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沭阳划为十个区,一百六十二个乡镇。其中有名的大镇,除了坐下镇沭城,还有高沟、高流、钱集等。
高沟与涟水接壤,紧靠前六塘河,海潮可达此地,常年有舟楫之利,为治内商业要埠。高流西通新安镇(今新沂市),衔接陇海铁路,乃城西咽喉重镇。
可惜,高沟早属涟水管辖,高流已是新沂疆域。今天,我就单独来说说钱集。
清朝时,钱集之所以重要,在于扼前后六塘河之交,与涟水、淮阴、泗阳三县毗连,清代官道所经之处,民国沭淮、海清公路从此经过,为交通咽喉要道,自古素称“淮泗海交错之区”,是沭邑南境之通津门户、水陆枢纽。1936年,殷惟龢在《江苏六十一县志》中称钱家集“地居沭、泗、淮、涟四县之中心,为交通之咽喉,县境精华,悉萃于此。”
因是前、后六塘河交汇处,六塘河同知及县丞均驻于钱集。管河同知,为正五品官员,大致相当于今天厅级官员。六塘河同知专门负责六塘河岁修、抢修及疏浚淤浅等工程,相当于六塘河管理处负责人。
清代的龙钱捐厘局也设在钱集。捐厘是清政府对通过国内水陆要道的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捐厘局相当于今天税务局。
咸丰年间,清政府便在钱集设捐厘总局,收取过境关税。据《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三《食货志·稽征》中记载:“自咸丰朝……军饷支绌,爰设厘局,藉资接济……初设总局于钱家集。”
1912年民国成立后,“钱家集捐厘局”奉命撤销。
正因如此,清代的钱集,人来人往,车舟忙碌,商贸十分繁盛,大有超过县城之势,有“六塘河畔小南京”之称。民国时期《抗战前沭阳县志略》甚至说:钱集“商业繁盛,超过县城”。
但是,自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漕运越来越衰败,民国后期,钱集交通咽喉地位逐渐低落,发展繁盛每况愈下。
津浦铁路是一条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全线于1908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工建设,用时四年多,于1912年11月(民国元年)全线筑成通车。
钱集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集镇,元末已有人在此劳作、繁衍、生息。清康熙42年(1703年),奉政大夫钱錞发起兴集,名“水旱码头钱家集”,后称“钱集”。
据《钱氏族谱》记载:钱錞,字鸣和,诰封奉政大夫,康熙丙寅年(1686年)三月十三日生,乾隆戊辰年(1748年)十月二十日卒,是浙江嘉善迁沭淮定居的第五世人。在清代,奉政大夫属于散官,不是具体官职,就是一种级别,正五品概授奉政大夫。
据说,钱錞主要负责为宫廷采购淮扬一带的胭脂花粉,他在六塘河畔的老家兴起集市,取名“钱家集”。
“钱集”地名,在《康熙重修沭阳县志》中未见记载。
《民国重修沭阳县志》中记载:“钱家集,在治东南六十里,二四六九日逢,为往南要冲,设厘局。”由此可见,钱集时为水陆交通要道。
《民国重修沭阳县志》还记载:“钱家集圩,在治东南六十里,同治元年,钱永恩建,周七百五十丈,门四。”沭阳当时集镇的圩,周长从一百多到三四百丈,五百丈已很罕见,门大多一两个,最多三个,钱集的圩周长七百余丈,有四个门,可见规模是非常大的。当时沭城城墙也不过才八百四十丈。
1912年(民国元年),沭阳县划分为九市一乡,钱集属于第六市。市相当于大区。
1927年(民国16年),沭阳县九市一乡改为10个行政区,设钱集乡,属第六区。
1934年(民国23年),沭阳将全县364个乡镇归并为162个乡镇,钱集乡仍属第六区。
1942年(民国31年),设钱集区。
1946年(民国35年),沭阳抗日民主政府将全县划分为18个区,钱集为其中一个区。
1949年,设钱集乡,属胡集区。
1958年成立钱集人民公社。
1983年,恢复钱集乡。
1999年,撤乡改设钱集镇。
2021年3月,撤销钱集镇、张圩乡,设立新的钱集镇。
抗日战争期间,淮海区专员公署就设在当时的钱集区陈圩乡(现为钱集镇陈圩村)。
1938年底至1939年3月,侵华日军入侵淮海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面对侵华日军的暴行,淮海人民奋起抵抗。1940年9月18日,中共苏皖区党委在沭阳钱集召开士绅座谈会和各界代表会议,决定成立淮海区专员公署(曾一度与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合署办公),辖涟水、淮阴、泗阳、沭阳、东海、灌云、宿迁、沭宿海、连灌阜等9个县级抗日政权,计33个区。1941年5月,苏皖区党委改称淮海区党委。次年3月,淮海区专员公署撤销,成立淮海区行政公署。
