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昆士兰 | 百年双雄

文摘   生活   2024-08-31 15:00   福建  


本文作者:hlz30


接下来我们要聊Beenleigh和Bundaberg如何开始如火如荼地生产朗姆的故事了吗?我说停停,我们需要先定义一下「澳洲朗姆」。


1906年——早在「Scotch」的定义被带英列入法案的27年前,澳大利亚就颁布了第一份本土烈酒法案(Spirits Acts 1906),规定了「澳大利亚标准朗姆酒」的标准:


🥃 必须完全由糖、糖浆、糖蜜或甘蔗渣,通过壶式蒸馏或类似工艺蒸馏而成,酒精度不超过 45%

🥃 必须在海关监管下,在木材中储存至少两年以使其成熟

🥃 必须由官员认证为纯朗姆酒,且含有朗姆酒的所有基本成分


这和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最初的法规多少有些相似:有一些限制条款,但语言也有模糊之处。


没想到,整整100年后的船新版本是这样说的:「朗姆酒是指通过蒸馏甘蔗产品发酵液而获得的烈酒,其蒸馏方式应使烈酒具有朗姆酒通常具有的味道、香气和其他特征。」


这怎么越来越「松弛了呢?除了限定原料为「甘蔗产品发酵液」,其他的语言无外乎是说:「澳大利亚朗姆,应该像朗姆」——我定义我自己!不仅没有一些其他地区出现过的木材种类、容器容量的限制,就连一百年前的最初版中的馏器类型、度数的限制也不见踪影,「甘蔗产品发酵液」也是对朗姆原料最宽泛的要求了。


但有一条关键标准仍然保留:「在澳大利亚生产的白兰地、威士忌或朗姆酒不得脱离CEO的控制,除非该白兰地、威士忌或朗姆酒已在木材中储存不少于2年的时间进行熟成。」这是澳大利亚针对主流烈酒一视同仁的要求。


简而言之:澳大利亚朗姆工艺上限制极少,但上市销售需要至少2年的熟成。


现在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最老」的朗姆蒸馏厂是Beenleigh。


经过本号对其历史和工艺的多次介绍(参考《烈酒世界的角落|大洪水:澳大利亚》)Beenleigh在中国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已经与加勒比诸多名厂齐平,但毕竟跑了一趟酒厂,还是可以补充些许细节,尽管到访当天酒厂没在开工生产,酒厂导游对生产过程也谈不上门儿清。


在Beenleigh,陈年要求要超过澳大利亚的法规要求,延长至3年。蒸馏得到的原酒不一定直接装桶,更多进入木质储罐(Vat)陈放,3年后可以选择直接稀释装瓶,或转入各类橡木桶熟成,或继续在储罐里保存。


又或者……经过过滤脱色,成为「陈年白朗姆」——朗姆必须熟成2年的规定,造就了这一澳洲奇特产物。


2022年大洪水的水位线在储罐上清晰可见

图中这只储罐以新西兰贝壳杉(又称考里松 Kauri)制成,已有百年历史,其容量约17000升,这一数字远比隔壁酒厂Bundaberg今天的平均水平(近七万升)低。


容量精致,历史悠久,和最低3年熟成的超额规定一样,都成为了Beenleigh标榜自己「工艺蒸馏厂 Artisan Distillery」身份的论据。



图中间这只架了梯子的储罐,是目前Beenleigh酒厂里酒龄最高的一罐,其中的朗姆已经在原位熟成了18年,自注入之日起从未重新装填。


Beenleigh橡木桶的存量谈不上多,除了波本桶,最多的是茶色波特,似乎对于澳洲朗姆厂来说,波特桶是比雪莉桶更常用的seasoned cask。端详桶架,有一些奇特的小发现:Beenleigh的木桶管理不用RFID或条形码,而是凭借朴实无华的手写编号,右上角的「Long Fer.」字样,应当证明了长发酵批次的存在。洪水的阴霾远未消散,2022年洪水造就的朗姆正在悄悄熟成。而Beenleigh的波本桶由Speyside Bourbon Cooperage(Speyside Cooperage的美国子公司)制作,说不定哪天这些木桶还能落叶归根,再去孕育「Rum Cask Finish」威士忌。



作为集团旗下的产业,Beenleigh的生产也要符合集团的战略。而在澳大利亚,精品烈酒的扛把子依然是威士忌。其实酒厂官方商店早就上线了一款酒龄5年的单一麦芽,左下角的标签注明该产品「以昆士兰麦芽为原料,于新南威尔士州发酵,再于Beenleigh蒸馏(柱+壶)与熟成」。


Beenleigh会继续深入跨界到威士忌领域吗?在Beenleigh的蒸馏器旁,可确实放着一批今年蒸馏的威士忌新酒小样哦。





Beenleigh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打响名声,但另一家巨无霸公司Bundaberg,它的名字更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也未必陌生——你是不是也见过名叫「宾得宝」的姜汁啤酒/汽水?



