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

文摘   2024-06-09 19:02   江苏  






五 月 端
文 | 夏炳文


下午,妻子说,明天五月端,我去街上买点粽子。

有点年纪的沭阳人,很少有说“端午节”的,多是说“五月端”,习惯了。

“端”是什么意思?开头、初始。

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午日”“端阳”等名称。陆游有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端五”,也即“初五”。据说,唐朝以前叫“端五节”,后因避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之讳,便改为“端午”。皇帝也真能抖霍,一个节日,说改就改。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蒿插在大门上,田野一片麦儿黄,家家户户过端阳。”在所有节日中,五月端的习俗特别多,也特别有意思。

包括沭阳在内的古海州一带,五月端的习俗也不少。



百草露洗眼

五月端,天蒙蒙亮,用小毛巾和小罐子,去采集百草梢上的露水,以此洗眼,整个夏天不生眼病。

小时候,我洗过。不是采集的,就是大人这么说了,五月端早上,在草木上蘸一点露水洗洗眼,凉凉的。



粽子煮鸡蛋

煮粽子的锅里,放点鸡蛋,有条件的,再放点鸭蛋、鹅蛋,一起煮。吃过蘸糖的粽子,再吃点鸡蛋或鸭蛋或鹅蛋,整个夏天不生疮。

现在沭阳很多人家,还有这样的习俗。鸡蛋很好吃,有一点柴叶的清香。



粽水泼墙根

五月端早上吃过粽子,喝几口粽子水,夏天便不伤食。

剩下的粽子水,把家里所有的墙根泼一遍,可以防蝎子、蜈蚣等毒物。

小时候,我们都是泼在堂屋墙根。



插艾、插菖蒲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五月端一大早,家家户户门窗上,都要插艾草和菖蒲。艾草能辟各种邪气;菖蒲是斩妖剑,传说唐代魏征梦中斩蛟龙,用的就是菖蒲剑。蒲,从未插过,蒲棒倒常玩。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今天,虽住的楼房,我们家每年还会在门上插几棵艾。妻子说,我们身体都不太好,避避邪。

明天五月端,妻子昨天就把艾插门上了。



晒端午

五月端正午,体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阳下晒一会儿,可以强身治病。妻子怕冷,专门花八块钱买个麦秸草帽,天天出去晒太阳。明天这个五月端恐怕不能晒,这两天高温。

农历五月间,孩子会得一种皮肤病,俗叫“麦毒”,奇痒难忍,抓破了就感染化脓,全身抹上阴沟污泥,俗叫“臊烂泥”,正午在太阳下暴晒,便可治愈。

到底有没有效,不知道,没试过,感觉有点不能接受。



画符

五月端上午,要用红笔黄纸画辟鬼符咒贴在门上。

有的是画一个“聻”(jiàn)字,传说人死变为鬼,鬼死变为聻,把这种符贴在门上,鬼就不敢进家伤人。

有的是画“五雷镇宅符”,就是画五个“雷”字,贴在门上,妖魔鬼怪见到,立遭五雷轰顶。

小时候,我们家没贴过,大概是庄上没人会画。



洗百草汤

五月端早晨,趁草梢上还有露水,采集各种杂草和嫩树头,如艾草、癞蛄棵、益母草等,混在一起煮水,叫“百草汤”,洗一洗,夏天不生病、不害疮。

(南宋 浴婴图 (局部) 描绘端午节为孩子进行芳香药浴的场面)

洗百草汤,古代就有,叫“洗礼”或“端礼”。

我们小时基本都洗过,觉得很好玩。这个习俗,今天还有。



老虎肚兜

五月端上午,一定要给婴儿戴上“老虎肚兜”。

以一块红布或黄布,中间绣上或彩印一个老虎,虎足下有五毒:蛇、蝎子、蜈蚣、蛤蟆、壁虎。据说真的五毒,见了这样的肚兜,就会吓跑,孩子免受各种禽兽和毒虫的伤害。

我小时候没戴过。



挂香荷包

以各种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芦、菱角、柿子及小布人等各种造型,内装香草,用彩色线穿成串系在荷包下。香荷包挂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驱瘴气。

