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最早的威士忌产区”、“三次蒸馏”、“青草花香调”,当这三个词语碰撞在一起时,或许很多威士忌玩家的脑海中便会浮现这样一个词语——Lowlands(低地)。
诚然,如同中国人一提起清香型白酒,便想到以山西汾酒等为代表的轻柔雅致香气印象一样,苏格兰低地产区的威士忌风格,带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便是清新轻盈、青草花香,其实这其中主要的原因,离不开苏格兰威士忌产区界定的发展历史与苏格兰酿酒行业对于产区风格的宣传推广。
关于苏格兰威士忌低地产区的划分,最早可追溯1784年英国政府制定发布的《酒汁法》(Wsah Act)并划定【高地线】(Highland Line), 【高地线】西启克莱德湾的格林诺克(Greenock on the Firth of Clyde),东至泰河丹地(Dundee on the Firth of Tay),主要按照地质界线【高地边境断层】(Highland Boundary Fault)进行划分。然而,该法案对于产区的划分目的主要在于对高地区与低地区不同征税方法的确定,而非对于威士忌风格或风土条件而进行的产区划分。
但是,随着威士忌市场的发展,苏格兰威士忌产区风格逐渐被提及宣传并形成概念。比如早在1930年,便有作家开始提及威士忌的产区个性,在高地区与低地区的概念基础上,也开始提出艾雷岛和坎贝尔镇的产区风格。而帝亚吉欧(Diageo)前身联合蒸馏者公司(UD)对于产区概念的宣传更是深入人心,以酒厂风格作为产区香气的代表风格,分为以达尔维尼(Dalwhinnie)为香气代表的东高地、以欧本(Oban)为香气代表的西高地、以格兰昆奇(Glenkinchie)为香气代表的低地、以克拉格摩尔(Cragganmore)为香气代表的斯佩赛、以乐加维林(Lagavulin)为香气代表的艾雷岛,以及泰斯卡(Talisker)为香气代表的岛屿区6个产区风格,这波宣传可谓一炮而红并受到大量瞩目,连带开启苏格兰威士忌酒厂观光的风潮。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宣传引导下,以格兰昆奇(Glenkinchie)为青草花果香气代表的低地风格的理念,逐渐影响着一代代威士忌玩家们对低地产区香气风格的印象。
不过,威士忌产区的真正定义,则是在《苏格兰威士忌法案》(Scotch Whisky Act)与《苏格兰威士忌规范》(Scotch Whisky Regulations)后续逐步修改增加而明确的。而且,《苏格兰威士忌法案》在1988年制订时,也并未明确提出苏格兰五大威士忌产区的概念。同时,至目前为止,亦未有任何的苏格兰威士忌法律法规及标准对苏格兰五大产区的香气风格进行明确定义。
那么,苏格兰威士忌产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吗?这个问题,也是之前国内的威士忌玩家曾对苏格兰产区定义所提出的质疑。其实,站在苏格兰威士忌产业的角度,威士忌地理区域的属性一直被产业所致力保护,不管产区区域内有几家酒厂、威士忌的产量多少,这些产区地理标志的存在仍然会被保持下来,以凸显苏格兰威士忌产区的标志性。对于苏格兰酿酒者而言,苏格兰威士忌产区在世界威士忌产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地理标志,低地、高地、斯佩塞、坎贝尔城、艾雷岛这些产区作为苏格兰威士忌的地理标志,一直倍受当地产业的保护。
而且,可能在多数威士忌饮家的固有印象里,目前低地产区似乎酒厂稀少,而且以三次蒸馏的风格最为突出,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欧肯特轩。或许在大部分国内威士忌饮家而言,欧肯特轩是大家认识三次蒸馏的启蒙酒款。作为欧肯特轩酒厂的基础款12年,这款感柔顺丝滑兼具青草花蜜香气风格的酒款,不知道是当年多少人认识低地三次蒸馏风格的起点。
除此之外,国内可以接触到较为完整的OB基础产品的还有格兰昆奇(Glenkinchie)、磐火(Bladnoch)等一众酒厂,以及目前产品中声名鹊起的达夫米尔(Daftmill),已停产的小磨坊(Littlemill)和虽已停产但计划复产的罗斯班克(Rosebank)。
但其实,低地也有不少谷物威士忌酒厂,而且从产量来看的话,低地同样属于苏格兰威士忌产量最高的产区之一,只不过很多谷物威士忌被用于做调和威士忌,因此不免让人觉得低地产区威士忌酒厂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也有不少低地威士忌酒厂通过大胆尝试,不断打破苏格兰低地产区的固有印象。其中先锋者,莫过于磐火酒厂。作为以95%的初填桶陈年,使用各类雪莉桶塑造威士忌酒体馥郁丰富风味的磐火酒厂,可谓是低地雪莉风格的一个新代表。
谈及磐火雪莉风格的标杆,自然莫过于磐火19年。作为一款全程使用PX雪莉桶陈年、实际酒龄高于19年的酒款,其口感醇厚丝滑,乌梅果脯、莓果、太妃糖香气甜香怡人,整体格调可谓精致优雅。
随着进入21世纪,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低地威士忌也迎来了新的复兴期,不断涌现出一批精品酒厂,作为低地三次蒸馏风格的欧肯特轩酒厂和低地雪莉风格的磐火酒厂,便是其中者,其酒液风味的魅力,值得威士忌饮家们一探究竟。
以上,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