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52)论功|每日夜读
文化
2025-02-01 20:29
北京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这次会议史称“盐铁会议”。
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西汉桓宽依据著名的“盐铁会议”,在《盐铁论》中记述了汉昭帝时期这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大论争。内则备不足畏,外则礼不足称。夫中国,天下腹心,贤士之所总,礼义之所集,财用之所殖也。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春秋》曰:‘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况以天下之力乎!从内部来看,他们并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从外部来看,他们的礼仪也不足以称道。而我们中原,乃是天下的中心,汇聚了天下的贤士,集中了礼义之道,是财富和资源的聚集地。我们以智慧来谋略愚蠢,以道义来征伐不义,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轻而易举。《春秋》上记载:‘齐桓公对于戎狄,不过是驱逐他们罢了。’更何况我们现在是以整个天下的力量来对付匈奴呢!
孙子曰:‘今夫国家之事,一日更百变,然而不亡者,可得而革也。逮出兵乎平原广牧,鼓鸣矢流,虽有尧、舜之知,不能更也。’战而胜之,退修礼义,继三代之迹,仁义附矣。战胜而不休,身死国亡者,吴王是也。孙子曾说:‘国家之事,一日之内可能千变万化,但只要不违背根本原则,国家就不会灭亡。然而,一旦出兵到平原广牧之地,战鼓齐鸣,箭矢纷飞,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难以改变战局。’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战争胜利后,应该及时修明礼义,继承先代的遗风,使仁义之道得以附丽。但如果战胜后还不休止,继续穷兵黩武,那么就会像吴王夫差那样,最终导致身死国亡。大夫曰:“顺风而呼者易为气,因时而行者易为力。文、武怀余力不为后嗣计,故三世而德衰。“大夫则说:“顺着风向呼喊容易使声音传得更远,顺应时势行动则容易取得成功。周文王和周武王虽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但他们没有为后代子孙做长远的打算,所以到了第三代,他们的德行就开始衰落了。”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