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章:孩童的世界

文摘   2024-10-10 22:18   泰国  


1.

睡前,妈妈给麦麦读绘本。绘本名字是《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小男孩汤米有个外婆,还有个曾外婆。住在楼上的曾外婆已经九十四岁了。她们都很爱汤米。

妈妈读到这样一句:

“有一天早上,汤米刚睡醒,妈妈就走进来告诉他:‘楼上的外婆昨天晚上去世了。’”

麦麦抬起头,好奇地看着妈妈:“什么是去世呀?”

妈妈:“去世,就是不在这个世界了。”

麦麦:“(我的)姥姥也去世了。”

妈妈:“嗯。”

麦麦听了一会儿,说:“我想大喊。”

妈妈:“喊什么呀?”

麦麦回道:“姥姥,你怎么还不回来呀?”


2.

放学后,接到麦麦,一起去教室外面的小操场玩耍。

荡秋千、骑溜溜车、爬网,太开心了。一个多小时过去,小伙伴都走光了,麦麦才想起来:“我憋不住了。”

赶紧带他去教学楼里上厕所。刚跑到大楼门口,麦麦却站住不动。我回头一看,裤子瞬间湿了一片,还有几滴落到地上。

我脑补了一句台词:爸爸,我尿完了,不进去了。


3.

陪麦麦玩积木。他先做了停车场,又模仿学校建筑——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做了餐厅、教学楼、运动场。我配合他,做了泳池,还有大门、保安亭等。又拿起一辆玩具小车和双层巴士,分别作为妈妈的车和校车,开进校门。麦麦玩得认真,非要抢到大的,嘴里呜呜做声,把车开到停车场,打开车门,让小朋友挨次下车。

旁边有个卫生纸卷筒,顺手拿过来,填块儿积木,便是冰淇淋,麦麦抢过去要吃。吃完后,我拿过来,做成水杯,接水喝,麦麦抢过去要自己喝。我们又继续变,用卷筒做汽车隧道,做望远镜,做塔楼上的圆柱,玩得不亦乐乎。

小孩子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大人倾向于斥之为“假的”,是幻想,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真实的世界。在他们投入地玩耍时,那便是唯一的真实。

他给短袖上的狗狗喂饭,给卡车玩具喂饭,抱着“皮卡丘”睡觉,说:“皮卡丘是我的儿子。”


4.

周末。麦麦睡醒了,喊他吃早餐。

“早餐有什么?”他问。

“有包子?”

“还有什么?”

“有水果。”

“还有什么?”

我看着他枕头旁边的玩具,回道:“有皮卡丘。”

麦麦笑了,“还有什么?”

我又听到窗外电线上的鸟鸣,便说:“有鸟鸟。”

麦麦问:“鸟鸟吃什么早餐呀?”

我回道:“鸟早餐。”

麦麦笑了,“鸟鸟玩什么?”

“鸟玩具。”

“鸟鸟说什么话?”

“鸟语呀。”

“鸟妈妈是谁?”

“就是鸟妈妈。”

......


5.

玩到兴头上,麦麦会说,“我跟爸爸一起玩得好开心呀!”

他好几次这样说,我听到很满足。


6.

麦麦昨晚近11点睡,早上起不来。妈妈先去上班,我们在家吃早餐。一个“鸡飞狗跳”可以形容。

在床上,拿好吃的诱惑他,“哦,这个糕好好吃啊,皮卡丘,你快吃吧。”麦麦一听,倒是醒了,一骨碌爬起来。回应一声,又躺下。再赖床一会儿,说pipi(尿尿),才赶快把他喊出来。刚到厕所,一泡尿冲出来,连便托儿都没准备好。

吃饭时,给他搬个椅子,坐一会儿,下来跑。门外一个响声,就把他吸引出去;看到滑板车,没穿裤子,就要推下楼梯去骑。赶紧抱进来。

顺便给他穿衣服,自己有主意了,要穿“蹦床袜”;自己翻箱倒柜,找出summer camp(夏令营)的短袖,要往身上套。告诉他这是夏令营穿的,听不进去,便作罢。

继续吃饭。塞得满嘴都是,慢慢嚼。爱吃油条,手上都是油。告诉他洗手,自己跑过去洗,但被烫水泡的一只手不让洗。强制洗,大哭。

孩子,极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鼓励,被引导。因为孩子是在规范的形成期,不像大人已经成熟,形成一套不需要多想就能践行的行为准则。小孩子可能会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不喜欢这样做;或者,我喜欢玩这个,但为什么不可以?他有很多懵懂和困惑。但大人世界的规则,已经由效率武装起来,做什么都要快,不磨蹭。

理解这一点,同时也就理解了孩子。尽管大人仍在抢时间,急需上班,急需出门,等不及了......但我们可以去给孩子解释,或尊重他们的意愿——这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恰恰这一点,太难了!——太难了,对于我们来说,才是磨炼和修行。

房东家的新基地已经动工,挖得坑坑洼洼。我先踩个点,发现木板搭成的简易桥还在,需从荆棘丛绊过去。没想到,麦麦也跟来了,非要拉着我的手一起走回去。我就问他,待会儿想不想挑战?

穿戴整齐,从停车场上到教学楼时,又往后退。说,不想上学。问,为什么?学校没有爸爸妈妈。抱他上去,到了教室门口,刚好Monica出来。老师直接坐在地上,跟他说话。麦麦面无表情,老师就问,是不是没睡好。我趁机离开。

不知道学校活动是否会比较单调?不知道麦麦在学校玩得开心吗?是否学校有太多规矩的束缚而不能撒开手脚蹦跳?学校的空调会不会让他觉得太冷?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鸡飞狗跳中,也有极其温馨的细节。

早餐时,麦麦吃了一口糕,嘴里塞得满满当当,忽然想起来要“感谢”。说着,就张开双臂,面带微笑。“感谢阳光,感谢土地,感谢雨水,感谢农民伯伯种出美味的食物,感谢爸爸......”接着,一只手掌伸直,开始介绍饭盒里的食物,“这是苹果,这是小油条,这是爸爸蒸的包子,这是山药粉。”

这是我们为了吃饭有个仪式,妈妈教给麦麦的。大人的目的是引导和教育孩子,并且时常忘记,也许并未当真。但是孩子远比大人认真,并很少忘记。他也许不能够理解“感谢”为何意,但他的动作何其标准,表情何其甜美,声音何其温柔!

出门时,拿起一个积木方块。上面画了一些红色的小四方形,他说,这是窗子。

我独自回到家,发现地板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书。这是他昨晚看的绘本,吃饭时又摆弄了一遍。摆得整齐,有秩序,代表孩子内心某种独立的想法。好奇妙——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黑麦与荞麦的园地
自由、独立。用脚步丈量或者用心灵漫游,关于这个忧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