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昆士兰 | 追根溯源

文摘   生活   2024-08-24 20:18   福建  


本文作者:hlz30


接触朗姆至今,不过三年。三年前让我对朗姆「一见倾心」的,是「阅后即饮」分享的一支充满荔枝、白花风味,由Dutchess Spirits装瓶的「神秘澳大利亚」。从此,那个叫Beenleigh的品牌,坐着一艘艘船来到了我的酒柜。就连我最常去的酒吧的老板也随我「忽悠」入了坑,开始卖力吆喝这个在本地无人知晓的朗姆品牌。


所以,经历了牛马时长两年半的我,今年度假的第一选择,就是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我原本想,Beenleigh酒厂就在布里斯班南边不远,有火车直达,我也许能在那里迎接人生中的第一次酒厂之旅。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我才发现,如果要按照苏格兰人对于威士忌独立产区的定义来看:


昆士兰是澳大利亚历史最久、产能最高、风格最完整的朗姆产区。



作为一片从未有甘蔗烈酒生产历史的土地,澳大利亚在200多年前迎来了英殖民者,以及随行的朗姆。


1787年,当「第一舰队 The First Fleet」行将从朴茨茅斯出港之时,船上装载的除了1500名囚犯为主的乘客,牛、羊、猪、鸡等禽畜,以及用于安营扎寨的各式工具、建材之外,还有1600升朗姆与1400升白兰地。这还是水兵们苦苦哀求,才于最后时刻被装上航船的:平均一人12升烈酒,对于嗜酒如命的二百多位水兵们来说,兴许还不够漱口的。


果然,当舰队途径里约热内卢时,水兵们一气儿补足了朗姆的库存——55000升,按照当时的配给,足够全队上下喝上4年。喝不完的朗姆,则被水兵们用于贿赂同样口渴的女囚,换来夜夜笙歌。1788年2月6日,第一舰队登陆的(即1月26日,如今的澳洲国庆日)10天之后,夜里突然下起了雷雨。当水兵们纷纷钻进营帐躲风避雨之时,无人看管的男女囚犯们,把沾满泥泞的双手伸向储存朗姆的酒桶与陶罐,彻夜寻欢,一地狼藉……如作家Matt Murphy所言,澳洲人的嗜酒基因,也许自这个「Real Australia Day」起就有了根基。


一幅描绘1814年军港朴茨茅斯的画作,作者是Thomas Rowlandson。据此约30年前,第一舰队在这里出航,不久后澳洲进入了日不落帝国的版图。


自然地,朗姆开始有了货币的意味。在这经济尚不健全的新兴殖民地,钞票与废纸几乎无异,而不缺需求的朗姆成了易货交易的宠儿,在官员、军队乃至牧师之间均可通用。在长官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下,直接控制朗姆进口与贸易的新南威尔士军团,自然也掌控了经济命脉。也正因此,新州军团得到了一个形象的昵称:「朗姆军团 The Rum Corps」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格兰方面派出刚刚处理了邦蒂号叛乱(故事可参考电影《叛舰喋血记》)的William Bligh来澳洲整顿纪律与经济秩序,可这位以铁腕削减朗姆配给、遏止非法朗姆进口的将军,却遭到了当地驻军的强烈反对。1808年,400余人的新州军团挥着军旗,在军乐队演奏的《掷弹兵进行曲》中包围了总督府,生擒Bligh,并将其软禁2年,史称「朗姆叛乱 The Rum Rebellion」。


可能是澳洲最早的政治漫画,描绘了朗姆军团闯入总督宅邸、揪出躲在床底的Bligh的场景。然而多年以后,这里揶揄Bligh胆小无能的观点遭到了动摇,人们认为这更多是漫画家夹带私货,而非史实。



虽然孟加拉等地的进口朗姆已经足够解渴,但它们「飘散着煤油一样的气味,比别的朗姆更让人恶心」。不管出于对口福的追寻,还是对经济命脉的把控,这里的人们都期待着朗姆能在这片新大陆落地生根。


