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 凡欣,杨尚昆 | 经济伦理共同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路

学术   2024-10-13 13:01   内蒙古  

经济伦理共同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路

凡欣1,杨尚昆2

1.嘉兴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2.广州传媒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凡欣:女,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杨尚昆:男,广州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  要经济伦理共同体是在经济伦理和“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范畴,是解决时代之困、现实之需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思想密钥与实践路径。在本质表现上,经济伦理共同体和共同富裕具有社会归属同质性、价值引领趋同性、实践范式统一性、目标指向一致性、双向交互联动性特征。在新的时空场域中,要使经济伦理共同体对共同富裕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建构以经济伦理共同体为目标指向、以基本经济制度规范体系和“经济人”社会综合治理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探索开创出一种具有“人民至上、公正合理、义利统一、守信尽责、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伦理生态,从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经济伦理共同体;共同富裕;时代新路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伟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当前执政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经济伦理共同体理论的出场提供了思想之源,并为现实世界创造了更多可能。经济伦理共同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崭新路径。“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伦理的典型特质;“防止两极分化”不仅是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经济伦理的基本要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伦理共同体肩负的天然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共同富裕的朴素表达,也是经济伦理共同体目标实现的形象描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新征程上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必然要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必然要凸显财富积累方式、财富合理分配和走向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必然要擘画出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平等自由发展及共建共享的伦理愿景,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构建需要激发新的理论指引。这使得经济伦理共同体的理论构想更显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具象化和科学化。由此,对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命题确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在新的时空场域中,科学界定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内涵要义、积极探寻经济伦理共同体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出场: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内涵界说

经济伦理不是经济学和伦理学抽象的复合型概念,而是经济领域里隐含的具有规范作用和导向功能的价值标准。“经济伦理是从经济角度思考的伦理,从经济角度看道德的做法自然是要肯定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正当价值追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物质财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键是‘利’之所得,要合于‘道’。”经济是实现人的至善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包含于伦理的维度中。简言之,经济伦理是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实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义利统一是经济伦理的核心主旨。经济伦理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原初语境而衍生出来的概念和现实映照,是经济社会文明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对时代要求和文明发展的积极回应。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从历史考证和理论溯源的角度出发,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的鸿篇巨制中并未专门阐述“共同体”的内涵要义,但是从其所涉及的“共同体”的重要表述中不难窥见,“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情感需求和理想信仰的人组织起来的相互依存、彼此支持、合作共赢的联合体抑或社会性团体。“共同体”的存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依托载体,是人类向着更高水平生活和更美好未来迈进的根本保障。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出场是对理性运用“共同体”思想自觉意识的强化、深化和具象化。

经济伦理共同体并非经济、伦理、共同体三个基本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其三位一体的价值融合、内在机制耦合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统合。换言之,经济伦理共同体是从伦理的视角切入,以共同体的平台为支撑,通过对经济领域的整体性、规律性和道德理性等进行审察、剖析和评判而建构起来的价值体系。具体而言,经济伦理共同体是指由经济主体主导,在经济制度运行和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遵循和彰显出来的诚信、道德、自由、秩序、公平、正义与共享等价值的总和。经济伦理共同体的构筑以“以人民为中心”为立论基石,以兼顾各方利益诉求为核心主题,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本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旨在开创出一种具有“人民至上、公正合理、义利统一、守信尽责、共建共享”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伦理结构样态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指出:“经济公社本身首先是‘具有人类历史意义的广泛的模式’,它是人们的共同体,这些人由支配一个区域的土地和一批生产企业的公共权利相互联合起来,共同活动,共同分配收入。”经济伦理共同体是马克思“经济公社”和“共同体”思想的理性结合与现实演绎,折射出人类走向共同富裕的理论光芒。共同富裕的本质首先是一个赋能政治理想的经济问题,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财富积累。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为经济的健康、稳定、有序和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同意志,汇集了多方面社会力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引,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理论确证:经济伦理共同体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经济伦理共同体何以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路?回答这一问题可从理论层面推演。

