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炼金丹的秘密

百科   2025-01-03 13:00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何为《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本关于修真养性的书籍,专门阐述先天大道的秘密传授及金丹修炼的要诀。此书据传为唐朝吕祖(即民间传说的“上八仙”之一,吕洞宾)所作。

何为“太乙”?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在长安东南郊建造了“太乙坛”来祭祀三位神——“天一”、“地一”、“泰一”。其中,“天一”是“阳神”,“地一”是“阴神”,“泰一”是“天神”,也称“元神”。在三位神中,“天神”最为尊贵。《易经》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泰一便是太极的具体体现。

何为金华?

金华即“金丹”。宗旨即目的,包括方式方法。

《太乙金华宗旨》开篇即明言:“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书中以金华取象,暗含一个“光”字,此乃先天太一之真气。金华之光的运转,全采用逆行法(即“逆成仙”之法),就是集中注意力于天心。天心位于两眼之间,儒家称之为“虚中”,佛家称之为“灵台”,道家则称之为“祖土”、“玄关”、“黄庭”和“先天窍”。天心如同宅舍,天光则是宅中的主人翁。世人能听闻这样的道,实属千载难逢。修道者,必须在日常人伦、处事行为上做到忠孝、净明、仁慈、刚直,方能修真悟性。因此,老子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为道。”希望练功者能争做前者,勿做后者。

《太乙金华宗旨》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十三章,教人如何识别天心与下识心,又如何区分元神和识神。更进一步教人如何修炼“元神”,使元神复归正位;如何制伏“识神”,使它不能肆意妄为。

吕祖继承道教真传,又在唐朝时代考中进士,他精通儒家经典,且当时唐朝佛教盛行,他深受其影响。因此,他将道、儒、佛三家思想融为一体。从书中的引经据典便可窥见全貌。

道家求道之方,千头万绪,但不离内圣外王两条途径。何为内圣?充实我之精气,巩固我之形体,寻求先天的真我,去除污浊的非我,达到无人无我的境界,方近于道。何为外王?为有缘人说法,为愚顽之人度迷,苦口婆心,讲经说法,以期大千世界共登智慧彼岸。救人济世,普度无量众生,方是道的途径。

(1)何为“寸田尺宅可治生”?

练气功的人,无论谁都在追求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健脑益智、恢复青春活力。那么如何练习才能收效?如何练习才能做到性命双修?关键在何处?《太乙金华宗旨》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练习回光运转,集中注意力于天心。天心在何处?在两眼之间的“先天祖窍”内。《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尺四方的家,方圆一寸之地,能支配人的生命。”所谓一尺四方的家,就是人的脸面;人脸上面方圆一寸之地(两眼间,先天窍)就是天心。在这方圆一寸之地,有楼台殿阁、玉京丹阙之奇景,气象森严可畏,此为至虚至灵的元神居住之地。《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曰:“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先天窍)。”“故光一回转,周身之真气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上述话是吕祖所说,这与《参同契批注》中将修道比喻为“御政”是一样的意思。何为“御政”?“陈乾坤、坎离的法象,隐然具君臣上下之规模,君主无为,臣主有为。”金丹大道以天心为主,精气为用,正像君主统御其臣下,所以比喻为御政。古圣真人对先天大道的理解何其相似,不谋而合!关键既已知晓,就要努力实践。练功者通周天后,只要坚持练功,光的回转、真气运行、法轮常转,就不会停息。光易动而难定,回光既久,此光凝结,便是“自然法身”。

“回光”的“光”字,即“乾阳”,“回”字即返的意思。只要按此法修炼,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旺,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

吕祖为了坚定我们的练功信念,在书中举了一个“蜣螂转丸”的生动例子。他说:“蜣螂转丸,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屎壳螂”转丸,丸中生白,这是精神贯注的结果。精神贯注粪丸中尚可生胎脱壳,何况我们天心休息处,只要精神贯注于此,焉能不生“法身”呢!吕祖慈悲普度,这是勉励我们要信心十足地练功,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何为元神、识神?