抗日战争期间,曾发生“钱集战斗”。
1943年2月22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20团配合准海军分区第1支队,对沭阳钱集日伪军据点进行袭击。鹤老庄据点日伪军闻讯前来增援,被击退。此战,共毙伤日伪军200余人,俘600余人,缴枪600余支。新四军无一伤亡。
解放战争时期,曾发生“徐码突围战”。沭阳人、时任钱集区区长程亚西,曾写有一篇回忆录《徐码突围战》:
1946年涟水失守后,我军为保存有生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暂时北上。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向我苏北解放区大举进攻,扬州、两淮(淮阴、淮安)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这年九月,沭阳县委决定调我任钱集区区长,要我作好对敌斗争的思想准备,还说:“你在部队干过,所以调你到钱集区,对坚持游击战你有一些办法。”我服从命令,第二天带着通讯员从马厂区前往钱集区驻地王牌坊。我军在前后六塘河筑好战斗工事,并囤积了面粉、柴草、运输工具等,为战斗做了大量后勤物资准备工作。1947年1月,国民党军占领了钱集、胡集、沭阳城。敌人在钱集、胡集各驻一个营的兵力,还筑了据点,守护沭淮交通线。钱集敌人安上据点后,流亡地主、还乡团纷纷还乡,到处进行反攻倒算活动。
钱集位于我区中心,沭淮公路贯穿全区。为了打击敌人,加强游击战争,我钱集区署、区委奉县委指示,决定一面加强区队战斗装备,一面把十一个乡、村干部和基干民兵,划为四个联防区,成立四个联防队。
对敌斗争越来越残酷,1947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我们在徐码召开全区乡村干部大会,传达县委“关于国内政治形势和当前对敌斗争任务”的会议精神,并部署要保护好农民春耕春种。22日下午三点左右,我联络站送来情报说,淮阴国民党军向钱集据点开来一个团的兵力,不像客军过境,可能要进行扫荡,但方向不明。区委立即分析研究敌情,大家一致认为敌军在钱集驻下,是要对我进行扫荡。敌人力量已经超过我们数十倍,我们今晚必须分散转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各联防队分别行动,按照预定部署袭击、牵制敌人。并要求今晚睡觉不能解开背包,更不能脱衣。
当时正是隆冬,寒风凛冽,夜色阴沉,伸手不见五指。各联防队都按计划行动。23日晨敌人南路走陈圩、张圩向古寨,北路走塘南、胡圩向周集,中路直扑我区驻地徐码,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四点左右,我们听到河西史洼有枪声,我即带领联防队员到河堤上,见河西徐码都是国民党军队,河滩还有不少老百姓扶老携幼牵牲口跑反。这时又听到东南古寨和东北周集方向有枪声。我当即判断:敌人包抄过来了,我们已陷入包围圈内,必须立即向东撤到前六塘河毛渡口。这时又看到东方有队伍在运动,派去侦察的人回来说是敌人。在三面受敌、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只有向东突围。我们即向麻垛撤退,冲出敌人包围圈。我命令:区署文书、印章、文件不能丢失,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带领大家冲出去,我区队为支援联防队撤出,向钱集据点袭击,牵制了包围之敌。
我们利用地形边打边撤冲出了包围圈,最后清点人数,无一伤亡。三、四联防队在突围中有两人中弹牺牲,徐码乡副乡长腿部受伤,张圩乡副乡长因掉队被敌人俘去,遭还乡团杀害。
钱集区在半年的游击斗争中,共牺牲了十三名区、乡干部和基干民兵,这些烈士为我们的今天献出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这篇文章刊载于《理想在我心中》(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纂、2011年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出版)一书中。
徐码为今天钱集镇张圩片区徐码村,当时是钱集区徐码乡。
程亚西,1915年出生,江苏沭阳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时任钱集区区长。