(一)社会归属同质性

共同体本身蕴藏着浓烈的社会属性。经济伦理共同体,归根结底是一个具有相同价值观认知的人的社会属性的经济发展联合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伦理共同体一直秉持着追求公平正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等价值观,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社会道义和责任感的价值体系,这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还建立了“经济人”伦理意蕴的精神家园。此外,经济伦理共同体是由关涉经济制度、体制和规则的社会规范组成的体系,这些规范旨在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道德和伦理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伦理共同体犹如“稳定器”一般,有效维护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和秩序。共同富裕本质上也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可见,从物质文明层面而论,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共同体”;从精神文明层面而论,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足共同体”。共同富裕是物质、精神两个共同体的统一体。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畅想,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是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薪火相传并致力于改造人的社会生存境遇的恢弘蓝图。经济伦理共同体和共同富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皆为社会属性组织的联合体即“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体,都是服务于人、造福社会的共同体。

(二)价值引领趋同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伦理共同体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化大生产、团结式大协作的价值导向,倡导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的理性复归和实践要求。从生产资料公有制到“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经济伦理共同体沿袭着“公有—少数私有—共同占有”的逻辑发展主线,而共同富裕更是以人道逻辑的伦理实践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超越。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到经济危机中资产阶级财富生产目的异化,从剩余价值学说到“消灭私有制”,在“为了谁”的价值引导下,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赓续奋斗,演绎出了“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伦理图景,彰显出人民至上的至善价值。经济伦理共同体和共同富裕的理论设计高度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下,无不绽放出人性“公共善”的夺目光彩。

(三)实践范式统一性

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要依靠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从“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还彰显了公平正义、惠及众生的伦理盛景。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从毛泽东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再到习近平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理论生长在改革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在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党的领导核心的擘画之下一步步从蓝图落地为实。共同富裕的理论源于党在历史纵深中的奋斗和成长,经济伦理共同体的理论生成也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孕育且不断走向成熟的,两者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考验,也必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四)目标指向一致性

经济伦理共同体是一个旨在通过创建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环境以促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进而不断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伦理期待的体系。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实践,一方面要凭借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物质供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运用高标准的价值规范去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建设人类精神家园,以创造出真正自由、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逻辑出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程度。经济伦理共同体以经济手段和价值引导的共同作用为人们创造出自由、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而共同富裕的伦理目标便是马克思所说过的“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仅物质富足,而且精神充实。每个人都将沉浸在属于自己也属于他人的共同自由王国中。总的来说,经济伦理共同体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将改变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马克思所憧憬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伦理宏愿。

(五)双向交互联动性

经济伦理共同体是在“共同富裕如何实现”的问题意识的影响下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社会治理共同体”等概念的感召下产生的一个新的理论范畴,是经济活动和伦理规则有机结合、经济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深度融合的统一体。经济伦理共同体的高效运行将推动经济社会朝着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真正自由的方向发展,并将极大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速度,提升共同富裕的质效程度,扩展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需求两个维度。经济伦理共同体是基于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密钥”,共同富裕是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图腾”,是指向未来的伦理愿景。经济伦理共同体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价值体系支撑和精神涵养,与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和精神家园两大元素是密切相关的。经济伦理共同体着力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规模扩张与量的积累,共同富裕是伴随着“雪球效应”的质的飞跃。经济伦理共同体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和必经阶段,共同富裕是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和必然结果。经济伦理共同体与共同富裕的本质都是利益共同体。这两大共同体的互动是满足时代之需和人民利益的伦理实践。

三、实践探索:创建经济伦理共同体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路向

经济伦理共同体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充分重视“一体两翼”格局的积极构建,奋力开创出一种具有“人民至上、公正合理、义利统一、守信尽责、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伦理生态。其中,一体是指经济伦理共同体;一翼是“制度规范体系”,即由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机制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翼则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经济人”的社会综合治理。

(一)加强经济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夯实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制度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人民至上”这一核心价值,以公平与正义、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成果普惠共享为评判标准,不断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让德政惠民成为经济伦理共同体的价值航标,确保人民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卓越优势及其带来的公共福祉。

