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逢月满 风味话秋甜
文 | 夏炳文
山河远阔,烟火人间,又一年,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月圆人圆事事圆,自然少不了圆圆的月饼。
清末民初,有个诗人叫沈兆褆,写了一首关于中秋的诗: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圞。
中秋节,新鲜瓜果陈列在晶莹的盘子中,月饼像清寒的月亮一样圆,全家人一起欢聚不出门,要与今宵明月来个大团圆。
关于月饼,有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一年农历八月十五,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桌上摆着各种新鲜水果,还有各式各样糕点。杨贵妃拿起一个尝了尝,发现口感特别好,就问身边的太监糕点叫什么名字,谁知没有一人能说得出。
这时,李隆基就说:“既然没有名字,爱妃就给取一个吧。”杨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又抬头望望天上的明月:“那就叫月饼吧。”大家齐声叫好。
从此之后,中秋赏月时吃的圆形糕点,便被称为“月饼”。
传说总是很美丽的,却又多是不真实的。因为唐代根本就没有“月饼”一词,更没有八月半吃月饼的说法。
北宋时期,流行一种名为“小饼”的小吃,以小麦粉、饴糖、猪油等材料制皮,饼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口感酥甜,很像今天的月饼。苏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吃着小饼,就像嚼着月亮,而且还是夹心的。
今天很多人以为这写的就是中秋月饼,其实大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为《留别廉守》,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与中秋、月饼毫无关系。这两句诗,也就是写了平时吃的一种点心——“小饼”而已。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篇伪作,根本就不是东坡写的!
至于“小饼”是不是月饼的雏形,谁知道呢?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详细记录了宋代中秋节的各类“项目”,其中,在吃的方面提到了刚上市的螃蟹和时令水果。
宋代郑望之《膳夫录》记载,中秋夜节令食物有“玩月羹”,这是用桂圆肉和冰糖、莲子以及藕粉熬制而成的羹。
众多记载中,并没有出现“月饼”的身影,可见那时还没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一词,到南宋才真正出现。
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卖米薄皮春茧、生馅馒头、饨子、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
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五十多种蒸食,如春茧、荷叶饼、月饼、大包子、羊肉馒头等。
不过,这个“月饼”,与今天的月饼大不相同:
一是并非中秋节专门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有,随时都可以买到;二是属于馒头、包子一类的面食,是蒸出来的,与今天月饼制作方法迥异。
一直到明朝,才有中秋吃月饼的明确记载。
刘若愚《酌中志》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明朝人在中秋节祭月后,便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团圆”寓意逐渐深入人心,月饼还成为人们中秋节相互馈赠的节日礼品。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当时的月饼,丰富多彩,不仅规格不同,而且形状各异,甚至还出现数百钱一块的豪华月饼。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饼更为普遍。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提到:“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那时的月饼,已经和“中秋”“团圆”无法割离。
知名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
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这种以果仁为馅料的酥皮月饼,很类似现在的五仁月饼。
袁枚还记载了一种“花边月饼”:
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不在山东刘方伯之下。余尝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千团百搦,才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工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
这种月饼以枣肉为馅,慢慢制成精致的轮廓和花纹,面团的清香和枣泥的甜香,经炙烤后完美融合。这是当时明姓大户人家所制的月饼,袁枚难以抗拒这种月饼的美味,便常用轿子接明家女厨到他的随园做月饼。
吃货一“枚”,果然不假!
清代吴敦常“月饼”诗云:“时光逢月满,风味话秋甜。”
因爱吃甜食,我素来嗜好月饼,特别酷爱五仁和豆沙,至于果馅、蛋黄之类,一点都不稀罕。在以前,即便不是八月半,平时也常买来解馋。后来,开始透析,便吃得少了。
今年中秋节,妻子买了两个五仁、六个豆沙月饼,八月半,月饼可不能不吃,即便医生告诫谨慎吃。
最后,凑个联句:“愁云散尽天高远,笑看人间几度秋;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以此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2024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