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这次会议史称“盐铁会议”。
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西汉桓宽依据著名的“盐铁会议”,在《盐铁论》中记述了汉昭帝时期这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大论争。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鉏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大夫说:“古代的君子善于奖赏善行而憎恶恶行。君主不会蓄养恶民,农夫也不会保留无用的禾苗。无用的禾苗是苗圃的祸害,无用的民众则是国家的盗贼。除去一个祸害,其余的禾苗就能茁壮成长;惩罚一个恶人,万民就会心悦诚服。
贤良曰:“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之于御也。良工不能无策而御,有策而勿用。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贤良之士回应道:“古时候,人们注重通过教育来引导民众,明确法令来纠正犯罪行为。刑罚对于治理国家,就像马鞭对于驾驭马匹一样重要。优秀的工匠不能没有马鞭就驾驭马匹,但有了马鞭也不应滥用。圣人借助法律来完善教化,教化成功之后,刑罚就不再需要实施。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润穷夫,施惠悦尔,行刑不乐也。”
孔子说:‘对于不仁的人,如果憎恶得太过分,反而会引起混乱。’因此,民众混乱应该反思政令,政令混乱应该反思自身。只有自身行为端正,天下才能安定。所以,君子应该嘉奖善行,怜悯无能之人,恩泽及于受刑之人,德行润泽穷困之民。施惠于人时感到喜悦,执行刑罚时则不应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