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中耳炎

文摘   2024-10-30 18:30   广东  

患者男,80岁


首诊日期:2024.08.02


主诉:反复双耳朵流脓6月余,再发加重23天。


现病史:今年2月份始出现头痛呕吐,头晕,耳朵流脓,胃辣。曾就诊某三甲医院检查治疗,确诊中耳炎,治疗后反复,7月19日住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因抗生素治疗时间疗程较长,未予继续输液治疗,目前住院观察对症处理,家人遂带其到本诊所求诊中医治疗。


刻下:头晕胀痛,胃辣胀,耳鸣,整夜头痛,欲呕,(晚上靠打止痛及止呕针),双耳流稍脓性耳液,流水感胀,口苦,纳差,大便从7月19号到现在只解1次,小便正常,睡眠差,舌质稍红,苔厚腻黄,舌底脉络曲张,脉沉弦。

方药:大柴胡汤合三仁汤化裁


郁李仁15g,白豆蔻10g,厚朴10g,枳实10g,大黄3g(后下),广藿香10g(后下),石昌蒲15g,太子参10g,败酱草20g,苍术15g,茯苓30g,柴胡24g,黄芩10g,半夏10g,炙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 ,3付,每日1付,水煎服,日服2次


考虑患者有呕吐,担心服不下中药,同时用外治法。外治方药:大承气汤、保和丸为原方的药油敷脐。


二诊:2024.08.04


呕吐,口苦明显减少,大便已解,耳朵仍有胀感,流脓基本未出现,睡眠好,已无需服止痛药,打止呕针治疗,舌质稍红,苔厚腻黄,舌底脉络曲张,右脉沉弦,左脉沉。


方药:大柴胡汤合三仁汤加减


柴胡24g,黄芩10g,半夏10g,炙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郁李仁12g,白豆蔻10g,厚朴10g,炒枳实10g,大黄3g(后下),广藿香10g(后下),石昌蒲15g,太子参10g,败酱草20g,苍术15g,茯苓30g,泽泻30g,共3付,水煎服,日服2次


三诊:2024.08.07


患者已出院,耳朵无流脓,耳胀感,无呕吐,自觉胃辣,头痛,刺胀痛,脖子不痛,少量多餐,纳可,大便有,量少,小便正常,睡眠难入眠,舌质淡红,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大柴胡汤、三仁汤合通窍活血汤化裁。


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20g,炙甘草10g,白豆蔻10g(后下),厚朴10g,炒枳实10g,广藿香15克(后下),石昌蒲10g,太子参10g,败酱草15g,白术50g,茯神30g,泽泻30g,炒苍耳子10g,白芷10g,红花10g,桃仁10g,牛膝10g,3付,水煎服,每日1付,分2次服。


8月12日回访,患者症状完全改善,头痛也消失,达未患病之前状态,患者家属表示满意。

Q

治疗思路

耳朵流脓,中耳炎,属九窍之病,临床上多用小柴胡汤。


本例患者头晕胀痛,耳鸣,欲呕口苦,纳差,脉弦,考虑少阳病。


7月19号到8月2日大便一次,舌质红,苔厚腻黄,舌底脉络曲张,考虑阳明夹湿夹瘀。


脉沉为年老体弱之象,诊断上舍脉从证,不考虑里证,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夹湿夹瘀。


患者头晕胀痛,耳鸣,欲呕,大便多日未解,考虑清阳不升,浊音不降导致,治疗上考虑先降浊阴为主,以通为顺(通便)。


一诊患者口苦,舌质红,苔厚腻黄湿热之象,用方大柴胡汤合三仁汤化裁,泄浊阴为先。


藿香、石菖蒲化湿,升清阳,也有化湿止呕,治头痛作用。


败酱草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苍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助眠。


二诊症状明显改善,予守方并做了轻微改动,加用泽泻加强渗湿,利于脓液更快消失。


三诊中耳炎症状消失,出现头胀痛、刺痛,考虑气滞血瘀,为巩固中耳炎疗效,在原方基础上加通窍活血汤化裁。


患者最终达临床痊愈,说明中医药治疗中耳炎有较好疗效,临床可值得推广。


所用方药大柴胡汤、三仁汤,通窍活血汤医门多次学习,在这里不再细讲。

作者简介

陈权基,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


1996年广西中医学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从事临床至今,曾经先后到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钦州市一医院、钦州市二医院、钦州市中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进修学习。


临床中运用中西医结合、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时方与经方相结合的方法,诊治内儿妇外,皮肤,五官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感冒,咳嗽,胃肠病,心绞痛,眩晕,头痛,新生儿黄疸,疳积,月经病,带下病,疥疮,鼻炎,中耳炎等等。


治疗慢性疑难杂症:肝硬化腹水,胆肾结石,肺结节,心脑疾患,肾病综合征,失眠,焦虑,带状疱疹后遗症,各种痛症,不孕不育,某些内脏肿物结节等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撰稿丨陈权基


编辑丨马煜文


校对丨曾静怡、黄怀真

林氏医门
记录一群小中医师的经方生活日常,践行中医,愿你天黑有灯,路上有良人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