第一,整体考量基本经济制度,妥善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体制架构中始终占据着稳固且不可动摇的核心主导地位。从全国范围看,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关乎着国计民生。公有制经济的“公有”和共同富裕的“共同”具有天然的伦理一致性与高度的内涵契合性。“公有”为“共同”的理论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与现实根基,成为全体人民实现成果共享与共同富裕的基石。要特别指出的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力量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引擎,应在经济伦理共同体的角色中凸显出核心地位,承担起社会责任,致力于探索并深化成果普惠全民的制度改革。同时,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公有经济体系中的实践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全面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作出实质性、建设性的贡献。需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国有企业中“高管天价高薪现象”和“员工福利待遇过高问题”一直颇受民意诟病。这就需要从公平正义、科学合理、成果共享的原则出发,深化薪酬机制改革,保留正当利益,让渡其他利益。国有企业所享有的资源属于国家和人民,终究要服务于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诚哉斯言,在社会主义框架下,非公有制经济与基于资本主义原则的私人经济存在根本差异,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而且是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来已展现出显著的“鲶鱼效应”,极大地激活了市场活力,撑起了国民经济的一半版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时指出,“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采用减税降费、信用贷款激励、放宽政策限制等手段,释放更大的政策红利,以显著提升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应确保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公正、平等、合理的原则进行市场竞争,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和营商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

第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服务人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变强。”显而易见,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大市场的“大”在于我国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巨大体量和宏大规模。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不是冰冷的物理化空间,不是由各种元素堆砌起来、组合而成的理论化概念,也绝非鲜活的个体生命的简单总和,而是服务大众的具有人性化的生产、交换以及消费的伦理场域。一言蔽之,市场是满足人们利益诉求的理想场所和理性工具。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作为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科学化和有效性的关键途径,其核心特征在于强调效率与追求效益,使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同时,市场经济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激烈的竞争性,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他最终要实现的是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富裕。”市场与市场经济是经济伦理共同体的重要构件,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当然,要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必须以道德理性和法治伦理对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先天缺陷进行引导、修正和治理。英国学者波兰尼认为:“事实上,管制与市场是同时成长的。自律性市场是前所未闻的,自律这个观念的出现是完全违反当时发展之趋势的。”华尔街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将资本无情逐利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固有的缺陷,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市场、资本的常态化监督和有效管控,“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如民间非法放贷、融资平台诈骗等,他们扰乱市场、破坏经济秩序的背后是资本的野蛮生长和投机,蚕食鲸吞的都是人民群众的血汗和利益,必须予以坚决打击。然而,资本逻辑并非不可控的洪流,对其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而应积极加以利用,科学引导、理性掌控。唯有如此,资本、市场、市场经济方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下,步入良性循环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将逐渐形成。

第三,坚持完善分配制度,积极建构公正合理的配套制度体系。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存在不仅是生财之道,而且是理财之道。经济伦理共同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属于国家和人民所有,其理财的关键在于分配,而分配的关键在于公正合理,即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是对于个体劳动最大限度的尊重。个体劳动是创造和积累社会总财富的源头活水,但社会财富的最终归属并非纯粹的个体,而是具有群体意义的全部社会成员。分配正义聚焦于民众的需求,通过实现物质资源与经济财富的公正且全面的普惠性分配,旨在打破既得利益的壁垒,缩小贫富鸿沟,消除阶层间的对立,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这一社会理念的落地实施,离不开健全的分配制度体系的支持与构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分配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收入分配体系作为经济伦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优化和政策细化一方面要规避“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消极影响,激发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更要彰显出新时代正确的价值导向,必然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探索“最佳平衡点”,在少数强者、多数普通民众以及相对弱势群体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尝试创建“精准分配”的制度体系建设。“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正是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性思考,由国家派驻第一书记入村指导、充分整合和配置优质资源,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等“精准”举措救助伤残者、失业者等农村弱势群体和由重大疾病、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长期贫困家庭,由此大幅增加了特定农民群体的收入,缩小了农村贫富差距,给予了农民以基本尊严,谱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史诗,树立了民生普惠、共同富裕的典型标杆,凸显了我国多次分配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优越性和人性化。由此,要长期坚持兼顾全体人民利益诉求的分配正义,探索创新和积极拓展多次分配以及精准分配的合理化格局,注重激发有能力有意愿的社会群体和企业组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并在转移支付、减免税负、社会保障、财富分享、促进社会公平、鼓励勤劳致富等方面不断作出贡献。

