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眩晕案

文摘   2024-10-01 22:11   广东  




病案

 梁某  男  60岁,2024-06-21 初诊


主诉:头晕眼胀7天


现病史:自诉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眼胀,以头两侧胀为主,口苦,无口干,伴心胸闷,咳嗽偶有痰,打针输液时自觉腰胀;无怕热、怕冷,四肢不冷;睡眠欠佳,夜梦多;尿多,大便日2-3次,舌苔黄腻,脉浮紧而有力。

六经辨证:少阳少阴合病


拟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龙骨牡蛎汤


茯苓45g,白术30g,桂枝15g,野菊花10g,灸甘草10g,天麻 30g,陈皮15g,法半夏15g,盐泽泻24g,防风10g ,党参20g,枳壳15g,龙骨30g,牡蛎30g


服一剂后,2024-06-22,患者诉头晕眼胀较前缓解,复诊见舌中苔黄腻稍减。

二诊诉胃口欠佳,考虑患者内有积食,拟在原方上加鸡内金10g,二剂,患者服完药后来反馈未见出现头晕眼胀。

方解:水之所主在肾,肾阳虚,聚水从其类,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至上,或上凌于心而悸,上射于肺而咳喘,上犯于清窍而眩;水之所制在脾,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内,日久化痰化饮,上害心肺,下侵肝肾;故取茯苓、白术燥湿健脾,淡渗利水,去真武汤中的附子、芍药、生姜改用桂枝佐以甘草以防温燥过多伤阴,以桂枝助阳温通化气,配以甘草调和以达温阳化气、行水通络。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止眩晕;陈皮、枳壳理气化痰,使痰气顺畅,痰气消散;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治痰源;甘草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健脾;防风、野菊花清热疏风凉肝疗眼疾,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盐泽泻引药入经以利水、渗湿、泄热,佐以党参补中益气。


按语

患者以头晕眼胀,以头两侧胀为主,伴有口苦,无口干可辨为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心胸闷、自觉腰胀,夜梦多,尿多可辨为少阴病;“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


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两类不同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体质虚衰,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一般二三日后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而为表与里或表和半表半里的并病,因此治疗少阴病虽须发汗,但发汗不得太过,而且必须配以桂枝等温阳亢奋药。


故本方以龙骨牡蛎汤名,而非桂枝龙骨牡蛎汤,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作者简介

陆常明,来自于桂平市社步镇基层医生,从事临床工作,曾到广西玉林市中医院进修(推拿科二区)、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康复科。


崇仲景医学,善六经辨证,结合现代先进医学,擅用经方与时方、针灸、火针、艾灸、拔罐、刮痧、放血等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擅长内科疾病,颈肩腰腿疼痛等及中医调理。

撰稿丨陆常明


编辑丨黄怀真


校对丨曾静怡、马煜文

林氏医门
记录一群小中医师的经方生活日常,践行中医,愿你天黑有灯,路上有良人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