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论内丹功法》之炼己功夫

百科   2024-12-24 16:16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关于张三丰的事迹、功法等文献,由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汪梦九(字锡龄,曾任通议大夫、河南全省河道副使)辑录为《张三丰全集》。到了道光年间,长乙山人李涵虚(号李西月,被尊为内丹西派始祖)又进行了重编,并将其收入光绪时期的《重刊道藏辑要》,共计八卷。其中,关于内丹功法的主要资料包括《玄机直讲》、《道言浅近》、《注百字碑》、《玄要篇》和《无根树词》。本文参考《重刊道藏辑要》及其他版本,按照张三丰在《玄要篇·自序》中所述的炼己功夫、得药口诀、火候细微三部分进行辑述,并作出一定说明,以供内丹功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

论炼己功夫

《玄机直讲》中指出:“初功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这是筑基炼己的第一步。”

一、炼己的涵义

炼己是气功内丹功法中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整个内丹修炼过程,不可或缺。因此,它也被称为炼己筑基(筑基既指炼己,也指内丹功法的第一步——炼精化气小周天)。

“己”指的是己土,即心意、意念。这一概念源于“纳甲法”。《朱子语类》中提到:“纳甲乃汉焦赣、京房之学。”焦赣、京房是汉代的两位易学大师。纳甲法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与《周易》的八卦相配合。具体配合方式为“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由于己纳离,而“心为离”(元·萧廷之《金丹大成集》),因此己即指人心。正如清·柳华阳《金仙证论》所言:“己,即我心中之念耳。”在五行中,己属中央戊己脾土,因此又称己土;土为黄色,在内丹功法中又称“黄婆”。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指意念。

因此,炼己这步功夫,就是指如何集中意念,不断排除杂念。张三丰在《玄要篇》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火药且修心。”这里的持心、炼性、修心,都是炼己的同义词。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进一步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二、正念与杂念

炼己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建立正念,扫除杂念。《玄机直讲》中说:“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因此,正念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在不断排除杂念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的练功意念。正如元·陈虚白在《规中指南》中指出的:“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这里的无念即指无杂念。比正念更高一层的境界,张三丰称之为“真神”。他在《道言浅近》中说:“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炼己要求。

与正念相对的是杂念,杂念的根源是情缘。杂念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各种杂乱的念头纷至沓来,或此起彼伏,导致意念无法集中到练功上来,也称为散乱。正如张三丰《玄要篇》中所说:“初下手时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在练功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总会不断出现一些杂念,这是正常现象。只要情绪乐观、准备工作充分、专心练功,杂念就会自然减少。对待杂念,既不能厌恶,也不能强行驱逐,而是要在其出现时及时警觉并排除它,这样同样可以收到练功效果。当然,“人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玄机直讲》)。这里的得丹,指的是练功效果。

三、凝神调息

炼己的方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什么是凝神?他说:“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心止于脐下曰凝神。”因此,凝神是指在排除杂念、精神安宁、意念专一的练功状态。明·陆潜虚在《玄肤论》中进一步阐述:“凝神之要,莫先澄神;澄神之要,莫先遣欲。《清静经》曰: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又说:“所谓凝者,非块然不动之谓也,乃以神入于气穴之中,与之相守而不离也。”所谓气穴,《玄肤论》中又说:“夫气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气之初,所禀父母精气乃成者,即吾人各具之太极也。其各不一,曰气海,曰关元,曰灵谷,曰下田,曰天根,曰命蒂,曰归根窍复命关,即一处也。”这些名称都是指的下丹田。下丹田的具体位置,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指出是脐下一寸三分,也即规中、玄关。由于凝神入气穴的重要性,它被视为气功内丹功法的诀窍之一。正如《还丹复命篇》中所说:“昔日遇师亲口授,只要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与现在的用语“意守下丹田”基本相似。如何凝才算掌握得比较好呢?《天仙道程宝则》中说:“所谓凝也,先以目光注所凝处,微以意敛真气,氤氲回归。”这里要用到“观照”,即“回光返照”。张三丰在《注百字碑》中还指出:“眼口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收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关于调息,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真息是指练功者在心情非常安静状态下所出现的柔匀、深长、细缓的一种呼吸形态。这种呼吸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正如《道言浅近》中说的:“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内丹功法还强调要炼先天气,但先天气仍是通过后天呼吸之气进行调练的。《道言浅近》中对这个问题也讲得很清楚:“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通过以上的锻炼,心静则息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收养气,息机收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散。因此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此即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