钱集有个“一一六烈士亭”,是为纪念1946年10月在解放宋集战斗中牺牲的116位烈士而建。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第七十师侵犯淮阴县宋集。新四军六师十五团在六塘河畔钱集附近的效佐乡奋起还击,与敌一部血战三昼夜,全歼敌500多人。在此次战斗中,十五团11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纪念116位英雄,1954年9月,淮阴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的南园村建立“自卫战光荣阵亡烈士墓”,并树纪念碑。
解放后,南园村改为效佐乡,小乡合并时划归沭阳县钱集乡,改为效佐村。1978年10月,钱集公社将烈士墓地从效佐村迁至钱集乡东南角的六塘河畔,建起了“一一六”烈士亭。2009年10月,“一一六”烈士亭被批准为“宿迁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钱集历史上的名人,是钱梅坡和刘清韵,钱集镇区有“清韵公园”和“清韵路”。
钱集的美食,钱集老鹅那是家喻户晓,毋庸多言。2020年9月,钱集老鹅入选江苏省百道乡土地标菜名单,是省级非遗项目。
但钱集美食还有另外两样,大家可不一定知道。
一个是芋粉卷。山芋淀粉加上适量清水,搅和成稀糊状,倒在草锅里稍作摊铺后取出平放,然后卷上青菜、肉沫、鸡蛋皮等菜料,加上葱、姜、油、盐等调料,切成2公分左右的小卷状,在平底锅上稍煎至定型,然后再精心烹调后食用,或炸或煎或蒸,均可。为市级非遗项目。
另一个就是手工咸空心挂面。精制面粉加入食盐及素油,经过选面、揣面、盘条、上条、形条、出条、晾晒等十六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是“手工制作,细长空心,天然晾晒,色白味正,细腻柔嫩,下锅即食,久煮不粘,面汤可口”。也是市级非遗项目。
钱集一些很特别的地名:
朱染坊。
从前,庄上有个青年名叫朱纪,家里贫穷,心里盘算着如何发财。有人教他学赌钱,说赌钱一夜就能发家。朱纪信以为真,先到赌钱场上去学习学习,看看人家是如何赢钱的。赌钱的人很多,是个宝局,一夜过来,有人赢钱,有人输钱。最可怕的是王老三,身上钱输光还不算,把自己家的地和房子都输了,天亮时他独自离家去逃荒要饭,他的妻子一急便上吊死了。
朱纪见了这情况,心中感到害怕。他低着头往家中走,到了邻村庄头,见一大群人在狂笑,原来这家开染坊,让雇工小伙踩石洗布。因雇工小伙子胆小不敢登高踩石,惹得众人哄笑。这时,朱纪说帮他试试,结果朱纪登上高架,双脚踩石,稳稳当当,染坊主人很高兴,就收留朱纪当学徒。几年后,朱纪学到技术,回家自己开染坊,生意越来越好,成为全庄大户人家。后来人们就称庄子叫朱染坊。
五里树。
这里的人很纯朴,过去没有什么文化,连庄名字都不会起。成年累月干活、吃饭、休息,其他事不多管。有人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说不出是哪个庄的,只知道庄上有一棵大树,离钱集五里路,后来人们就称该庄叫“五里树”。
乱钱庄。
从前,这个庄上大多是钱姓,他们之间并无什么矛盾,只是办事有些任性。据传在建庄初期,有一户盖了小四合院,坐南朝北,虽然院落不大,但方方正正显得整洁幽雅。后来.另一钱姓人家也准备建房,有人提议按照他家小四合院的方位统一盖。这位姓钱的眼一眨,说不跟他家一样。于是,就建了一个坐北朝南的居宅。因为钱姓人多任性,不喜欢走别人的老路,所以建房时各自按自己的想法来办。这样一来,这些住宅显得散乱而不整齐,后来人们就称此地为“乱钱庄”。
福兴庄,庄上人自古以来讲究孩子的名字用字,多用一些表示吉祥、幸福、兴旺、安康等字。用字最多的是福、兴、旺之类的字,所以该庄叫“福兴庄”。
钱账房,过去钱姓家中的管家及账房先生居住在此,故称钱账房。
岁大圩,原来居住在这里岁姓较多,为了防御偷盗,全庄人共同筑一道土圩子把庄围起来。因为庄子大,便称“岁大圩”。
马夹滩,该庄上姓马人家很多,庄子位于一条无名河与六塘河中间的夹滩上,人们就把庄子称为“马夹滩”。
有两个牌坊庄,一在钱西村,庄中原有钱姓牌坊而得名;一在大南村,庄中原有王姓牌坊而得名,也叫“王牌坊”。
祠堂庄,原来村中有钱姓祠堂而得名。
钱集镇区西边,有一个百亩荷花池。
据说,这是清朝康熙年间,因六塘河溃堤,洪水冲刷而形成的。过去,它只是一个废汪塘,每到炎热的夏天,大人小孩总喜欢去大汪塘里游泳、玩耍。
近几年来,经过钱集镇几届党委政府的努力,昔日的废汪塘,被改造成荷花池生态旅游区,并建成徽派美食一条街、生态农业示范园、乡情馆等文化景点。2018年,获批为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2024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