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36)水旱|每日夜读

文化   2025-01-16 21:30   河北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这次会议史称“盐铁会议”。

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西汉桓宽依据著名的“盐铁会议”,在《盐铁论》中记述了汉昭帝时期这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大论争。

记录一些点滴感悟。

第三十六篇 水旱

原文1
大夫曰:“禹、汤圣主,后稷、伊尹贤相也,而有水旱之灾。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太岁之数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

译文1
大夫说:“禹和汤是圣明的君主,后稷和伊尹是贤能的宰相,但他们统治的时期也遭遇了水旱之灾。水旱是天灾,饥荒与丰收则是阴阳运行的结果,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根据太岁星的运行规律,在阳年可能会遇到旱灾,在阴年则可能遭遇水灾。每六年就会有一次小饥荒,每十二年就会有一次大饥荒。这是天道运行的规律,恐怕不能单纯归咎于官府或官吏的过失。”

原文2
贤良曰:“古者政有德,则阴阳调,星辰理,风雨时。故行修于内,声闻于外;为善于下,福应于天。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无丘陵高下皆熟。

译文2
贤良之士反驳道:“古时候,政治清明、德行高尚,则阴阳调和,星辰有序,风雨适时。因此,君主在内修身养性,其名声就会远播;在下为民行善,上天就会降下福祉。周公治理国家时,记载着天下太平,国家没有夭折的孩童,每年都没有荒年。那时候,雨水不会冲毁田里的土块,风也不会吹折树木的枝条,每隔十天就会下一场雨,而且大多在夜里。无论丘陵还是平地,庄稼都能丰收。

原文3
孟子曰:‘野有饿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检也。为民父母,民饥而死,则日,非我也,岁也,何异乎以刃杀之,则曰,非我也,兵也?’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则民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

译文3
孟子曾说:‘田野里有饿死的人,是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去赈济;猪狗吃人的食物,是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去制止。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如果百姓因饥饿而死,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用刀剑杀人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何区别?’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消除饥寒之苦,废除盐铁专卖,减少官府对商业的干预,分配土地给农民,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桑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劳役和开支,这样民众自然会富裕起来。如此,水旱之灾和凶年饥馑就无法再困扰我们了。”


      



财商GQ
财富和商业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