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32)除狭|每日夜读
文化
2025-01-12 22:34
北京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这次会议史称“盐铁会议”。
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西汉桓宽依据著名的“盐铁会议”,在《盐铁论》中记述了汉昭帝时期这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大论争。大夫曰:“贤者处大林,遭风雷而不迷。愚者虽处平敞大路,犹暗惑焉。今守相亲剖符赞拜,莅一郡之众,古方伯之位也。受命专制,宰割千里,不御于内。”大夫反驳道:“贤能的人即使身处茂密的森林,遭遇风雷也不会迷失方向。而愚蠢的人,即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也可能感到困惑。如今守相们手持皇帝赐予的符节,接受任命,治理着一郡的百姓,这相当于古代方伯的地位。他们受命专制一方,掌管千里之地,不受朝廷内部事务的干扰。”
贤良曰:“古之进士也,乡择而里选,论其才能,然后官之,胜职任然后爵而禄之。故士修之乡曲,升诸朝廷;行之幽隐,明足显著。疏远无失士,小大无遗功。是以贤者进用,不肖者简黜。“贤良之士回应说:“古时候选拔官员,是从乡里开始,经过层层选拔,考察其才能,然后才授予官职,待其胜任后再给予爵位和俸禄。因此,士人们在乡间修身养性,然后通过努力升入朝廷,他们在隐秘处所的行为也能彰显其明德。这样的选拔制度使得无论是疏远还是亲近的人都不会被埋没,大小功劳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正因如此,贤能的人得到重用,不肖之徒则被简选淘汰。“一人之身,治乱在己,千里与之转化,不可不熟择也。故人主有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悬赏以待功,序爵以俟贤,举善若不足,黜恶若仇雠,固为其非功而残百姓也。夫傅主德,开臣途,在于选贤而器使之,择练守相然后任之。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治乱,千里之地也会随着他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必须慎重选择守相。所以,君主可以因为私人感情而给予财富,但不能因为私人感情而授予官职;应该悬赏以奖励功劳,按序排列爵位以等待贤才;提拔善人如同觉得人才不足,贬黜恶人如同对待仇敌,这是为了防止他们因无功而残害百姓。传播君主的恩德,开辟臣子的仕途,关键在于选拔贤才并合理使用他们,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后再任命他们为守相。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