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酒厂Waterford破产了,这个新闻给最近略显乏味的威士忌圈子掀起了一阵涟漪。这家爱尔兰威士忌酒厂从其2016年建厂之初就充满了话题性:它主打的威士忌“风土”概念,高于同类产品的定价,被许多威士忌爱好者诟病的品质,以及它的创始人Mark Reynier。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Waterford的成败得失,以及前几年不断涌现的新酒厂如今面临的困境。
1.明星酒厂经理“走麦城”
Mark Reynier绝对称得上苏格兰威士忌行业的明星。2000年他参与收购停产的Bruichladdich酒厂之后,并担任酒厂经理,成功的带领这家沉寂的酒厂走上了事业巅峰。2013年,人头马君度集团收购了Bruichladdich酒厂,收购价格达到5800万英镑,与2000年600万英镑的价格相比,增值了近10倍。
我曾经喝过Bruichladdich酒厂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一款官方装瓶的10年单一麦芽威士忌,那款威士忌的酒体单薄,风味寡淡。而在Mark Reynier的经营下:Bruichladdich不仅有包装靓丽的Classic Laddie,还有以大麦产地为卖点的Islay Barley系列,突出大麦品种特点的Bere Barley古卓大麦系列,更不必说调和了诸多高年份原酒的Black Art“星图”系列作为其高端产品,每一款Bruichladdich的威士忌都个性鲜明,卖点十足。而酒厂的泥煤威士忌品牌Port Charlotte和超重泥煤Octomore,更是受到了许多泥煤威士忌爱好者的追捧。
Mark Reynier在收购Bruichladdich酒厂之前,曾经做过20年葡萄酒经销商,深谙各种葡萄酒营销理念的他,很自然的将葡萄酒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了Bruichladdich的产品中,比如:“风土”,“生物动力法”等等,同时利用自己在葡萄酒行业的资源,大量使用各种葡萄酒桶和强化葡萄酒桶来丰富威士忌原酒的风味。看到此处,此前对Waterford酒厂的威士忌有所了解的朋友大概已经感觉到了,Mark Reynier在Waterford使用的是与Bruichladdich时期相同的经营理念,相同的“配方”在Waterford怎么就不管用了呢?
2.创新还是噱头
2021年,著名食品工业科技期刊《Foods》上刊登了一篇论文《风土对单一麦芽威士忌新酒风味的影响》(The impact of terroir on the flavour of single malt whisk(e)y new make spirit)。科学家用爱尔兰两家农场种植的大麦蒸馏威士忌,证明了大麦的种植环境,也就是“风土”,对威士忌新酒风味有影响。这篇文章的第三作者正是Waterford酒厂。
自从2016年Waterford建立之初,Mark Reynier就为它规划了以“风土”为卖点的营销战略。它的每一款单一麦芽威士忌使用的大麦,都是由特定农场种植的,威士忌直接使用农场的名字命名。不得不说,Mark Reynier为了让威士忌需要讲“风土”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从理论到实践都做足了功课。
不仅如此,Waterford还将产品信息的透明度做到了极致。Waterford威士忌的酒瓶上有一个编码,在它的官网上输入这个码,可以查询这款酒的全部详细信息,从大麦品种,产地的水文气候数据,采收时间,产量,等等,事无巨细,不一而足,算是彻底的满足威士忌爱好者的所有好奇心。
