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海荣,高晓焘 | 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探析
学术
2024-06-21 12:03
内蒙古
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探析
王海荣
1
,高晓焘
2
1.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北疆文化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王海荣
:
女,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
高晓焘
:
男,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 要
:
理解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是研究北疆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基础。中华文化根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深厚的红色文化是形成北疆文化的历史逻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品质、蕴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本原理、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本要求是形成北疆文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历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是形成北疆文化的实践逻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的文化使命、凝聚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文化力量是北疆文化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
北疆文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追求
2023年7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决策部署,并明确解释了北疆文化即“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此后,学界围绕如何界定北疆文化、北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怎样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等论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正确理解北疆的区域范围,北疆文化的基本概念、独特品质、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北疆文化在中华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位与作用,建设北疆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实践路径及对策建议等,为厘清北疆文化概念提供了学理支撑。相关研究成果或多或少都涉及北疆文化何以产生、北疆文化概念何以提出的重大问题,但对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一种新的文化概念的提出,其生成逻辑不仅包括深刻的历史意蕴和理论内涵,还包括实践发展历程和现实价值追求。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文脉、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逻辑,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逻辑,以及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形成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逻辑与价值追求。因此,只有分析梳理好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弄清楚北疆文化从何而来、何以存在并延续等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北疆文化的概念,实现唱响唱精彩“北疆文化”品牌的目标任务。
一、北疆文化形成的历史逻辑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进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北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历史演进的结果。北疆文化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受到了中华文化根脉的持续润泽,忠实地记录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丰富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北疆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础性资源。
(一)北疆文化源于中华文化根脉
在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从北疆文化漫长的孕育形成史看,北疆文化既亲历、参与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历程,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滋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绚丽一枝。北疆文化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特质的来源之一,北疆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融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成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至今仍在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那样:“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这充分说明草原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经验智慧。从北疆文化的构成要素看,北疆文化是从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多种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概念。这其中,除了草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都不是北疆地区所独有的,虽然它们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色,但最终都融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当中,并在中华文化主干的滋养下枝繁叶茂。
(二)北疆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多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并经过几千年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部地区发展史同样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北疆文化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形成的。
北疆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形成北疆文化的基础。如历史上在内蒙古地区活跃过的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契丹等民族,以及北方民族建立的辽、金、元等政权,都为北疆文化储备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第二个层次,生活在内蒙古地区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从未中断过,如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对中国历史上的五次民族大迁徙、大互动、大融合都发挥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文化的创新、融合一直在持续,这也是《敕勒歌》可以传唱千年、边塞诗得以自成一派的内在原因,为丰富和发展北疆文化提供了养分。第三个层次,内蒙古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的中转站,见证并参与了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三)北疆文化的底色是红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写照,是党和国家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内蒙古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遗产,在中国共产党辉煌百年的历程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从而具有了红色基因和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形成北疆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北疆文化中蕴含的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共同的革命信仰,代表了内蒙古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致的价值追求,代表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北疆文化中的红色文化构筑了内蒙古各族人民一百多年来的集体记忆,记录了内蒙古大地上各族儿女一百多年来的奋进步伐。“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生动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追求,“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为激发内蒙古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树立了鲜明的精神旗帜,守望相助理念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心理基础,爱国忠诚奉献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总之,红色文化为北疆文化的发展壮大积淀了深厚的鲜亮底色。
二、北疆文化形成的理论逻辑