第一步,就是搞定第一舰队途径南非时,水手们往船上装入的那些细长如竹、嚼之甘甜的植物(一说为幼苗)


那正是甘蔗,制糖业与朗姆业的基础。


起初,甘蔗仅在孤悬海外的诺福克岛上种植,直至1821年,诺福克岛的甘蔗重新引种到澳洲本土的麦夸里港(Port Macquarie),此地也成为澳洲本土最早的甘蔗种植中心。两年后,这里诞生了可能是澳洲最早的国产朗姆,当然,这并未在澳洲朗姆历史上留下太多印迹。


First viable sugar cane plantation, 1862


时间快进到1864年,生于苏格兰Linlithgow的军人Louis Hope,将麦夸里港的甘蔗引种到布里斯班东郊的Ormiston种植园。彼时,昆士兰州已经通过了苦力法案,大量原住民与周边岛国的居民被征召至此,成为甘蔗种植及后续的制糖工业中的低价劳动力。一年后,John Spiller继续将甘蔗种植的区域北拓至马凯(Mackay),而北昆士兰更接近加勒比海岛的温热气候和辽阔的土地,也为此后的Mackay的糖城地位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此后的年月里,甘蔗种植的区域,一直从悉尼,沿着昆州的东部海岸线,向北延伸至凯恩斯(Cairns)


当代澳大利亚的甘蔗种植地图,甘蔗种植区域与糖厂遍布昆士兰州的东海岸线。图源sugarnutritionresource.org.


不难想象,当甘蔗园和糖厂都建成之后,一定会有脑子灵光的人想到用糖蜜制作朗姆酒。1865年开设的Bowen糖业公司,就曾经有3729加仑朗姆的生产记录,但该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早早关停。布里斯班北部Morayfield的George Raff,1868年就获得了朗姆的生产许可,巅峰时期年产2万余加仑。到了1869年,昆士兰已经有6家蒸馏厂,年产27万升40度的朗姆酒。可惜Raff的蒸馏厂于1887年戛然而止,其他「先驱」的事业也都未能存续。



历史是胜利者们书写的——正如如今人们认为,1884年才是澳洲朗姆的元年。


1884年的一个清晨,昆州南部的英国农夫John Davy和Francis Gooding老哥俩,在自家甘蔗园旁边的河上发现了一艘无人值守、却装载了蒸馏器的避税蒸馏船「SS海象号」,俩人心照不宣:我寻思这也没人要啊?


占下了这艘船,打算开启朗姆蒸馏事业的哥俩开始探讨:咱这个牌子叫啥呢?就随我们的甘蔗园吧。咱家甘蔗园叫啥?和咱老家德文郡的农场一样呗:Beenleigh。随着申请到蒸馏许可,哥俩就在这艘捡来的轮船上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而一年后,在昆州中部的沿海城镇Bundaberg,为了处理炼糖后无处安置的糖蜜,商人Frederick Buss便召集了8位当地同行、乡绅到本地的皇家旅馆,决心以小镇的名字成立一座蒸馏厂。


左图:官方装瓶的Beenleigh龙年限定款,用简体中文讲述了SS海象号的故事;右图为SS海象号的草图,船上配置了壶式蒸馏器和疑似小型虫桶的冷凝器(图源:昆士兰州档案馆)。


难道19世纪中期已星罗棋布的甘蔗种植园与糖厂,没有让澳洲人意识到「是时候蒸馏我们自己的朗姆」吗?但无论如何,今天,1884年是写入正史的「澳洲朗姆元年」,东海岸线上曾经那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已至多被定义为「小打小闹」了。


常言道,「生得早不如活得好」,春秋正史的笔,执于存续至今最老的百年双雄——Beenleigh与Bundaberg手中。


(未完待续)












阅后即饮 AngeShare
一目了然,再一饮而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