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你们对我的误会好深、好深

文摘   2024-09-13 15:17   泰国  


与孩子们共读诸子百家经典,真是让人惊喜不断!

什么是经典?就是簇新的、闪着光的原创思想。就像砖头,有一块儿是一块儿,垫起我们的高度。

以下,是与念念、枫叶学习《老子》的笔记:


93

开启《老子》阅读,却从孔子的《论语》开始。

孔子不同于叶公(“父为子隐”),孔子不同于长沮和桀溺(楚国隐士)。孔子问礼于老子(楚人),他当然也不同于老子。

从老子出生地和浸润的文化,可以看出他身上有不同于北方中原礼乐文明的南方传统,即老子属于楚文化或隐士传统。

孔子适周,干什么?问礼于老子。

成功了吗?没有。反而被老子好一顿劝(放下吧,放下吧......)。

孔子生气了吗?没有,他把老子比喻成一条龙。

道不同,孔子为何不生气?这就牵涉孔子对隐士的态度——尊重,有好感,还想多聊聊。

龙代表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高深,神秘,模糊不清。老子就是模糊不清的人,出生地有争议,生于何时有争议,活了多久有争议,成书何时有争议,老子究竟是不是老子,有争议……

那就把这些争议排列出来,告诉孩子们,各家有所争议,但并非胡乱猜测,而是各有证据的。这是门学问。



95

“道与维特根斯坦”

讲到《老子》最核心的思想——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14)——道,如神龙之神秘。

开头就是这一段,孩子们读得恍恍惚惚,晕晕乎乎,直说太玄!——那就对了,恭喜大家进入老子之门。要是此刻还清醒得很,对不起,你不适合读老子。老子就是要大家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进入宇宙初生、无始无终的混沌之中。

第二步,接着读。你会发现,老子毕竟还是告诉了我们一点什么,那就是“道”的特点: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但“道”是真实存在的。于是,出现了“道”的第一层含义:道是实存的,但超越感官经验。

这个很好理解,脑子中的一个念头、潜意识,或者超声波等,都是超经验的。这个宇宙只有极少、极少一部分是人们经验范围的,更多是超经验的,你能说它们不存在吗?

我们做了比较,孔子之“仁道”讲人际关系,安住人类社会,但老子却将我们的目光和思想引向深邃浩渺的宇宙;孔子不问鬼神,老子谈天论道。对于更多不知道的,我们因而保持敬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1)

随堂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不能说的则必须保持沉默。”——“不能说”,不可说的便是“道”。

“道”的第二层含义是创造天地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玄妙的“道”,稍微降格便是“德”;无法称谓的“无”,稍微降格便是“有”,有生万物。但归结到底,万物的根源仍是“道”。

“道”的第三层含义,指某些规律。

孩子们能够理解,这真是太令人开心的事情了!问了一个小朋友,她新学期读四年级!



910

孩子们可以读《老子》吗?当然!

读到第三讲。——“道,是真实存在的吗?”

通过课堂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是的。但是“道”超越感官经验。因此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并且,作为创造万物者,“道”不可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25——这段话再次表明了“道”的含义和特征。

当命名为“道”并谈论它的时候,我们已经离“道”远了一层。我们说的还是“道”吗?关于命名,给孩子们举个例子,当你刚出生时,你没有名字对不对,但你可以是万千亿个名字(any one);爸妈给你起了名字之后,你就被固定下来,成了the one。同样地,当你谈论黑麦时,你谈论的还是黑麦吗?

第二个有趣的点,与孩子们一起比较了孔子和老子。

孔子期望的是“仁政”,有一个统治者管理我们,但你要爱子如民,对我们好。好不好,爸爸?实际上,历来统治者哪有这样的!

因此,老子对统治者怎么看:“一边儿去!”老子根本不需要统治者,他不要政府或者说,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几近于无,“帝力于我何有哉”——岂不更好!