吕祖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此千古不传之秘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凡人投母胎时,“元神”居住在两眼之间的“先天祖窍”内,“识神”则住在下面的心脏内。心脏由血肉相包,大如桃形,由肺叶保护之,肝脏支持之,与大小肠相联系。心脏的活动完全被外界左右,假如一天不吃食物,心就感到不舒服,甚至闻惊则跳,闻怒则苦恼,见死亡就悲伤,见美色就迷恋。而头上的天心(元神)何尝有丝毫地动呢(是没有这种情况的)。这是千古不传的秘密。

吕祖说:“识神(下识心)逞凶,如强藩悍将,欺侮天君(元神)的暗弱,夺去它的领导权。这样状态继续下去,纲纪废弛,‘国政’即全非矣。然而今元神如能凝神元宫,两眼回光返照,即内视‘先天窍’,如贤明的君主即王位,左右大臣尽力辅弼,内政修明,那些奸雄佞臣,自然放下武器,俯首听命,祈求宽恕了。”这就是告诉人们要好好修炼,抱元守一,让元神作主,识神退位,自然就能洗心涤虑,明心见性,修成正果。

吕祖说:“一灵真性,既落乾宫(先天窍),便分魂魄。魂在天心,属阳,轻清之气,它来自太虚,与元始(无极)同形。魄为阴,具有阴暗的本性,气混浊,它依附于肉体的心脏。”人的感觉快乐与兴奋,一切好色与动气皆是魄之所为,即识神干的。惟有魂,才能藏神。魂,昼居于两目,夜则居于肝,居目能视外物,居肝则梦游。光的运转,是消阴制魄的秘诀。所以回光返照两眼间,就是集中精力炼魂,以保护元神制伏魄,进而抛弃识神。古人修炼的出世法,都是炼尽阴滓,变成纯阳,以返本还原。究其道理,不外是消灭魄而完成魂的力量。

(3) “止观”与“返照”:遏制妄念的有效方法

对于练习气功的人来说,一个常见的困扰是杂念和妄念过多,难以排除。古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吕祖(吕洞宾)曾指出:“人的念头转动极快,一瞬间就可能产生一个妄念,而每一个妄念都伴随着一次呼吸。因此,内呼吸与外呼吸就像声音和回响一样紧密相连,一天中有几万次呼吸,就有几万个妄念。”这意味着,在每一次呼吸的瞬间,都有一个妄念随之而生。那么,如何遏制这些妄念呢?通过“止观法”即可实现。

何为“止观法”?吕祖解释说:“‘止观’二字,原本不可分割,即定与慧的结合。当妄念升起时,不要只是呆呆地坐着,而应该探究这个念头起源于何处。……寻觅本心却无从得见。……此时,应持续不断地进行‘止’,随后继之以‘观’,观后又继之以止,这就是定慧双修。此即为‘回光’,‘回’即是‘止’,‘光’即是‘观’(返照)。若只止而不观,就如同只有回转运动而没有光;若只观而不止,就如同只有光而没有回转运动。”这里,“止观”二字相辅相成,“止”是深入沉静,“观”则是洞察智慧。在静坐时,当妄念纷起,不应只是愣坐,而应探究妄念起源,但用心(意识)去查心是查不出结果的。此时,应去止住它,继之以观,止与观交替进行,便能排除妄念,加深沉静。这就是定慧双修的过程。所谓的“回光返照”,即是“止观”的实践,“回”即“止”,“光”即“观”(返照)。

吕祖还提到:“圣贤相传,不离反照。孔子所言‘致知’;佛教所称‘观心’;老子所讲‘内观’,皆是此法。然而,‘反照’二字,人人能言,却少有人能真正实践,实则是不明其义。”儒、释、道三教皆倡导“返照”,但多数人虽知其名,却不知如何下手,实则是不理解“返照”的真谛。所谓“返照”,即是内视,从自己的内心返回原始无极的“先天真一之气”,换言之,即是返回先天虚无的状态,观照自己的“太乙身”。然而,现今之人静坐一两个小时,杂念纷至沓来,净想私事,却自称为“返照”,如此坐法,不知何时才能修成正果。

(4) 如何应对“散乱”与“昏沉”?

