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围术期综合管理方案

健康   2024-10-25 17:30   上海  
老年男性患者,因“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以后颈部为主”,于当地急救中心医院接受急诊救治,经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寻求进一步治疗而转至我院神经外科就诊。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7年,入院后经头颅CT评估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后颅窝动静脉畸形考虑动静脉瘘,遂行全麻下动静脉瘘栓塞术。术毕,患者返回神经重症监护室,期间多次发生病情变化,出现呼吸衰竭、血压迅速上升等临床表现,最高血压190/130 mmHg
对于此类患者,应如何进行术后综合管理,以改善其预后

01

患者简介


基本信息

老年男性,主诉“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以后颈部为主”


现病史

我院病区患者上厕所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以后颈部为主,无恶心、无呕吐,无抽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急诊送入急救中心医院,查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寻求进一步救治而转至我院神经外科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7年,均未规律服药,控制不详


体格检查

体温36.4℃,脉搏74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44/87 mmHg。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呼吸运动和呼吸频率正常,双肺语颤和语音传导正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胸壁和肋骨无压痛,胸骨无叩痛,双肺叩诊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1 cm,搏动范围正常,未触及震颤,心包摩擦感未触及。心脏相对浊音界正常,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侧桡动脉搏动整齐,对称,脉率规则。动脉壁光滑,柔软,弹性好,无毛细血管搏动征。未闻及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和动静脉杂音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软化灶
图1. 头颅CT检查结果

(2)肺部CT:主动脉硬化、冠脉钙化

图2. 肺部CT检查结果

02

诊断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右侧后颅窝动静脉畸形考虑动静脉瘘


03

治疗经过


患者发病次日,于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发现,右侧小脑上动脉远端增粗与小脑皮质层静脉吻合。为患者行全麻下动静脉瘘栓塞术,术中考虑脑干梗塞,返回神经重症监护室。

图3. 动静脉瘘栓塞术术中影像


术后体格检查显示,GCS评分14分,双侧瞳孔等大,直径2.0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肢体肌力Ⅲ级;吞咽及咳嗽反射弱,舌后坠。复查头颅CT提示:脑干梗塞。术后常规予以甘露醇125 ml Q8h降颅内压,低分子肝素5000 IU Q12h双抗口服,气道管理雾化排痰,尼卡地平5-15 mg/h静脉注射至BP<160/90 mmHg,气管插管(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鼻饲进食TPFD 20 kcal/kg,降血糖治疗。

图4. 术后复查头颅CT

术后第2天,患者病情出现变化,体温39℃、血压158/89 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90%,嗜睡,GCS评分为9T分,双侧瞳孔等大,直径2.0 mm,对光反射迟钝,左侧肢体肌力Ⅱ级,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术,加用抗生素头孢曲松2 g Q24h。血气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遂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当日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持续增高、降钙素增高,考虑肺炎,予以积极雾化排痰,抗生素更改为哌拉西林 4.5 g Q8h。

术后第5天,患者突然出现面部青紫、无自主呼吸,气管切开部见血性液体流出,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经抢救后,患者病情好转,嗜睡,可遵医嘱活动,双侧瞳孔等大,直径2.0 mm,对光反射迟钝。双下肺呼吸弱。体温39℃,心率145次/分,血压190/130 mmHg,血氧饱和度46%。当日肺部床旁X线示双肺纹理模糊、左肺部透过度降低

图5. 肺部床旁X线评估结果


合各项检查结果,患者诊断为脑干梗塞,左肺肺不张,吸入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激性高血糖,高血压病(极高危)。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g Q8h),呼吸支持治疗(支气管镜呼吸机),输血治疗(新鲜血浆+冷沉淀),降压治疗(尼卡地平1 μg/kg/min,血压控制在120-160 mmHg),肠外营养+胰岛素静脉泵入治疗,及镇静镇痛等其他治疗

当日夜间,患者躁动、呼吸机抵抗,呼吸30-40次/分,心率120-140次/分,氧合指数<100;3小时后,患者处于深镇静状态,呼吸0次/分,心率90-100次/分,氧合指数>150。给予患者肌松药物治疗(维库溴铵每支4 mg,3支+8 ml盐水,静脉推注0.05 mg/kg/h)、镇静治疗(丙泊酚0.15 ml/kg/h,右美托咪定1 μg/kg)、镇痛治疗(瑞芬太尼6 mg静脉泵入)。

术后第6天,复查X线提示左侧肺部肺不张明显好转;术后第7天,停用肌松药物及咪达唑仑,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术后第8天,再次复查X线显示双肺肺炎较前有所好转,肺不张明显好转。

