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一批钻研爱尔兰威士忌的人,最近想重新提笔写几句,只字未落,感慨丛生。
在我入坑时,爱威甚至没有什么能喝的牌子,像Teeling这样的新酒厂,自2015年起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但时至今日,也没有谁成了气候——声音大的倒是有过:Waterford,但在主打「单一农场大麦」的市场预算子弹打光后,也偃旗息鼓。
如今的爱尔兰越来越陌生了。
我觉得「陌生」是个很中性的词。对爱尔兰的忠粉来说,典型现象就是:市场上泛滥的爱尔兰装瓶,大多已经根本不值得尝试。你还能找到一瓶想喝的爱尔兰吗?
喜爱爱尔兰威士忌的老一辈,主要情迷米德尔顿,所谓的三足鼎立是2018年以后的事,在我们爱上爱尔兰的时候,布什米尔还沉迷于40%装瓶核心产品,那时的Cooley更不用说了:一家纯五流酒厂。
米德尔顿的产出主要是Single Pot Still(即SPS)威士忌,以及其作为基底的调和爱尔兰威士忌。风味特性偏向黄油、麦饭与奇异香料。旗下的知更鸟系列十分受品鉴家的认可,也是彼时威士忌酒厂中雪莉桶家底最好的一批:连常规款都能用上Lustau的桶,其雪莉桶资源个人认为远超麦卡伦,可以与大摩比肩。
为Midleton创造传奇的装瓶是LMDW 60周年42972桶。
在经典的黄油燕麦粥之上,现代米德尔顿首次在SPS威士忌中实现了荔枝、桃子等异香型水果与果干、氧化雪莉桶的结合。这种风味是任何时代的SPS威士忌不具备的,其中雪莉风味的表达,也至少要追溯到60年代才能找到一鳞半爪。
在传奇的42972桶以前,米德尔顿于Whiskybase上霸榜的装瓶,最接近48750那样的波本桶黄色水果香料风格。还有一些早期的高排名知更鸟雪莉单桶,风味更偏向圣诞蛋糕,但这些单桶被凭麦芽威士忌掌握话语权的评论家所打压。
知更鸟的标志单桶是1991 vintage,风味称得上颠覆甚至猎奇,这倒反而征服了一批评论家,于是Midleton下游全线(包括同名品牌、Spot、占美醇)开始急剧向高陈年的桃子+氧化风味转型。
那只老知更鸟也被杀死了。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知更鸟27年Ruby Port系列的诞生,以及换装后的米德尔顿199X单桶系列,其风格已经完全是麦芽品鉴家臆想的高龄布什米尔威士忌。至于近年来的「梦幻桶」,已经从500欧元的超值好酒变为王谢堂前燕,不在讨论之列。
难道不得不指望波本桶为主的Powers了吗?可惜的是,它的黄油麦饭特性也在近年喝过的桶强单桶中散失。
只能感叹:Midleton酒厂太全能,依靠三段蒸馏的酒心区间可以制作多种Mark,难免身段太柔软、动作太灵活。
一定会有人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咱觉得,对传统的保留是一家酒厂最大的长期价值。如今的米德尔顿坐拥最好的爱尔兰库存和独立排他的工艺,但却很不幸地将这个时代自己的风味特性转变为布什米尔二厂。
商业化气息浓厚的环境下,诸如未关停时的图拉多酒厂、疫情前的米德尔顿酒厂表达出的Single Pot Still真正的愉悦风味,大抵已经灭绝了。
十年前的布什米尔,说起来很像某些日威:注重核心产品线走量,时不时来点特殊节日定制款。可以和「业主桶」对标的,是以Millennium为基础的私人桶系列,其中不乏佳品,但今天的“爱尔兰爱好者”,恐怕没有耐心去翻这种「故纸堆」。
让Bushmills认识到自家桶强、高端潜力的,恰恰是另一个位面的自己。2015年,Nectar of Daily Drams出品了「玛丽亚」标雪莉桶23年,那是新建厂的Teeling家族抛售的布什米尔库存。之后,2018年Teeling为TWE出品的6838号单桶,再次「借鸡生蛋」,登上了许多老饕口中的顶峰。这种混合着芒果、红毛丹果香与氧化、果干等强化酒味道的雪莉桶高年份威士忌,上次出现在苏威单麦品鉴家的食谱上,可能还是那群60年代的波摩,难怪千呼万唤。