练习气功的人在静坐时,除了妄念之外,最常遇到的问题便是“散乱”和“昏沉”。吕祖对此有如下论述:“大致而言,昏沉和散乱这两种毛病,只要坚持每日不间断地练习静功,自然会有大的改善。若不静坐,即使有散乱,也不自知;一旦知觉到散乱,便是消除散乱的契机。昏沉而不自知与昏沉而自知,其差别何止千里!不自知的昏沉,是真正的昏沉;自知的昏沉,并非完全的昏沉,其中仍有清明之处。”吕祖的教导表明,对于散乱和昏沉,只要坚持每日静坐,不间断地练习,自然会有好的结果。若不静坐,即使有散乱也不知,能知觉有散乱,就是一大进步,即是消除散乱的契机。

吕祖进一步解释:“散乱者,心神外驰也;昏沉者,心神未清也。散乱较易治理,而昏沉则难以医治。譬如治病,有痛有痒者,用药可治。昏沉则如麻木不仁之症。散者可以收敛之,乱者可以整理之。若昏沉,则蠢蠢然、冥冥然,散乱尚有魂在主导,而昏沉则全是阴魄在作用。”这段话说明,“散乱”是心神往外奔驰,不能收敛;“昏沉”则是昏沉欲睡,心神不能专一入静。如同患病,痛痒之疾,用药治疗即可。但昏沉如同麻木不仁,处于无感知的状态,难以医治。心神散乱,可以努力使之集中;心神慌乱,可以努力使之安静。但昏沉状态,似在黑暗中蠢动,冥顽不灵,方向不辨。散乱尚有一定的方向,而昏沉则全是阴魄在活动。

如何消除昏沉呢?吕祖指出:“消除昏沉的关键在于调整呼吸。呼吸即口鼻的出入之气,虽非真息,但真息的出入与此息息相关。静坐时,须使心境纯然,心如何静?关键在于调息。呼吸的出入,唯有自己心知,不可让耳朵听见。听不见则呼吸细微,细微则清,即能消除昏沉。相反,若听见呼吸则气粗,气粗则浊,浊则昏沉欲睡。……眼睛不向外看,耳朵不向外听,则闭而欲内驰。唯有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之理。”

最后,吕祖还教导说:“昏沉欲睡时,即起身散步,待神清再坐。清晨有空暇时,坐一炷香时间为佳。……然而,也不必限定一炷香时间,只要放下一切杂念,静坐片刻,久而久之便会有入定之感,不再昏沉欲睡。”

综上所述,吕祖关于医治“昏沉”的方法大致有四:一是调整呼吸,此时的呼吸是鼻孔的出入之气(即空气),虽非真息,但真息的出入与此相连。真息出现,即不昏沉;二是静坐时须心境纯然,心静的关键在于调息。呼吸的出入,唯自己心知,不可让耳听见。耳听不见则呼吸细微,细微则清,即能消除昏沉;三是眼睛不向外看,耳朵不向外听,耳目不为声色货利、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邪念妄念就不起。专注内视、内听,心神就不外奔,也不内驰,这样就能克服昏沉欲睡的毛病,而坎离、乾坤就相交了;四是昏沉欲睡时,即起身散步,神清再坐,亦可医治昏沉。修道者,不妨一试。

(5) 观照“五蕴皆空”,同时不荒废正业

练习气功应在业余或工作的间隙进行,不应耽误正业。吕祖曾说:“回光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要荒废正业。……在日常生活中,能时刻随事返照,不着一丝人我之相,便是随地回光,这是第一妙用。”吕祖教导我们,练功应循序渐进,不应荒废正业。只有修业才能进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随时随地进行回光运转,随时随地返照先天虚无的“太乙身”。常说的“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就是这个意思。

吕祖还指出:“应把世上一切事物看空。虽然知道所有事物都是空的,但不能毁坏万物,不仅不能毁坏,而且不追求个人财富,要在空之中创造物资财富,供他人享受。这就是进德修业。”吕祖接着教导说:“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成,心空则是药。不执着于一物,是名心净;不留恋于一物,是名心空。……道家全部功法,不过‘心空’二字足以概括。如今我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之功。”吕祖的教导表明,心不空则神丹不结。只有心静、心空,乾坤才能相交,乾坤交才能结丹;只有心静、心空,坎离才能相交,坎离相交才能产药。只有洗心涤虑、一尘不染,才能心净、心空。道家全部功法,一言以蔽之,不过“心空”而已。吕祖慈悲为怀,如今一语道破,省却数十年拜师访友之苦。我们既已少走弯路,应信心百倍、诚心诚意、持之以恒地习静打坐,保持“心常空”,以期修成正果,方不负吕祖的教诲。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