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小孩的烦恼:“我怎么还没睡醒呀?!”

文摘   2024-11-06 14:44   泰国  



1.

前一天,麦麦放学回来有些咳嗽。最近,学校流行病毒性感冒,怕是麦麦也被传染了。额头有些烫,好不容易睡着,嗓子里时不时冒出咕噜噜的响声,可能有些难受,他身子翻来翻去。

看来明天要请假了。我起床,拧亮台灯,把第二天的工作尽量做完。

一大早,麦麦醒来,听说不用上学,从床上一跃而起,要拉着爸爸玩积木。平时无论起床还是洗漱,拖拖拉拉,今天心情好,干什么都快。是玩耍在吸引着他。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怎么开心,就怎么玩;哪儿好玩,哪儿就是好学校。在玩耍中,整个人是自由的。自有地玩耍,这本身就是学习。

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学习,本应该也像玩耍那般自由自在。即便有时攀爬得艰难,那是更为持久的幸福和成就感所在。


2.

麦麦拿起粉笔往墙上画。我心里有个声音,差点冲出来:“不能往墙上画!”

在我们习得的文明规则里,往墙上涂画是不好的,脏兮兮,不好擦掉,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可是谁的童年不曾在墙上涂鸦?这同样是小孩子的天性。我们家的老房子,白色里墙,灰色外墙,都留下很多涂画,有的是小孩子的心思,有的当成黑板演算,有的和妹妹吵架给她起的绰号。不少还是毛笔画的——母亲后来发现,用石灰浆重新刷了一遍。母亲应该也责骂我们了吧。但玩得太开心,谁还记得呢!最好玩的是“画码”游戏,类似捉迷藏,分成两组,各在隐蔽的犄角旮旯画上竖杠。时间一到,互相寻找,找到打上删除线。总有些是找不到的,哪个组未被发现的竖杠多,哪组算赢。“码”画得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的规整,有的黏连一起,找“码”好似破译电报密码,很是兴奋。

天性和社会规则之间有很多冲突,渐渐地,为我们规训出无数个“不应该”“不可以”,以至成为一种无需思考的潜意识。我们很恐惧,好像一旦触及防线,一种可怕的后果就压过来。可是稍加质疑,这个泡沫就破灭了。

“真的画到墙上会怎样?”

“不会怎样啊,可以擦掉的。”

那就画吧,随便画。麦麦在墙上画了很多不规则的圈圈和线条,问他是什么。他说,是棒棒糖,是筷子。他画出来的就是他眼中的世界。

玩够了,出人意料的是,他找来纸巾,认认真真地擦掉。我教给他,可以用打湿的抹布。他一把抢过,非要自己玩。在孩子眼里,无论涂鸦还是擦掉,都是玩耍。


3.

早早把稀饭焖上,中午炒个菜。转身离开时,我告诉麦麦:“你自己玩一会儿,爸爸做饭。”麦麦答应得很干脆:“好。”

在厨房择菜、洗菜、炒菜,偶尔走过来往厅里瞧一眼,麦麦要么自己捧着一本书看,要么把绘本当积木,整整齐齐摆在地上,成一条铁轨。他没有看见我。

菜炒好,关火,再过来,看见麦麦待在角落——他竟然把我电脑打开了,“叮”一声,屏幕亮了。

“你在干什么?”分贝略微提高。

“我,我,我......想看看几点了。”小家伙说出了理由。

我没吱声。心里却满是怀疑,是不信任——你真的是看时间吗?不会想玩我电脑吧?

还有担忧和恐惧——小孩子懂什么,不会把我电脑弄坏了吧!

也许,小孩子就是好奇呢!他说“看时间”,如果我顺着他的话,问道:“你看清楚了吗?几点了?”真的满足他“看时间”的愿望,会不会更好呢?然后再跟他讲,如果“看时间”,可以问爸爸,小闹钟也可以告诉我们。

一次次的不信任,带来的后果就是说谎,或者孩子再也不肯给你说什么了。

很多事情,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真正值得关切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交流,不可不极为认真地对待。拂去尘埃,洞悉本质。


4.

我拉过饭桌,摆上pad,播放“小猪佩奇”,再去盛饭。想要营造一个温馨的吃饭氛围。

看一会儿,麦麦要自己选。他选的是各种有关颜色的小视频,或者小汽车、小火车。一个视频放完,更多相关视频可供选择。每个视频只有两分钟左右,看完,麦麦就争着去点击下一个。麦麦看得目不转睛,连饭都不吃。我提醒他,他才拿起勺子,无意识地往嘴里填几口。我笑他,别吃到鼻孔里了。他回头看我一眼,“没有,是嘴巴!”