(二)强化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人”社会治理效能,精心构建经济伦理共同体的精神栖息地

相较于静止的制度框架,活跃于其间的个体因素在经济伦理共同体中同样举足轻重。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并确保公平与正义。作为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深度实践者以及利益攸关方,“经济人”的行为模式、商业动态以及资本运作等都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及即时监管的对象。唯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有效监管经济责任主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建设起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实体王国与精神家园,从而为持续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第一,要利用好“问责利器”,严惩经济腐败分子,强化责任主体意识,优化经济环境。经济领域是权力场与名利场的复杂综合体,是腐败的高发区和重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这就昭示着我们,要敢于出手亮剑,勇于问责追责,“坚决惩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姑息”。政商一体化腐败是政治与经济深度勾连、利益交换的丑恶现象,严重侵蚀了政治生态与经济环境,践踏了市场规则、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的本质,以一种隐蔽而狡猾的方式侵蚀民众利益,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普遍憎恶的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反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压倒性胜利。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发挥中央巡视作用到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从天网行动到猎狐行动,从“打虎拍蝇”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从“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到“反腐永远在路上”,吞噬民众经济利益的胡作非为者被追究法律责任,漠视人民利益的不作为和消极作为的懒政怠政者也被问责追责,民怨沸腾得以平息,党风廉政建设效果显著,社会良好秩序已然复归。实践证明,问责确实是惩治经济政治腐败的利器。责任、义务、职业操守是经济伦理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政府官员更应“在其位,谋其政”,积极履职尽责,为创造更多经济财富恪尽职守。厘定权力主体和经济主体的清晰边界,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也是经济伦理共同体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要弘扬好“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企业家精神构成了经济伦理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取向,它激励着企业家在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秉持创新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应摒弃地域、性质与规模的偏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论其源自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抑或是规模大小,只要其遵循法律法规,按时足额缴纳税款,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价值,就应享有同等的地位与待遇。企业是支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石,企业家则是引领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力量,他们所孕育的企业家精神,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并经市场洗礼而凝练出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弘扬企业家精神”之时指出,企业家应该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企业家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鸭先知”和国家政策红利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享有优质资源、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高端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理应忧国之难、解国之困。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正当竞争与合法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企业家需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希望工程以及各类公益捐赠活动,以此扩大社会影响力,激发正面的社会效应,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第三,要强化“共同体”意识,注重公共价值引导和全民综合素质培养,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有8200多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亿,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个体工商户已然成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市场主体,依法缴税,拉动就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发展阶段,因受疫情和虚拟经济等的消极影响,个体经营遭遇了较大冲击,深陷发展乏力、后劲不足甚至濒临破产等诸多困境。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减税减租、贷款融资等方式积极助力其走出低谷、重建自信,为个体经营者纾难解困,唤醒其昂扬斗志,焕发其精神面貌,激发其蓬勃活力,凝聚其向心力与战斗力,提升其生产力与竞争力,以此驱动其产生更为显著的经济效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经济伦理共同体的理性实践、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不仅要依靠少数精英企业家和数以万计的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人”的努力,还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和积极参与。要通过官方媒体等多渠道广泛动员、多途径宣传,挖掘企业文化内涵,讲好企业家成长故事,树立个体户典型,明确公民责任,规范公民行为,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与“共同体”价值共识,惟有使“发展经济人人有责,共同富裕个个有份”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守信尽责,共建共享”的理念成为行动自觉,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盈厚实、安全感和尊严感更有保障力度,经济伦理共同体建设才能持续、深入开展,共同富裕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注释(略)

参考文献(略)


  •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规课题“‘两个结合’的寻迹溯源——《之江新语》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初步探索研究”(编号:23CCG3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制度基础研究”(编号:19BKS037)。

  • 本文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
《内蒙古社会科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双月刊,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