古书《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这个习俗,现在还有。



烧大蒜

五月端中午,要把整头大蒜放在锅膛里烧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独吃一头,不能分吃;以烧吃独头蒜为最佳,因“独”谐音“毒”。孩子吃了烧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内不长虫。

烧大蒜,我小时常吃,做医生的父亲叫的。



喝雄黄酒

五月端,全家一起喝雄黄酒,并把杯底的雄黄和成糊状,涂抹在孩子的肚脐眼、耳眼处,夏季毒虫就不向体内钻。

我没喝过,也没涂过。



至于吃粽子,那就不多说了。

我还是喜欢吃纯粹的糯米粽子,或搁俩蜜枣,或放点红小豆,蘸糖吃,不太喜欢什么咸肉、蛋黄、火腿之类的粽子。



我们北方,水域稀少,端午没有龙舟竞渡的传统。

但对女孩子疼爱有加,所以端午又称“女儿节”。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叫“躲端午”或“躲灾”。女孩子早上带上香包,中午扔掉,叫“扔灾”。



最有意思的,是扣花绒,也就是五彩丝线。

孩子洗过百草汤、戴上花肚兜之后,还要在颈部、手腕、脚脖处扣上五色彩线,俗叫“花绒”。小孩子都喜欢戴,因为好看。

大人说,“花绒”是“长命缕”“仙人索”,孩子扣上它,神鬼带不走,能逢凶化吉,享荣华富贵。

“花绒”要从五月端一直戴到六月初六,由祖母或母亲将花绒剪下,扔到屋顶上,让花喜鹊衔去填天河,助牛郎织女七月初七过河相会。

很少有小孩子能戴这么久的。



大人还会用五彩线给孩子编一个小网,装上熟鸡蛋或鸭蛋,挂在脖子上。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吃了鸡蛋或鸭蛋就能使心气神不受亏损。



为啥要给孩子扣花绒在沭阳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沭阳东北孤山东荡地势低洼,三年两头发大水,长得好端端的庄稼,一夜之间变成白茫茫一片水乡泽国。还有人祸,土匪四起,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害得百姓无衣无食,度日艰难。

有个赵老万,一家八口人,六个孩子,穷得一年到头靠吃糠咽菜喝稀饭过日子。这年端午节,他家和往年一样,吃不起粽子,喝不起雄黄酒,更吃不起肉。为了庆贺节日,改善伙食,他便拿只盆,到附近柴塘里去摸点小螺螺(螺蛳),想让孩子们开开荤,好好吃一顿。

摸呀,摸呀,忽然眼前一亮,有根红红绿绿的绒线扣在前面的芦柴上。他看了一惊,柴塘里哪来这五彩绒线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顾不得多琢磨,又低下头来继续摸螺螺。

忽然,在扣着绒线的那根芦柴根底,他的双手触到一件硬邦邦的东西,捧出水面一看,是个沉甸甸的黑布口袋。打开口袋,他惊喜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装的全是散金碎银,约莫三四斤重。于是,他把散金碎银倒在盆里,上头用螺螺盖起来,再把黑布口袋装上淤泥,仍旧放在那根扣着绒线的芦柴根部。然后,装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捧着盆,绕个道,回家去了。

从这一年起,赵老万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后来还买了田产,盖了瓦房。

那年端午节后没几天,有人看见两个土匪贼头贼脑潜入柴塘,直到天黑,才垂头丧气地走出来。又过个把月,听说这两个土匪因为私吞抢劫来的财物,被土匪头子杀死了。

二十年后,赵老万方敢对儿孙们讲起这件事的真相来,但还是小心谨慎,叮嘱不准对外讲。他的儿子们都已成家立业,独立门户。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五彩绒线给他们这个大家庭带来的好运气,就把绒线系在孩子们的脖颈、手腕、脚脖上。

赵老万一大家年年过端午节都给孩子们扣绒线,从不中断,说是主孩子们大吉大利、长命富贵。其他人家见了,也都跟着效仿。如此一来,越传越广。这个风俗也便逐渐形成,世代相传。



今天,在路边看到漂亮的蜀葵花,“一丈高枝花百朵”,心生欢喜。

因为蜀葵在五月端前后开花,又叫“端午花”


2024年6月9日

(图片来自网络)




夏老师家的小菜园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