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乡集》炼精化炁·入手功夫

百科   2025-01-05 03:51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原文】

初坐时放下身心,大静一场,即以二目守两眉之间。未视眉间时,先须两目视鼻端,如木匠之标线,总要不偏不倚,而后返照两眉中间。俟眉间稍热,即用意从眉间运两道金光,上至绝顶,由绝顶双分左右,从耳后绕至喉间,下重楼,入气穴。此穴在脐下一寸三分。目照于斯,神凝于斯,古所谓心目所在者是也。当此时须一念不起,万虑俱寂,心目不离这个,行住莫忘此间,不沾不脱,始能入妙,不即不离,方克合中。静至于极,自有动机。此机虽动,我仍主静。我主于静,彼必愈动。

彼愈动而我愈静。此即初步功夫,积累动气之要诀。壮者不过三、四日,弱者不过八、九日,老者不过二、三十日,自有真种发现、药产妙景。当此时,耳后风生,光透帘帏,皆药产景也。一见药产景至,即当以神运息,返此气于气穴,而后起火炼之。火起于何时?药入炉之后。火起于何处?虚危穴之间,由此缓缓上行。

明堂者,即两眉之间。乃下手时收念之处。此窍乃后三关之门户。坐时二目先守此窍,少时念止,即可由门户而入,轻轻下沉海底。二目既至,神已随之,片时不起妄念,自然心定息调。由此时时刻刻不离,用文火以守,用武火以炼,一到药产,自能神知。经云“气满任督自开”,良不诬也。

何为武火?绵绵不断,息息归根。何为文火?若守若存,勿忘勿助。非文火薰煦则药不生。非武火锻炼则精不化。文武应时而用,真造化自见。当文,武不得。当武,文不得。毫厘差错不成丹,信不诬也。

总而言之,此中只有二候:气动一候;累气产真种一候。

调药是最初一步。药不调则真种不生,是以佛经有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之句。和合者合神气二者为一。但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不能自相和合,非必神入气穴,始能神气相抱而为一,而后始有真种发生,即如夫妇交媾,男精女血,结成胎基,同此一理。自真种发生而言,其间无限的景象,恍恍惚惚,外肾勃然而举,此即采药皈炉之时也。当此时以神宰之,使不外驰,以息摄之,使皈炉内。宰是以神探气动处,坐镇丹田,不昏沉,不散乱,主宰其间,炁自转而相依。摄是用呼气之法。何谓呼气之法?稍用意于呼,吸仅随之而已。当此时呼吸绵绵,以用意于呼,元炁即随呼气转入穴内,此即摄之之法,亦曰武火。如觉炁已皈炉,即当停止武火。何谓停止武火?即停止呼气耳。此时正当沐浴,不照而照,不守而守,以文火慢慢养之,亦曰封炉。达摩谓二候采牟尼者是也。少焉,又有动机,此即子时行阳火之时,当此时真意仍坐守丹田,分意于阳火,神行则气行,气住则神住,行住相依,始得其妙。

要知目光视下田,心亦随之到下田,能朗彻其光使不昏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要知此暖气即是春信。少时忽然一动,心中一觉,此正玄关开辟时也。乘其时凝神于气机动处,自觉恍恍惚惚,似醉如痴。真气动时不以觉应之,即为当面错过。遂动遂以觉应,方为感而遂通。能以觉合动,动觉融化一处,即是水火既济,金木交并。动而后静,有归于无,必待再动而后凝合之。凝之既久,精神备足,不第智慧丛生,而一切旧疾恍然若失,浑身舒畅,不可以言语形容,真是三十六宫都是春也。况气发神凝之际,神气混合一处,息亦随之不动,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而息归于气根矣。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当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能向外,仍与神相合一处。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乃结丹之正功,亦即和合凝集之要道也。古云“胎从伏气中结”,即此义也。又曰:"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但此处伏气,非同强闭气也。大道合乎自然,一有勉强,便非正道。此处伏气乃自然而然,何也?当元气发动,本欲拱关而出,因凝神于气根,元气亦自同归本穴,神与气既相结合,是以息息归根,正所以以风吹火也。火得风吹而愈旺,故能炼此精化为气耳,纯是自然而然。何者为火?即神是也。何者为风?即息是也。以神合气,以息合神,即是火炼也。道书所谓武火者即此也。

何谓文火?即气不动时寂然朗照之谓也。最要紧者自然不自然耳。何谓自然?凝神时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无过不及,方合中道。如沾则著迹,非道也。脱则落空,非道也。不即不离,亦是此意。总教合乎自然,顺其机缄,更无一点强制硬迫,方是清静无为之大道也。静时固静,即动时我自凝神气穴,以待自返,是动亦静也。学人不知天机活泼,一味枯禅,是以终落空亡。古人有胎息之说,世之学者竟将胎息指为数息,或在口鼻间调息,岂知皆非也。胎息一节,即看小儿在胎时,即明此理。何也?当小儿在母腹中,并非从口鼻呼吸,惟脐间一带与母相通,是以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学者能凝神合气,口鼻之息亦自返回气根,不从口鼻呼吸矣。故丹经谓真人之息以踵,夫踵者深之之义也。神气相合,息亦伏于气根,若无息者然,所以谓之胎息,又谓真人呼吸。世人不明息之真机,或以数息为调息,或以闭息为伏息,并不知气乃自伏,息乃自定,勉强为之,皆失自然之妙,是以终无成就也。

