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经》·养身第二(诠解)

百科   2025-01-02 19:08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原文】

养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显彰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 ;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长短相形( 见短而为长也),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倾,去营反), 音声①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 物 作②焉 ( 各 自 动 也 )而不辞( 不辞谢而逆止),  生而不有( 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为 而 不 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功成而弗居(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弗居( 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 疾③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注释】

①音声:《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古代把简单的发音叫做 “声”,组合成音乐节奏的叫做“音”,在泛用时一般不别。

②作:兴起,《易 · 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

③疾:病也,这里是遗憾之意。自“有无相生”至前后相随”六句,分剖明白,病其察察为明。

【释义】

天下之人皆知晓美之所以为美(即自我彰显其美,使之显露无疑),这实则是恶的开端(预示着危亡的到来);同样,众人都明白善之所以为善(即追求功名之善),这却已是不善的苗头(因为人们会为此而争斗)。因此,有与无相互依存(见到有而想到无),难与易相互成就(见到难而寻求易),长与短相互比较(见到短而认识到长),高与低相互依存倾斜(见到高而意识到低,倾,音qīng)。音与声相互和谐(上方吟唱,下方必定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上方行动,下方必定追随)。

正因如此,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依据道来治理),实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来引导)。万物自然而然地兴起(各自按照其本性行动),而不被拒绝(不被辞谢或逆阻)。元气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们,道所施展的作为并不期望得到回报。功业成就之后,圣人并不居功自傲(功成事就之后,退避而不占据高位)。正是因为圣人不居功自傲(功成之后不占据高位),所以福德常伴其身,不会离他而去(福德永远存在,不会离开他)。这里所说的是,不遵循道的行为不可追随,不言道的教诲不可知晓。对于从“有无相生”到“前后相随”这六句话,虽然分析得明白透彻,但过于明察秋毫反而成了弊病。

【解析】

本章内容从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多个维度出发,通过具体事例,深刻阐述了世间万物皆由对立双方相互组合而成的哲学思想。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类社会与个体生命运行的内在逻辑。

具体来说,美与丑、善与恶,作为对立的概念,它们的存在相互依存,互为映衬。当人们过分追求外在的美与善时,往往容易忽视其背后的恶与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与危机。正如文中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揭示了人们在对立概念之间的盲目追求与迷失。

进一步地,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对立面,在相互比较与依存中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与无的相互转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难与易的相互成就,则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成长与进步。长短、高下的相互倾斜与依存,更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

音与声的和谐共鸣,前与后的相互跟随,则进一步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的声音与运动中,也贯穿于人类社会的交往与互动之中。

河上公在注释中进一步指出,分别“高下长短”亦是动乱的根源。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对立面时,过于执着于其中一方,或是对其进行片面的评判与区分,往往容易引发冲突与纷争。因此,我们应当学会以更加全面、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理解并接纳对立面的存在。

教导人们应法“元气生万物而不有”,纯任自然而无为,是本章的核心思想之一。元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它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们,体现了自然法则的无私与伟大。人类应当效法这种精神,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福德常在,不去其身”。福德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它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积累上,更体现在内心的富足与平静上。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时,才能实现内心的真正自由与解脱,达到养身之道的最高境界。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