北疆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北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理论创新的视角突出了文化建设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文化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一)北疆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北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广泛吸收了中华文明中泽被后世的先贤哲思和文采华章,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不再受制于地域、血缘、宗教信仰等因素的限制,使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植根内心、融入血脉,成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古代生活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不管是建立区域性政权还是全国性政权,都主动认同“大一统”理念。金朝“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元朝“天下一家,一视同仁”等理念都是“大一统”理念的生动体现。而且,这些政权还会主动吸收中原地区的制度来充实和改造旧制,如辽、金废除部落联盟制,推行中央集权的科层制,推行“因俗而治”等。中华民族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磨难,但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另外,生活在北疆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沉淀凝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福泽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列入“二十四史”行列的《辽史》《金史》《元史》,在中华文学宝库中广泛存在的阴山、草原、大漠等意象,还有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内蒙古大地上的感人事迹,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内蒙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疆文化蕴涵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中关于文化发展的特征规律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的基础,也是北疆文化形成的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与社会中的人息息相关,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革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引起文化的变迁。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任务,就是在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北疆文化是基于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基于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取得的重大成就,基于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任务使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需要提出的。因此,北疆文化的提出既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符合中国实际和内蒙古地区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力。恩格斯在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文化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北疆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求。因此,树立北疆文化概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能够积极推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为磅礴的奋进力量。
(三)北疆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文化本体论、主体论、价值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均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做了系统性、创新性思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使命任务、价值旨归、发展道路、根本动力、外部条件和政治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践行“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为进一步推动北疆文化建设、树立北疆文化概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北疆文化的提出,是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文化概念,是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效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性的有力举措。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需要各民族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北疆文化的提出科学回答了内蒙古地区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问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贡献内蒙古力量。
三、北疆文化形成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每一次探索都彰显着“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伟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作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有机构成,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规律,符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求、与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新形态的实践要求。
(一)北疆文化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北疆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北疆文化在践行“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与民族文化基因的相融相通、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与文化认同的相融相通、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融相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看,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确立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方向是正确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内蒙古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内蒙古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特别是要及时总结新时代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这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基本依据。在深入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贡献内蒙古力量,这既能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也能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北疆文化的形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关系,从根本上阐明了古代文明之中国、当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国和未来全面实现现代化之中国的历史延续和发展脉络,为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
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厚爱和殷殷重托,为更好地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发展目标,我们需要继续提振精气神,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干劲、拼劲、韧劲。
北疆文化秉持守望相助的理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旗帜,凝聚起更大的文化认同力量,更好更深入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把全区各族人民凝聚在党的周围,秉持和践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的民族情感、共同的奋斗目标,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形成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使“一条主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内蒙古新篇章。
(三)北疆文化的形成是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实践要求
文化源于长期的历史积淀,一经形成便具有了稳定性。文化的稳定性表现为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模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北疆文化是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思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思想基础,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树立北疆文化概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能够使内蒙古各族人民进一步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遵循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文化品牌,能够有效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有效实现各民族的具体利益,进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精神支撑,集中体现为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政治自觉推进“模范自治区”建设,充分体现出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北疆文化的价值追求
北疆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凝结了内蒙古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是内蒙古自治区自觉参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展现内蒙古风采与担当的生动体现。北疆文化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规律,为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
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升起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成为“模范自治区”,并长期呵护了这一崇高荣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两个结合”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在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伟大实践中,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表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北疆文化蕴含着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蕴藏着丰富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必要条件;北疆文化的独特品质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入拓展具有重大意义。