其实,做朗姆的和做软饮的,是来自同一城市的两家公司,除同名外没什么交集。


上次提到,1885年,当地乡绅们提出了兴建蒸馏厂、利用废弃糖蜜的设想,但直到3年后蒸馏厂才得以投产。乡绅中的一位,是曾经在西印度群岛了解过朗姆蒸馏技术的S.H. Bravo,而他自然成了蒸馏厂的厂长。


新厂投产一年后,产品在布里斯班的博览会广受好评,并迅速销往澳洲各地。但好景不长,紧随其后的连年洪水不仅破坏了酒厂的部分设施,更摧毁了当地经济。几位创厂元老们斥资买下了悲观者手上的股份,又向银行求得了大笔贷款。仅用了5年,这家酒厂就依靠强劲的销量还清了所有债务,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热销海外,疗愈了欧陆军士们的身心。


1936年酒厂再遭打击;图源:昆士兰皇家历史协会


好景……又不长,洪水之后,又是烈火。1936年11月21日,雷雨大作,闪电击中了酒厂的2号保税仓,引发火灾。63万加仑的酒液助长着冲天的火势,把酒厂的存酒、物料与设施一同烧成灰烬。酒厂只剩图中的残垣断壁,附近Burnett河上飘满的醉/死鱼成了附近居民的唯一慰藉。


然而酒厂并未像许多遭此劫难的同行一样就此消失,其超凡韧性再次帮助酒厂在接下来的3年内就完成了修复、重建,并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量订单,东山再起。



这份韧性今天依然可见。2011年昆州大洪水后,酒厂的纪念酒款被命名为「Watermark」,而2013年更大的洪灾来袭,酒厂推出的「Road to Recovery」,又在酒标上标注了Bundaberg市355条受灾街道的名称。对于昆州酒厂而言,应对洪水已然是必修课。


令人惊讶的是,自投产以来的70余年里,这家酒厂从未有过自己的品牌。他们的商业模式是把酒成桶卖给各大代理商,由后者装瓶、贴牌、销售。直到1950年代,爱尔兰后裔、企业家Sam McMahon(其兄弟为澳洲前首相William McMahon)才向酒厂当时的母公司Millaquin糖业提出商业计划:打造Bundaberg酒厂的自有品牌,并将产品销往「昆士兰以外的每个地方」。


双方达成合作。数年后,一个以北极熊为吉祥物,装在方瓶子里,贴着斜向上酒标(走路哥:勿cue)的品牌诞生了。而Sam也御驾亲征,开着扎眼的宾利轿车,走遍澳洲的乡村酒吧现场推销。



酒厂以名叫「Bundy R. Bear」的北极熊作为吉祥物与标志,一般的说法是指Bundaberg的朗姆能帮助人们抵御极寒。但酒厂纪念册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McMahon源于盖尔语「Mac Mathghamhna」,即「熊之子」,其实是Sam McMahon诙谐地把自己放到了酒标上。


生产方面,根据2013年的酒厂官方资料:酒厂以糖蜜为原料,使用啤酒酵母在金属发酵罐中发酵36小时,随后以与Beenleigh相似的柱式蒸馏(收酒酒精度63%)-壶式蒸馏(收酒酒精度78%)工艺制酒。


酒液随后进入平均容量为69000升的美橡储罐熟成至少2年,最后进行降度、调配、装瓶等操作。目前酒厂拥有280个大型储罐,外加数量不明的波本桶、波特桶、雪莉桶,加上常规的40%或37%降度装瓶,体量可见一斑。


2015年,Bundaberg朗姆在澳洲的市占率达到74%,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品牌。



成功者的成功故事总是那么「朴实无华且枯燥」,下篇,我们将开启澳洲朗姆的「游侠列传」。


(未完待续)












阅后即饮 AngeShare
一目了然,再一饮而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