【释义】

在修炼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做的是放松身心,让自己进入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这时候,用眼睛盯着两眉之间的位置,也就是明堂穴。但在看明堂之前,先要像木匠标线那样,用眼睛平视鼻尖,保持目光不偏不倚,然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两眉中间。等感觉到两眉之间有点发热的时候,就用意念想象有两道金光从那里发出来,一直升到头顶,然后从头顶分开,绕到耳朵后面,再到喉咙,接着下到胸口,最后进入气穴。这个气穴就在肚脐下面一寸三分的地方。眼睛一直盯着这里,心神也跟着集中在这里,这就是古人说的“心目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要什么都不想,心里静悄悄的,眼睛和心神都不能离开这个气穴,不管干什么都不能忘了它。既不能太投入,也不能太放松,这样才能慢慢进入状态。等静到一定程度,身体自然会有反应。这时候,虽然身体有动的感觉,但我们还是要保持静。我们越静,身体的反应就越大。这就是修炼的第一步,也是积累动气的关键。一般来说,身体好的人可能三、四天就有感觉,身体弱的人可能要八、九天,年纪大的人可能得二、三十天,然后就会有真气出现,身体也会有奇妙的变化。

感觉到真气来了,就要用意念引导它回到气穴,然后开始用“火”来炼它。什么时候起火呢?就是真气进入身体之后。火从哪里起呢?从虚危穴之间开始,然后慢慢往上升。

明堂穴,就是两眉之间的那个地方,是修炼时收心的地方,也是后面三个关卡的门户。坐下来的时候,先盯着这个穴位,等念头少了,就可以从这里进去,轻轻沉到下丹田。眼睛到了,心神也跟着到了,过一会儿杂念就没了,心就定了,呼吸也稳了。之后,要时刻盯着这个穴位,用文火守着,用武火炼着。等真气来了,自己就能感觉到。古书上说“气满了,任督二脉自然就通了”,这话一点不假。

那什么是武火呢?就是呼吸一直不断,每次都回到气根。什么是文火呢?就是若有若无地守着,既不忘也不帮。没有文火,真气就生不出来;没有武火,精气就化不了。该用文火的时候用文火,该用武火的时候用武火,这样才能成功。如果用错了,就炼不成丹了。

总的来说,修炼就这两个阶段:一个是真气开始动,一个是真气积累多了产生真气种子。

调药是第一步,药不调好,真气种子就生不出来。佛经上说“和合凝集决定成就”,和合就是把神和气合在一起。但神在心里,气在肾里,它们自己合不到一起。只有神到气穴里去,才能和气抱在一起,然后产生真气种子。这就像男女结婚生孩子一样。真气种子一来,感觉就迷迷糊糊的,生殖器也会勃起,这时候就要采药了。用意念守着气动的地方,别让神跑了,用呼吸的方法让气回到炉子里。守就是用意念探气动的地方,坐在丹田里,不迷糊也不乱动,这样气就会自己转起来。摄就是用呼气的方法,呼气的时候稍微用点意,吸气就跟着来。这样呼吸绵绵的,气就会跟着呼气回到穴里,这就是摄气的方法,也叫武火。感觉气回到炉子里了,就停武火,也就是停呼气。这时候就像洗澡一样,不用特意去照或守,用文火慢慢养着,也叫封炉。达摩说的“二候采牟尼”就是这个意思。

过了一会儿,又有感觉了,这时候就是子时行阳火的时候。真意还是要守着丹田,分点意给阳火。神动气就动,神停气就停,这样才行。

修炼的时候,眼睛要看着下丹田,心神也要跟着下去。心里亮堂堂的,不迷糊,坐一会儿丹田就会发热。这热就是春天的信号。突然一动,心里一明白,就是玄关开了。这时候要凝神在气动的地方,感觉迷迷糊糊的,像喝醉了一样。真气一动,就要跟着感觉走,不然就错过了。跟着感觉走,就是通了。感觉和气合在一起了,就是水火相济,金木相交。动完就静,从有到无,等再动的时候再合起来。合久了,精神就足了,不仅会变聪明,以前的病也会好,全身舒服得说不出来,感觉到处都是春天。

而且,气发神凝的时候,神和气混在一起,呼吸都不动了,好像口鼻都不呼吸了,其实气都回到气根了。元气从气根生出来,呼吸也从气根来。元气想出去的时候,因为神守着气根,它就回不去了,和神抱在一起。呼吸也跟着神和气,好像没了一样,这就是胎息,也叫真人呼吸。很多人不懂呼吸的真谛,以为是数呼吸或憋气,其实都不是。看看小孩在妈妈肚子里就知道,他们不是用口鼻呼吸,是肚脐那里和妈妈连着。修炼的人如果能神和气合在一起,口鼻的呼吸也会回到气根,不用口鼻呼吸了。所以丹经上说真人的呼吸是从脚后跟开始的,脚后跟就是深的意思。神和气合在一起,呼吸就回到气根了,好像没呼吸一样,这就是胎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勉强去做,就失去了自然的奥妙,最后也练不成。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