图6. 术后第5天和第8天肺部X线对比


术后第13天,患者呼吸平稳,给予呼吸机脱机,停用镇静药物,后搬出监护室。复查头颅CT和肺部CT显示,颅脑术后改变,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双肺肺炎但较前明显好转

图7. 复查头颅CT结果


图8. 复查肺部CT结果


经充分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基本情况稳定,整体恢复良好。

04

精选观点

针对该名患者的急诊救治,我们邀请到诸多临床一线医师发表其看法和心得体会,现将部分精彩观点整理汇总如下,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师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患者诊断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高血压(极高危)
  • 冠脉钙化病变



治疗方案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需要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治疗,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以下是针对该类患者的诊疗方案

(1)诊断和评估

a. 首选检查:头颅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能够发现高密度的出血影像。

b. 辅助检查:若头颅CT结果阴性,可采用腰椎穿刺以辅助诊断。此外,也可行脑血管造影(DSA),以辅助评估有无动脉瘤,或查找有无动静脉瘘、静脉血栓、动脉炎脑炎等原因进行病因治疗。


(2)急诊处理:

a. 生命体征监测: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密切监测呼吸、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血氧饱和度稳定,必要时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支持。

b. 血压控制:根据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初始升高的血压情况以及有无脑肿胀或肾损伤的风险,给予适当的静脉降压药物,如尼卡地平或拉贝洛尔,以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再出血风险。同时,应注意避免血压和脑灌注过低等情况,以避免造成脑功能损害加重。硝普钠、硝酸甘油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应避免使用。

c. 止血治疗:可使用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等),以阻止纤维蛋白溶解,防止再出血。

d. 颅内压控制: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或白蛋白等药物,以降低颅内压。

e. 脑血管痉挛防治:早期使用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可扩张脑动脉血管,降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保证脑组织血供,预防继发性脑梗死等情况发生

f. 镇静镇痛:可给予适量镇静镇痛药物,减轻疼痛及躁动引起的血压波动,但应避免过度镇静治疗对神经系统评估造成影响。

g. 癫痫防治: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必须给予药物治疗;对于没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不主张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3)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a. 手术治疗时机:应尽早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病因学治疗。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较大、病情进展迅速或出现脑疝风险,应考虑选择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以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

b. 介入栓塞:若CTA或DSA明确显示存在动脉瘤或血管畸形,优先考虑介入治疗。

c. 外科手术:对于出血较大或动脉瘤位置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由神经外科医师评估手术指征,明确是否需要进行开颅夹闭动脉瘤等手术。此外,还可通过脑室穿刺引流术或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


(4)围术期管理

a. 预防再出血: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控制血压在稳定范围内,并积极治疗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出血相关高危因素。

b. 康复治疗: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尽早进行神经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言语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

c. 随访监测:患者预后情况取决于出血量、病因及治疗及时性,需长期监测和预防卒中复发,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病情恢复情况。

d. 情绪管理和心理支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激动等不良情绪刺激,避免加重病情。同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与家属沟通,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诊疗心得

(1)早期识别和快速诊断

SAH通常是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以及脑动脉瘤等引起脑动脉破裂出血,有时病情危重可危及患者生命。突发性颈部疼痛、剧烈头痛等症状均可能提示SAH,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应引起警觉。CT是诊断SAH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可迅速确诊并评估出血范围。早期确诊可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2)严密监控颅内压与血压:

SAH患者易出现颅内压升高和血压波动。该类患者的血压管理尤为关键,需要精准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波动过大引发颅内再出血,同时也需要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尼卡地平是一种钙通道拮抗剂,具有快速平稳降压的效果,可用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降压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调整。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此外,还应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及时予以降颅压措施,以预防继发性脑损伤


(3)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

急性脑血管病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影像科和康复科等科室。多学科团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考虑,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动脉瘤性SAH患者,手术术式的选择需结合动脉瘤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综合衡量。团队合作和规范化治疗流程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4)重视基础疾病管理和并发症预防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SAH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长期管理,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同时,也应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以预防其他血管事件。脑血管痉挛是SAH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他并发症还有脑积水、癫痫、肺部感染等,且多发于高龄患者。早期介入、密切监测、及时处理SAH并发症,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END

审批编码:CN-20241024-00002
声明:*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
医会宝是面向于临床所有科室的新媒体,旨在为临床医生与学生,提供医疗领域新进展、新指南、前沿专家讲座、名医手术视频、临床经典案例讨论等内容,在这里我们与全国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