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乡村姐妹——“为了图书室,我们豁出去了!”

文摘   2024-09-09 02:08   泰国  

(图书室“久久公益”募捐海报,本文所有打赏也全部交由图书室。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帮助!)


1.

时光机退到八年前的今天,我刚重回学校读书。同样是个秋天,在教室连廊里,我拨通了金丽的电话。电话号码从网上看到的,新建的乡村图书室募捐图书,地址竟然是——故乡邻镇,与我出生的村庄仅隔河相望。

那时候,图书室刚成立两个月,在金丽自己的家。她曾在北京工友之家学习两年,不忍幼小的女儿做留守儿童,于是选择回乡,用做补习班的微博收入反哺图书室。

金丽是广西人,嫁到鄂渝交界这片地处偏远且文化资源贫瘠的村镇。这里的粮食哺育了好多好多大学生,他们都离开了,却有一个外地媳妇儿逆向回走,扎根下来,做公益教育,怎能不叫人汗颜?怎能不叫人感动?

当时,往回邮寄了一箱书,捐赠了两百元。自此,开启了和图书室的缘分。


2.

朱集乡村图书室已经做了八年了!竟然走过整整八年了,并且做得越来越好。有租来的两层小楼,存放图书,方便借阅,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做活动。和当地中小学链接也越来越深,去学校课堂讲性教育课,利用学校运动场开展夏令营。以朱集镇为基础,辐射周边十几个自然村,甚至,附近的几个乡镇也有人慕名而来借书阅读。

每次回乡,都会去图书室坐坐。因此,认识了图书室的其他几个姐妹。

佩先,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刘老师。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一副老师的模样。她不事张扬,但讲课特别好,多才多艺,带领小朋友为图书室做墙绘。

有次在镇上走,经过已经废弃的粮管所附近,朋友告诉我,刘老师就住这里。一排平房中的小小一间,看起来几乎是危房,后面窗户紧挨着粮管所围墙,常年见不到阳光。还有三个孩子上学,为了省钱,她就住在这里。


3.

邵姐,是村妇女主任,同时兼任图书室部分工作。她,口才伶俐,热情好客。脑海中浮现的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直到看见她口述的一篇文章,才了解到她之前生活那么坎坷。

她也是外地媳妇儿,用她自己的话说,“婚后十年,简直不堪回首,感觉自己在夹缝中生存。”因为生养孩子而失去工作,被婆家嫌弃吃软饭,一旦还嘴,换来的就是打骂。她生性好强,尝试养猪养鸡,由于失败,更让家人瞧不起。绝望中,她甚至拿起农药瓶来结束生命。

直到遇见图书室,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命运仿佛拐了一道弯儿,她开始慢慢寻回自信和希望,那就是让自己先变得阳光,强大起来!


4.

图书室的建华,瘦瘦小小的,戴着黑框近视眼镜,笑起来很好看。虽然瘦小,做起事情很麻利。我看过她在“绿芽”舞台上的演讲。

她同样为了两个幼小的孩子,选择回到家乡。不回来,孩子成留守儿童,没人管,真的是毁了。刚返乡时,条件特别困难,总要操心生计啊,于是在刺骨的寒风中摆摊卖饼。后来被吸纳进图书室,她的变化非常大。她说:“是图书室,让我变得自信了!”很早出门打工,辗转多座城市,循规蹈矩地结婚生子,很难想象哪天会走上舞台去展现自己,但是现在可以。

今年的“九九公益”募捐海报,是她的照片,正在给一群孩子讲故事。


5.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真的是被图书室的几位姐妹感动到了!

不止她们,我认识的还有小会等几位坚定的志愿者。因为孩子受益,她们坚持为图书室公益服务,也参加图书室定期举办的妇女活动。

她们走出图书室,一大早跑到邻镇双沟,扯起条幅,做义卖活动。所买商品是大家平时钩织的绒线手工品。晚上做完总结已经很晚了,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到邻镇古驿做宣传募捐活动。

其实,大家也心知肚明,在乡镇募捐之难。口号是“一块两块都可以”,但实际效果并不好。那为什么还要做?一是让更多人知道图书室的存在,哪怕来看书也好啊。第二,大街上的书香对忙忙碌碌的乡亲也是熏陶,做公益、做好事的理念,也会在道德上引起大家的向善之心吧。

所谓教化,不正是如此么!


6.

图书室的几位姐妹,真是好坚韧。

她们都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外出工作,一跑就是一整天。

哪怕别人不理解也没关系,我做的是好事,怀有的是关爱,那就大胆地去做。你看,图书室的金丽忙着张罗摊位,佩先和建华跑到过路人面前,热心讲解。

邵姐呢?拿着义卖品和宣传册,宣传册上附有捐款二维码,到挨家挨户的商铺去“问”呢!说讨要也可以——我一下子想到武训,那个了不起的山东人,真的是用这种办法建了三处“义学”,惠及无数穷家子弟。

用大家的话说,“这是劝募,我们豁出去了。”

98日深夜


黑麦与荞麦的园地
自由、独立。用脚步丈量或者用心灵漫游,关于这个忧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