孔子不喜欢话痨,你话多表情又生动,多半不是好人;孔子希望学生们“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也认为,话少才是符合自然的(“希言自然”)。作为统治者,更要少说,少管(“悠然兮其贵言”)。


912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5)

在校园时,从图书馆借来《老子》这本书。那时有大把时间,就把原文和注释整整齐齐抄在一个本子上。时隔这么多年再读,“天地不仁”这句话还是给人很大的触动。

孔子讲《论语》,会提到“天”“天命”,他认为是天是有感情的。人悲痛时,呼天抢地,希望得到回应。孔子认为尧舜禹是圣人,为什么?他们都为百姓造福,道德品质高尚。但读《老子》,他一下子斩断你的幻想:天地无所偏私,圣人无所偏爱。

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四季轮转,自有一套运行规则。宇宙浩瀚,从来都是这样,“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提供(但它不知道自己提供)了太阳、雨露、空气和养料等,万物就自生自长,自存自灭吧。无论好坏,“道”将万物创造出来,就完成了,此后的事情,它从不干涉。

看似无情,实则有情。是无情的有情。

圣人也如此,对待百姓,不同情、不怜悯,不悲愤、不干涉。一切都靠你自己。即便天地与圣人有力,他们也不会强加。那么,天下没有救世主,一切不更应该靠自己么!斩断了情缘,反而激发人的独立品性。


2.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史记·伯夷列传》)

孔子悲愤,孔子无奈,孔子想不通。那是因为,孔子不懂老子。

这段话与《老子》(5)对比很有意思,一下子能够理解孔子(不如说是司马迁)和老子对“天”的态度:一家认为“苍天有眼”,善恶皆报;一家认为“天地不仁”,谁也不管。

问小朋友:你赞同哪一个?

她们回答得真妙:“我情愿天地有情,坏人得到惩罚,好人有好报,但事实上老子说得更对。”

于是,我们可以做个通俗(不一定恰当)的类比:孔子是个文科生,老子是个理科生。(对于“天”的认知上,有情与无情。)

此外,你能说孩子不理解老子吗?

讲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她们立即想到秦始皇。——简直太惊喜了!这是她们自己的答案,于是我们的笔记就在旁边写上(以秦始皇为例)。

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秦始皇役使天下民夫,派去修长城,修直道,修宫殿,修陵墓,上山伐树,入海求仙,秦朝很快折腾完蛋。隋炀帝修大运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很快导致民变,亡了隋朝。西汉初建,出现“文景之治”,不正是因为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吗?


913

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讲自然。自然,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思。老子不关心大自然,不养花不观鸟不看虫,他对这些博物学的自然现象没兴趣。他关注的是宇宙大“道”,“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

书法题字,常见“道法自然”,并不是说“道”要像大自然(规律)学习。“道”是自足体,创生万物,独立不改,周流运转而生生不息。“道”纯任自然,符合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形容词,形容一种状态。

老子的“自然”和“无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自然,指天地运行的状态;无为,指人的活动状况。那么,无为是无所作为的意思吗?

当然不是。无为,是不妄为,万事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把“无为”理解成不作为,那不成了大傻子,很懒惰,很消极——极大地误解了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理解成“无为”是为了“无不为”,像司马懿那样卧床称病,趁皇帝一家扫墓时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这不成了权谋学。这也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重点是“无为”之态度,至于“无不为”,那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现代社会太卷,就是施加强力的后果,大家都很累。你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为”一把,很可能另辟蹊径,做成功了。


2.

我们对老子的误解,常见的是对概念的误解,比如“自然”和“无为”。延伸开来,后人评价老子,认为其是出关“隐士”,对人生抱的是“出世”态度,甚至把“消极无为”的帽子扣在他身上。这是不公平,也不准确的。

读了《老子》,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老子非常关心现实政治。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内核是“仁”,那么,老子思想的内核就是“道”。老子开宗明义,讲完“道”的内涵和特点,立即引申到政治层面,劝统治者取法于“道”,“贵言”、“希言”,少发布政令,不折腾。

我们今天读诸子百家,那么多思想者,那么多英雄人物,但对于普通百姓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全部是战乱啊!尤其冷兵器时代,每次战争动用无数百姓和兵士,消耗无数民脂民膏,造成社会的极大混乱。老子一定是亲见这种状况,包括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专断无道,因而,整部《老子》是对现实的有力回应,是一剂猛药。

只不过,这副药方很特别,就是劝统治者“清静”、“无事”、“无欲”。一句话: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48


更多阅读,请点击:

《老子》来啦!他带了什么“糖果”呢?||黑麦的古文课招募

何谓中国的英雄?||招募啦!和黑麦一起读《史记》

从神怪故事开始,进入古文阅读||“山野精灵”读书营招募啦!

黑麦与荞麦的园地
自由、独立。用脚步丈量或者用心灵漫游,关于这个忧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