几经转手获得布什米尔原酒的,除Teeling外,还有不少早期的德/比装瓶商,保乐力加旗下的Knappogue Castle也由此得以成名。其中有一批著名的高龄布什米尔,至今市场上仍不鲜见,大多是90年代初酒厂为了快速赚钱,出给Cooley酒厂或其他威士忌中间商的二次蒸馏白烧,在Cooley酒厂桶陈,之后被三得利、Teeling与中间商作为金融产品瓜分。这条线索有过高质量出品,也受到了不少追捧,尽管笔者看来其绝唱是TWA在2018年出品的10周年系列。然TWA也不过是英国中间商的下游承包商,此渠道之后的高龄爱尔兰单一麦芽,已基本维持不住酒体和风味强度。
不论如何,自家的花被别家借去,赢得了品鉴家群体这尊佛的颁赏,这显然刺激了布什米尔。
发力的布什米尔是有家底的:2020年,酒厂推出了Causeway系列,以拥抱品鉴家的口味,尤以为La Maison du Whisky装瓶的1992年份28年陈威士忌为主角,这宣告布什米尔开启高端线的竞争。
由此,布什米尔酒厂装瓶的风格,从早期的热带水果、甘草、麦芽风味,渐渐走向强调具有葡萄酒桶影响的奇异水果味,并在高年份区找到了自我。这也让Bushmills重新站回了爱尔兰的舞台中央。到了2021年,布什米尔酒厂的whiskybase前二,已被这个新系列的两款28年以上陈年的过桶产品占据。
作为老泪纵横的米德尔顿粉丝,我也只得承认,布什米尔的单一麦芽,是爱尔兰威士忌在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王。即使把视野放远到苏格兰和日本,它也是第一梯队的存在——至少要位在阿贝之上。
这一章我想了很久要不要写,得罪人这件事,值得三思。笔者的言论动辄会被扣上「阻碍行业发展」的帽子,这不已经有人被告「影响营商环境」了吗?
但反正行业早已烂成这副模样,就简单写写。
这个时代的IB的普遍状况是:酒厂在运行期间,就会把未入桶的新酒抵押给金融公司换取现金流,这些金融公司的合作中间商自行购买木桶对新酒进行放置陈年,过程中不做任何调整——甚至违背大多数苏格兰酒厂的传统,使用罕见的超高层层叠仓库。
任何人,I mean literally任何人,都可以成立一个装瓶品牌,给这些中间商写邮件,这些中间商会随机发一批单桶桶样,接到后,你必须在两批内购买其中至少一桶,否则之后没有合作机会。
那那些我们熟知的老牌装瓶商呢?大如GM、CA,都在向上游迈进,自有蒸馏厂,其他的装瓶商,就按上述逻辑,从英国的中间商拿酒,说是「选桶」,往往不接触酒厂。这个规律很不幸地作用于现在所有的德国/日本/台湾原生IB品牌,所装的所有来自苏格兰、爱尔兰的单一麦芽。荷兰、英格兰等产区,由于酒厂太新,暂不在其列。
这还曾让是我们迷恋的IB单一麦芽吗?(请回顾《为什么要喝独立装瓶威士忌 | 独立之美》)
天早就变了。如今的威士忌IB,早就从「黄金中选钻石」变为「垃圾桶中淘宝」,所谓的选桶,其实是击鼓传雷。这种逻辑下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在欧洲失去流动性,随后大面积地倾销向亚洲。各位喝的爱尔兰独立装瓶究竟是什么呢?我只能负责任地说:爱尔兰的中宝率,比往日更低。
酒厂当然也有动作,如布什米尔,毕竟自家高端产品已经尝到甜头,收敛出酒渠道是把优势资源攥在手里,市场肃清了,钱也赚了,一举两得。目前,在爱尔兰威士忌老厂语境中,可以直接进酒厂挑陈年酒的,有且仅有一家装瓶商,算得上是混乱时代的一点星火,但或许也将是爱尔兰「进厂选桶」的最后一幕。
去年有位“爱尔兰威士忌专家”教育过笔者:「布什米尔不可能有二次蒸馏」,颇有种「沱牌舍得产不出酱香酒」的荒谬,我这才理解如今国内爱好者对爱尔兰威士忌理解的扭曲和一些爱好者之「权威」的黑色幽默,遂有此文。市场认知是否健康,恐怕不能为我一家之言所动,只盼能拨开一点迷雾:拨开一点是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