北疆文化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主观臆想凭空认定文化优秀或不优秀的不良倾向,应持之以恒地开展深入研究,系统呈现北疆文化的优秀品格、丰富内涵、价值追求等,树立和突出蕴含其中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之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性资源,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的文化使命
文化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的精神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持续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全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同,这在本质上同样是价值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以守望相助理念、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北疆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的新实践,也是中华文化叙事体系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新突破。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提出的标识性概念,既是千百年来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载体,能够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时代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生态观、秩序观、文明观。
(三)凝聚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文化安全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深入开展北疆文化研究,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就是坚守文化责任、彰显文化力量,通过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将内蒙古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内蒙古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北疆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尤其是经过红色文化洗礼后凝练的、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旗帜,能够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激发担当作为精神,从根源上克服错误思想观念,坚决摒弃“我不如人”的思想观念,提振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完成“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凝聚磅礴力量。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北疆文化的提出与推广,为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抓手。通过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更好地树立和展现内蒙古的良好形象、打造更多更具区域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区、进一步丰富旅游供给、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行的实践路径。
注释(略)
参考文献(略)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研究”(编号:2023ZZB010)。
本文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QyMDk2Ng==&mid=2247485583&idx=1&sn=c5bd138199bd2e68839c730417084b5a
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
《内蒙古社会科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双月刊,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
《内蒙古社会科学》| 周绍东,等 |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内蒙古社会科学》影响因子稳步提升 影响力指数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3位
《内蒙古社会科学》| 何小雨 | 监视资本主义的人学审视
《内蒙古社会科学》| 凡欣,杨尚昆 | 经济伦理共同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路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迎龙 | 律师庭外言论的规制逻辑与模式转型
《内蒙古社会科学》| 陶元浩 | 跳出“革命的悖论”和历史周期率——论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内涵、使命与价值
《内蒙古社会科学》| 刘志仁,王嘉奇 | 黄河入海口水污染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法律规制研究
《内蒙古社会科学》| 张小平,王超 |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的三重向度
《内蒙古社会科学》| 曾里,李广海 |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兆璟,王刚 |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特征、逻辑指向与实现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周海涛,林思雨 | 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逻辑和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陈亮,孙谦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要义、多重逻辑与行动路向
《内蒙古社会科学》| 管金平 | 我国民生物资价格干预法律制度的重构
《内蒙古社会科学》| 云晋升 | 债权人撤销之诉法律构造的反思与重塑
《内蒙古社会科学》| 黄巨臣,纪鹏鑫 | 作为方法的“转型”: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
《内蒙古社会科学》| 白图亚 | 北疆史诗文化的基本学理建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彭丰文 | 北疆文化的历史根基与演进历程
《内蒙古社会科学》| 田天亮 | 生成式AI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困境识别与优化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贾丽民,宋叶恒 | 前提性反思: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内蒙古社会科学》| 颜军 |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内蒙古社会科学》| 姚宇,刘振华 | 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侯为民,司培颖 | 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内蒙古社会科学》| 韩升,王晨曦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逻辑
《内蒙古社会科学》| 赵毅衡,孙少文 | 论叙述者的功能与形态:“框架”与“人格化”
《内蒙古社会科学》| 张浩,鲁杜阳明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动因、历程与启示
《内蒙古社会科学》| 唐皇凤,徐植 | 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机制建构与优化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洪树,任田婧格 | 问题与消融: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
学术论文|张红阳等:家乡社会学的争论焦点与田野价值———基于农村研究的视角
《内蒙古社会科学》| 杨蕴丽 |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核心要义、理论渊源与时代价值
《内蒙古社会科学》| 童建军,王俊飞 | 当代青年个体化生育价值观及其引导研究
《内蒙古社会科学》| 陈亮 | 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机理与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李阳,潘海生 | 什么是好的职业教育改革?——基于职业教育政策的分析
《内蒙古社会科学》| 彭华安,丁晓昌 | 推进独立学院转设何以如此艰难?——一个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海荣,高晓焘 | 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探析
《内蒙古社会科学》| 李亚伟 | 超大规模市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内蒙古社会科学》| 石先梅 | 生产力系统与新质生产力阐释
《内蒙古社会科学》| 周锦依 | 合规视野下我国企业犯罪的刑事归责
《内蒙古社会科学》| 孙蚌珠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内蒙古社会科学》| 付文军,付洋洋 | 精神政治与自由危机——关于新自由主义精神治理术的批判与反思
《内蒙古社会科学》| 沈正赋 |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
《内蒙古社会科学》| 姜涛 | 重罪案件企业刑事合规不起诉的三大实体法争议问题
《内蒙古社会科学》| 杨富学,海霞 | 明代哈密“哈剌灰”及其与裕固族关系考辨
《内蒙古社会科学》| 杨立雄,张豫南 | 共享、发展与融合:残疾人家庭共同富裕的内涵辨析与发展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周向军,卢静宜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泽庆 |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的诠释学意蕴
《内蒙古社会科学》| 董首一 | “以中释西”文学批评范式的学理依据与阐释路径研究
《内蒙古社会科学》| 史少博 | 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困境以及可能性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雅洁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环节、风险挑战与实现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孙道萃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再完善:以轻微犯罪治理为场域
《内蒙古社会科学》| 徐俊六 | 中国式现代化的少数民族文学表达及其叙事话语建构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