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成与主治
升麻葛根汤,别名升麻散、升麻汤、四味升麻葛根汤、平血饮、解肌汤、葛根升麻汤、葛根汤、升麻饮、干葛汤、四味干葛汤。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出处】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升麻30g,葛根45g,芍药30g,炙甘草30g
【功用】解肌透疹。
【方歌】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2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
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3
方解
方中葛根清热解肌透疹;升麻升阳透表;芍药和营泄热;甘草调和诸药。
合用则解肌透疹,和营解毒。麻疹是小儿既有肺胃蕴热,又复感麻毒时疫而发。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或发而不透,当因势利导,透疹泄毒,故治宜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方中升麻味辛甘而性寒,善于解肌透疹,清热解毒;葛根味辛甘而性凉,善于解肌透疹,清热生津,二者相伍,既能清解肺胃蕴热,又能透散麻毒时疫,共为君药。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清解血络热毒,为臣药。炙甘草益气解毒,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共奏解肌透疹之效。
本方原治痘疹,今多用于麻疹初起。麻为阳毒,以透为顺,若外泄郁表,肺气失宣,疹毒郁而不得畅发,抑制麻疹不出或发而不透。
身热恶风,头痛肢疼,咳嗽,脉浮数;风邪疹毒上攻则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恰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方中升麻入肺胃经,味辛甘性寒,解肌透疹,为君药。
葛根入胃经,味辛甘性凉,解肌发表,生津除热,为臣药。
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炙甘草既可配芍药增强益阴之力,又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四药配伍,共奏疏风解肌,透疹解毒之功。
4
禁忌
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5
化裁
麻疹其邪属热,初起治宜透邪外出为主,清热解毒为辅。
本方清疏之力皆弱,临证时可选加薄荷、荆芥、蝉蜕、牛蒡子、银花等,以增强透疹清热之功。
若因风寒袭表不能透发,兼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症,宜加防风、荆芥以发表透疹。
麻疹未透,色深红者,宜加紫草、丹皮、大青叶以凉血解毒。
6
附注
本方为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7
文献
方论选录吴昆《医方考》卷6:“足阳明之脉,抵目夹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
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原书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大人、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及未发。”
8
临床应用
1.细菌性痢疾:用本方加味葛根12g,升麻、赤芍9g,甘草5g。热重者加黄连9g,银花20g;湿重者加广藿香15g,苍术9g;腹痛剧者加木香;纳谷不香者加焦楂30g。剂量根据病情灵活应用,日1剂水煎服。
2.急性鼻窦炎:用本方加味升麻6g,葛根15g,赤芍12g,黄芩12g,鱼腥草12g,蒲公英20g,桔梗10g,白芷10g,苍耳子10g,生甘草6g为基本方。若身热,胸闷,舌红,脉数加生石膏;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加藿香、龙胆草。
头晕、身重,脘胀纳呆加藿香、佩兰、苡仁;鼻塞不解加辛荑花、当归尾、杏仁;涕中带血加茜草根、丹皮、白茅根、小蓟;涕黄量多加银花、虎杖;头痛甚者加白蒺藜、白芍、制草乌;体虚加生黄芪、当归;便秘加酒军。
3.银屑病:以本方为基本方,按银屑病之分型和伴随症状辨证施治。
血热型治以清热凉血解毒,药用:升麻、葛根、赤芍、生地、丹皮、知母、生石膏、黄芩、茅根、蝉衣、水牛角粉、甘草。
随证加减:心烦口渴加栀子、花粉;咽喉痛加桔梗、牛蒡子、山豆根、马勃;大便秘结加大黄;饮食不节加苏叶、槟榔、绿豆衣等;情绪受影响加柴胡、枳壳、清半夏等。
血燥型治以滋阴润燥、养血活血,药用:升麻、葛根、赤芍、当归、川芎、二地、女贞子、旱莲草、麻仁、秦艽、地肤子、鸡血藤、炙甘草。
随证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丹参;失眠多梦加柏子仁、夜交藤、珍珠母等。
作者简介
王天城,执业助理医师,康复治疗技术(士),来自四川凉山,基层中的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
热爱中医, 崇尚仲景医学。擅长运用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头痛头晕以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撰稿丨王天城
编辑丨马煜文
校对丨曾静怡、黄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