(1917年),沭阳划九市一乡,其中第九市辖高沟、兴隆、杨口、兴集,沂涛区域属兴隆镇,后部分归杨口镇。
1943年底,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朱沂涛,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作出决定,把烈士出生地朱刘庄所在的太平乡更名为沂涛乡。
1952年,沭阳区划调整,全县计18个区193个乡,今沂涛境内当时有二圩、沈集、陶码、新华、钱圩、增荣和沂涛7个乡,隶属于马厂区。
1955年,沭阳小乡合并,二圩并入沈集,陶码并入新华,钱圩并入增荣,沂涛全境共有4个乡:沈集乡、新华乡、增荣乡、沂涛乡。
1957年,沭阳撤区并乡,沂涛境内的4个乡合并,成立太平乡。
1958年,更名为太平人民公社。
1966年,改为沂涛人民公社。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更名为沂涛乡。
1999年,撤乡建镇,成立沂涛镇。
新中国建立后的解放初期,沂涛乡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制定生产计划,大搞农业合作化,发展农村经济。
据莫云、仲素梅《沂涛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刊载于《江苏地方志》2009年4期)一文记载:
1951年春天,作为淮海老解放区的沂涛人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乡亲们群策群力,主动集资捐款,到徐州等地买来5匹好马与50多头耕牛,走上合作化道路。起初仅有3个互助组,当年秋天,群众自发地组建了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马厂荡大社成立,不久与其他社合并,成立了乡。为纪念抗战时期牺牲的烈士朱沂涛,该乡被命名为沂涛乡,由原马厂荡大社副社长朱凤楼担任乡长。
马厂荡属于平原湖荡地区,土地肥沃。为了更好地开发马厂荡,淮阴地区行署专门调来两台拖拉机,1954年5月1日,全国6个拖拉机站之一的沭阳县马厂拖拉机站在葛楼(后迁往马厂)成立,第一任站长由淮阴地委下派的管伯涛同志担任。当时,有2万多人参加了这个隆重的试耕典礼。当宿迁大地上的第一个拖拉机驾驶员郗云禄在肥沃的土地上潇洒地进行机械化耕作时,人们的欢呼声与拖拉机的轰隆声,响彻马厂荡上空。两天后,《新华日报》以《铁牛开进马厂荡》为题,作专题报道。
实行合作化以后,沂涛乡的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素有艰苦奋斗传统的沂涛人,加上耕牛、拖拉机与水利这三大生产力,粮田面积逐步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54年亩产突破300斤,全乡粮食总产达580万斤。乡亲们在葛楼盖起了粮库,除了卖给国家的余粮外,他们第一次有了储备粮,还被评为淮阴地区的先进典型。
沂涛乡在农业合作化进程中,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除了加强农业机械,淮阴地区行署还相继派来了胡玉顺科长与蒋元秘书等人到沂涛乡帮助工作,总结办社经验。经过宣传发动,沂涛人民的办社、入社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55年秋,全乡已有13个大社,入社农户达716户,占农户总数的93.7%。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家大业大,沂涛人的目光更远了,勇气也更大了。朱凤楼、胡玉顺、蒋元等人经过反复研究、酝酿,开拓性地拿出了一个为沂涛人民造福的规划,这就是得到毛主席赞赏并批示的《沂涛乡的全面规划》。
规划分为基本概况、群众态度与两年规划三个部分。第三部分又包括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水利、整党建党整团建团、文化教育及肃反等六个方面内容。
规划提出,全乡粮食总产量1956年要达到630万斤,1957年要达到690万斤。
当时沂涛乡规划的名字叫《沭阳县沂涛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计划》。沂涛乡把制定的计划上报县委、地委后,根据地委领导意见进行修改,并把“计划”改为“规划”,即后来的《沭阳县沂涛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
地委领导特别关注、高度重视,速派地委生产合作部胡步舜为组长,孙竹其为副组长,蒋元、卢云秋等为成员的淮阴地委工作组,进驻沂涛乡,展开全面调查研究。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工作组安排蒋元主笔,于1955年10月22日撰写出《沭阳县马厂区沂涛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的调查报告》,经当时的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同意后,呈报到党中央。
《沭阳县马厂区沂涛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的调查报告》,被选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是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报送的材料中精选出的196篇,共90万字,分上中下三卷,该文登在中卷。
毛泽东主席阅读批改《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样书,并亲笔给这本书写了序言。
看到《沭阳县马厂区沂涛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的调查报告》这篇文章后,大加欣赏,亲笔修改标题和内容,标题改为《沂涛乡的全面规划》,并加了按语:
这个乡做了一个合作化、增产措施、水利、整党整团、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两年计划,全国各乡也应当这样做。有些人说计划难做,为什么这个乡能做呢?一九五六年,全国各县、区、乡都要做一个全面性的计划,包括的项目,比这个计划还应当多一些,例如副业、商业、金融、绿化、卫生等。哪怕粗糙一点,不尽符合实际,总比没有好些。一个省只要有一两个县、一两个区、一两个乡做出了相当像样的计划,就可以迅速传播开去,叫其他县其他区其他乡仿照办理。说起来怎样困难,其实是并不那么困难的。
毛泽东主席的批示按语,后来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55年初在沂涛乡蹲点的淮阴地委农村工作部孙作权同志,回忆毛泽东主席给《沂涛乡的全面规划》加按语的前前后后。
《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江苏沭阳县沂涛大队老党员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人民日报》1969年12月30日
毛泽东主席为《沂涛乡的全面规划》的光辉批示,激发了在江苏全省学习沂涛乡的热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沂涛成为苏北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淮阴地委、江苏省委相继提出“学大寨、赶沂涛,三年超纲要、五年过长江”的口号,号召全省各地向沂涛学习,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至外省、市、区也相继组团来到沂涛乡参观学习。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