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对境无心·八风不动

百科   2024-12-30 18:21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禅定是佛教修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含了多种方法,用以对治身心的活动。正如《圆觉经》所言:“由静力故,永断烦恼。”那些深入禅定境界的人,能够做到“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这里的“八风”指的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或顺或逆的“境风”(参见《顿悟入道要门论》上)。

“禅”是梵语“禅那(Dhyāna)”的简称,翻译为思惟修或静虑。禅中蕴含了“慧”或“观”的作用,即用正确的意识去指导入定。据说,人心在一弹指间就有“九百六十转”,一昼夜则有“十三亿念头”。心猿意马,无时或息。康僧会将禅解释为“弃”,即“弃十三亿秽念之意”(参见《安般守意经序》)。因此,《大智度论》卷十七指出:“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

“定”是泛称,当心神专注于一境,不作其他缘想时,便可称为定。人人都有天生的散乱之定,但佛教重视的是通过修持达成的禅定。佛教认为,无论是行、住、坐、卧,还是在历缘对境中,都应修定。

严格来说,禅属于“色界”,定属于“无色界”,即所谓的“四禅八定”。佛教将一切生命轮回的处所分为“三界”,依次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人类据说就生活在欲界中。欲界因欲望炽盛而得名,也称为散地。欲界众生仅有少许的定心,且难以持久,因此称为散定。又因其定力浅薄而名为“未至定”,因其定时短暂而名为“电光定”。当然,欲界众生如果厌离贪欲和散乱,也可以修习“色界四禅”。色界虽然没有粗浊的贪欲,但仍有物质的障碍。“色”即指物质。修欲界定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八触”,即动、痒、轻、重、冷、暖、涩、滑八种感觉。佛教认为这是欲界和色界的“四大”(地、水、火、风)物质微尘相互摩擦所产生的“初禅发相”,也就是由欲界定进入色界禅的前兆。

在前三禅中,因离欲得定而产生各种喜乐。到了第四禅时,修行者忽然领悟到贪执禅定之乐也能产生祸患,因此舍弃苦乐,逐渐达到一心之境。如果进一步厌离色界的物质障碍,就能进修无色界的“四空定”。破除一切“色碍”即为“空无边处定”;破除能观之心即为“识无边处定”;同时破除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即为“无所有处定”;思想若有若无即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佛教“世间禅”的重要内容,《俱舍论》卷二八、《大智度论》卷十七等都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至于“出世间禅”,则暂不讨论。

佛教的修持不出“戒、定、慧”三学,而禅定在“三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因戒成定,因定发慧”。佛教将“持戒清净”视为修定的必要前提。那些狠戾、贪婪、狂妄、放逸、懒散、贪杯、好色的人,是绝难入定守静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无论是“掉举”(内心嚣动)还是“昏沉”,都是修定的大障碍。必须善于调伏低级的情欲,才能与清净的本性相应。瑜伽(yoga)的本义为“枷轭”,持戒便能起到这种调伏低级情欲的“枷轭”作用。《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简单来说,身无恶行,口无恶语,意无恶念,不受贪欲、瞋恨、愚痴等扰乱,坦然平易,即为持戒。佛教戒律有五戒、十善戒、具足戒等名目,总而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认为,持戒就是修德。有志于习静养生的人,切勿忽视修德与修定的内在联系。佛教天台宗便将“持戒清净”列为坐禅的“五缘”之首(其余四缘为“衣食具足”、“择居静处”、“息诸缘务”和“近善知识”)。

佛教通过修定来调伏种种粗动和妄想,并在此基础上“因定发慧”。真正的禅定必然与慧观融为一体。隋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无慧之定斥为“痴定”,并将“定慧双开”的学说概括为“止观”二字,因此天台宗又名止观宗。止即止伏妄念,“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像止水能鉴照万物,静焰更加明亮一样,这就是止观不二的境界。正如《大智度论》卷十七所言:“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从哲理上讲,定是体,慧是体上生起的大用。我们习静修定,并不仅仅是为了“长生久视”,也是为了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气功能开发人的潜能,已被大量实践所证明。佛教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论述。

佛教认为,修定不但可以发慧,而且可以发通。“通”即通力,略似时下所说的人体特异功能。根据佛教的学说,人的绝大部分潜在功能未能显现,是因为贪欲、妄想等执着为障;如果能通过禅定等方法消除这些障碍,则如云散日朗、光明遍照,将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奇迹。《六妙门》说:“粗细障法既除,真如实相自显,三明六通自发。”性光透露,体上起用,可以无为而无不为。如《楞严经》所说的“六根互用”,即眼、耳、鼻、舌等器官功能互相替代,这已被现今的耳朵认字等现象所证实。佛经上经常提到“六通”,如往来无碍称为“身通”;照视无碍称为“天眼通”;听闻无碍称为“天耳通”;知人心念称为“他心通”。此类通力,多从定中获得。对此,值得深入研究。当然,佛教的归宿还在于“漏尽通”,即断尽一切生死烦恼。因此,禅定在大乘的“六度”中,又被列为“禅那波罗蜜”,作为超越“生死苦海”、到达“解脱彼岸”的方法之一。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