终于吃完,我收拾碗筷,洗碗。同时告诉麦麦,再看最后一个,待会儿过来就关掉。结果发现根本不可能,一说关掉,小家伙儿就跳起来大喊,急得眼泪都出来了,“再看最后一个行不行?!”说着还“拉钩”,信誓旦旦地表示承诺。见我答应,立即在椅子上端正坐好,破涕为笑。

我躺一会儿过来,再次说关掉。小家伙儿根本不听,又哭又闹。什么拉钩和承诺,根本不起作用,彻底成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小人儿。他反抗的方式是大喊、乞求、眼泪,在床上蹦来跳去。我也失去耐心,干脆不管他,一个人躺着睡下。过了好久,见他还在哭,心想给个“台阶”下吧,便抱过他,哄睡着了。

电子产品,有声光电色的全感官刺激,一个接一个的小视频,对于小孩子,根本无法抵挡。我问他:“把pad给你了,不吃饭不睡觉,一直抱着看,行不行?”他回答得干脆利落:“行!”

关于这个问题,我非常困惑。按照英国苏伽特·米特拉教授的“墙洞实验”,利用计算机,小孩子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索。可是,如果孩子们发现了几款好玩的游戏,会不会沉迷呢?

当然,这里有个区别。计算机是一个广阔的“宇宙”,有极为丰富的选择,比如搜索引擎、自学课程、电影、博物馆、游戏等等。但如果孩子只懂得游戏,落入到游戏设计者的规则和圈套,他不知道有其他选择,因而就被网住了。对于还不懂运用其他程序的儿童,也存在这个问题,他会的只有手指划拉和点开视频,然后津津有味地接受,不沉溺才怪。

我们所做的,或许并不是防备电子产品,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是抱着开放的态度,教给孩子关于运用计算机的更多可能。剩下的选择,就教给他自己吧。


5.

麦麦三岁了,好几个月前就完全摆脱纸尿裤。偶尔还会尿床,比如昨晚。

我收拾床单和铺垫,要去放进洗衣机,麦麦站在床上,说要尿尿。我一下子警惕起来,不可以,不可以,尿尿去厕所。

他好像故意要搞一场恶作剧,笑几下,趁大人不注意,哗啦啦飙出来——就站在床上。

我呵斥,他根本止不住。嘴里还在笑。

事后,一把抓住他:“知道尿尿去哪儿吗?”

“厕所?”

“那刚才为什么尿床上?”

“因为——”他顿了两秒,寻找答案(借口),“因为我想妈妈了。”

实在不理解,小孩子的脑袋瓜里装的是什么!做这些“错事”(小孩子眼里还没有对错概念),是他们必要的探索?还是对大人态度的试探?是对成人世界规则的反抗?还是变得文明过程中的偶尔回落?


6.

普吉岛的雨说来就来。暴雨倾盆中,睡了一个小时,醒来,又缠着爸爸玩积木、讲绘本。我已经有些昏昏沉沉。终于等妈妈下班回来,接走去吃晚饭。

八点多回来,睡着了。刚放到床上,一骨碌弹起来,醒了。妈妈疑惑,他玩的时候已经困得不行,怎么就不睡呢!

九点一刻,关灯。我塞上耳机,听见妈妈给他讲故事。时不时,麦麦插一句“我要开灯!”“妈妈,今天是什么day?”“明天早起去干嘛呀?”“现在是不是明天?”“什么时候睡醒呀?”(麦麦现在对时间很好奇)

妈妈告诉他,天亮就睡醒了。麦麦接着问:“天怎么还没亮?”

半睡半醒间,一声不满的大喊突然炸开:“怎么还没睡醒呀?妈妈!”——而妈妈已经睡着了,又被他吵醒。我生怕听到怒气冲冲的责怪:“你到底睡不睡呀?烦死了。”幸好没有,她柔声说道:“别着急,麦麦。后背痒吗?给你挠挠。”挠了几下,麦麦就睡着了。

我看下手机,整整一小时过去了。

要是以前,我困得不行被吵醒,肯定会很暴躁:“你在干什么?不睡觉自己出去玩!”有一次忽然明白:小孩子为什么大喊不许关灯?为什么不停地问“我怎么还没睡着”?为什么一躺下就浑身痒痒?除了玩不够,不舍得睡,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他很难过,他的声音里夹杂的还有对自己的不满、疑惑,甚至愤怒——为什么自己想睡却睡不着?

他当然还不知道天性这个说法。

给奶奶打电话,她也经常提到自己很难入睡。我虽然从不失眠,但是偏爱夜晚工作。常常趁着孩子睡着再起来,比如写这篇文章。



黑麦与荞麦的园地
自由、独立。用脚步丈量或者用心灵漫游,关于这个忧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