可是,这些看上去极具创新性的营销策略,是否真的有意义呢?实际上苏格兰威士忌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实验,证实了不同的大麦品种蒸馏出的威士忌新酒,味道是有细微的差别的,也就是说在新酒这个层面上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当时的研究的结论是,大麦品种导致的新酒风味差异会随着威士忌在橡木桶中的陈年逐渐降低直至完全察觉不到。也就是说所谓的大麦“风土”对威士忌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威士忌是蒸馏酒,蒸馏本身就是一次提纯的过程,把葡萄酒这种发酵酒的理念生搬硬套到威士忌上面,确实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大多数威士忌爱好者是不反对创新的,毕竟单一麦芽威士忌在新世纪流行起来的过程中,伴随着的就是各种创新或者说是噱头,无论是橡木桶,蒸馏器,冷凝器,甚至酵母的创新都有酒厂尝试过,所以新酒厂搞一些“花活”并不是什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然而,Waterford另一个被威士忌爱好者吐槽的点,是它的定价。
新酒厂的产品因为其市场知名度低,相应的推广费用和渠道费用都比较高,产品定价高于其他成熟品牌的产品是正常的,而Waterford的产品定价却远高于其他新酒厂。于是在威士忌爱好者眼中Waterford就成了一家靠噱头抬高定价的“黑心”酒厂。
实际上,这也是Waterford的营销策略罢了。首先,这种定价策略说明酒厂的目标客户并不是威士忌爱好者,而是酒吧消费者。更高的定价意味着经销商有更大的利润空间,酒吧有更多的开瓶奖励,这种相对比较激进的定价策略是为了更多的刺激酒吧的消费。然而,很不幸的是Waterford上市的时间疫情来了,威士忌最依赖的美国市场遭受了严重的影响,随后而来的是全球的消费萎缩,巨大的债务压力压垮了Waterford。可是,对大家来说市场的情况是相同的,为什么第一批倒下的是Waterford呢?那就要从它的味道说起了。
3.味道-新酒厂永远的痛
对于所有新酒厂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库存原酒的熟成时间太短,陈年不足,却因为资金或者投资方的压力,不得不在原酒刚到3年的法定年龄就把自己的产品匆匆推向市场。有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苏格兰威士忌法规定在橡木桶中熟成3年的威士忌就可以销售,难道3年还不够久吗?
答案是:确实不够。在目前我喝过的酒龄只有三年的威士忌中,基本上没有达到及格线以上的酒。即使是相对来说能喝的下去的,像Raasay岛,Torabhaig,Amahagan长滨等,也只能说有成为优秀威士忌的潜力,即使是像Lindores Abbey这种一半仓库地板装了加热器的使用了“科技”的酒厂,它的酒也很难掩盖住那种新酒的燥烈和粗糙。
Waterford与其他新酒厂相比,它的威士忌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就我喝过的Waterford Ballymorgan 1.1和Waterford Sheestown1.1两款来说,与其他新酒厂相比也还有差距。即使它加长了发酵时间到131小时,使用了包括美国新橡木桶,初填波本桶,法国橡木桶,自然甜酒桶等各种风味桶,但是还是难以掩盖它的威士忌中强烈的新酒味,那是一种类似有机溶剂的味道,其实大部分低酒龄的威士忌都有类似的味道,但是Waterford的新酒味特别明显。即使酒精度已经降低到50%,但是酒精带来的苦与辛辣也很突出。
明显的噱头炒作,偏高的产品定价,难以令人满意的味道,再加上遭遇了市场的萧条环境,看上去Waterford的破产也并不是那么的令人意外。那么,其他的新酒厂又面临怎样的未来呢?
4.新酒厂的未来
从2015年之后,随着单一麦芽威士忌的流行,全世界各地都兴建了许多威士忌新酒厂,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着与Waterford相同的困境。我们可以断言,Waterford既不是第一家倒下的酒厂(瑞典人应该是这一波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帝亚吉欧旗下的Roseisle酒厂。这家2010投产的酒厂一直在为帝亚吉欧的调和威士忌生产基酒,终于在自己的原酒酒龄到达10年的时候,被帝亚吉欧包装上市。Roseisle的经历有它的独特性,毕竟不是每家酒厂都有一棵大树可依靠,然而,它至少给新酒厂们提供了一种活下去的可能性,无论如何先依靠其他业务活下去,也许黎明就在不远的前方,作为威士忌爱好者也只能祝它们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