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证

文摘   2024-11-13 22:10   中国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条讲的是脾虚下利尤甚,心下痞硬反似结胸。

“伤寒中风”,明显是表证,该发汗解表,有汗者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无汗者发汗解表开腠理。结果大夫依然用下法,我们都知道有表的时候要先解表后才可攻里,显然这里是误下,攻下之后造成一个问题,“其人下利”,误下之后就出现泻下的症状,本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日数十行”显然就不正常了,这里具体出现了几次下利不重要,主要是为了突出一种概念,强调了下利的频繁之严重程度,所以基本上在临床上看到患者这种情况的时候,几乎就蹲在厕所里就不出来了。

我们知道在生姜泻心汤的条文重也出现过一个向题,“腹中雷鸣下利者”我们在刚学《伤寒论》的时候,认为这都是一样的,都是下利,生姜泻心汤有下利,甘草泻心汤也有下利,但其实不然,前者是因为化腐之后坏肚子了,后者下利是“日数十行”,是这个人出现了脱证。何为脱?脾胃的元气下脱,中气下脱了。那怎么能证明你的脾胃元气下脱呢?条文后面回应了“谷不化”谷不化证明了什么?我们都知道完谷不化,简单来说就是吃什么拉什么。

我们可以将脾胃比喻成厨房,什么时候厨房是做不成饭呢?就是没有火。厨房没火相当于人体的阳虚,那么脾阳不足,这个时候才不化,反之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患者吃什么拉什么,我们就要考虑到是不是阳的层面出现了不足。

“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即为字面意思,但由于患者水泻的状态,心下又出现了一个症状,除了痞满出现了一个字很扎眼,就是“硬”字,按理说痞证不应该硬的吧,这里怎么硬了呢?先不急于解惑,往条文下面看“干呕,心烦不得安”,大夫一看,心里就有答案:“硬的这种属于结胸,软的这种属于痞病,此时攻下吧,大陷胸汤。”这种时候就说明大夫一桶没学满,学了半桶,翻译成古文,就是“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就这么几个字,前面的内心铺垫主是为了代入情景,最后就出现了,其痞越下越厉害。

条文当中的自我解释,描写到“此非热结”,这个“此”字指的是什么?我们刚刚留下的一个疑惑,硬是从哪来的?这个硬,不是热结吧?我们知道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心下,它是不是要有热?这种时候,我们讲它不是热结,而是客气上逆。这是甘草泻心汤证在下利之外的另一个眼目,也是非常容易与结胸证相混淆的症状。

客气上逆虽然从症状看与结胸类似,“心下痞硬而满”但病机完全相反,结胸为水热互结于心下,是实证。客气上逆则是因为胃虚,邪之所凑,反似实像,客气上逆,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客气是从下焦来的,下焦来的寒,下焦之寒上逆客于胃中造成僵硬,“故使硬也”。这个时候就要用到甘草泻心汤。

我们从前到后理一下,看到这个条文其实说明一个问题,这位患者身体相对来说不虚,攻下之后,下利数十行,而且攻下之后心下就硬了,为啥硬呢?因为下焦的寒趁虚上来了,证明这人平时胃就特别虚,下焦就特别寒吧。所以反之,如果是一个平素中焦虚而下焦寒的人,最忌什么?就是攻下。一攻下,搞不好就变成甘草泻心证,但其实临床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甘草泻心汤,这时候为什么要用甘草?其实它突出一个问题,甘草在这儿的时候,调和了寒热,补了脾,这时候甘草的第一种特性,补益的特性,是保留的,因为这个时候虚得很厉害,需要补虚,因此这个时候甘草是要用的。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但是还有第二个作用,特别重要,为啥在这里不用人参泻心汤或者黄芪泻心汤而用甘草,甘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甘则缓,人体胃肠大泻的时候,来点党参,来点黄芪,再加一顿有营养的,喝点粥,想得很好,吃完之后下利日数十行,直接就下去,中焦没有一则片刻的停留,这时候需要一味药让药性尽可能多停留于在中焦,一则补之,一则缓之,双管齐下,因此称之为甘草泻心汤。

它真正区别于生姜泻心汤的食臭,要点在于“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这是它的核心。首先下利的次数很多,第二谷不化说明水谷在中焦都没有停留,因此需要补益。

个人简介,孙键,目前就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励志成为患者口中和心中的一位好大夫

撰稿丨孙键

编辑丨邓业斌

校对丨俞焯然、曾春

林氏医门
记录一群小中医师的经方生活日常,践行中医,愿你天黑有灯,路上有良人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