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35)授时|每日夜读
文化
2025-01-15 19:28
北京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这次会议史称“盐铁会议”。
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西汉桓宽依据著名的“盐铁会议”,在《盐铁论》中记述了汉昭帝时期这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大论争。大夫曰:“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灾害疾疫,独以贫穷,非惰则奢也;无奇业旁入,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大夫说:“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处于同一时代,如果没有灾害和疾病,却唯独因为贫穷而困顿,那么原因不是懒惰就是奢侈。如果没有其他额外的收入来源,却仍然能够富足自给,那么这一定是由于节俭或勤劳所致。
贤良曰:“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夏、商之季世无顺民,俗也。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贤良之士回应道:“三代盛世之所以没有动乱的萌芽,是因为教育的功劳。而夏、商末代之所以没有顺从的民众,则是由于风俗的败坏。因此,君王设立学校,明确教化,以引导民众。当政治与教化和谐统一时,人性中的仁爱就会显现,人们自然向善。”《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百姓足而知荣辱。’故富民易与适礼。”《论语》中说:‘如果已经富裕了,那还需要做什么呢?’答案是教导他们以德,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民众就会遵循道义,追求善行,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会表现出孝顺和友爱,又怎会有奢侈和暴慢的行为呢?管子也曾说:‘粮食充足了,百姓就知道礼节;生活富足了,百姓就知道荣辱。’因此,使民众富裕起来,他们就更容易接受礼仪的规范。”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