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 姚宇,刘振华 | 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学术   2024-08-10 16:05   内蒙古  

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姚宇,刘振华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姚宇男,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刘振华男,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实验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通讯作者。



摘  要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提供了关键支撑。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关系的数字化调整和上层建筑的数字时代转变对直接生产力各组成部分分别赋能。基于理论逻辑,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实践路径应包括:以数字化教育助推劳动者习得数字化技能,以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劳动者数字化素养,以宣传数字时代楷模推进劳动者数字化思维模式的转变;以改造升级物质形态的劳动工具实现操作动力工具和信息采集工具的数字化,以软件形态劳动工具的创新应用实现思维工具的数字化;以产业数字化推动生产信息的数据化,以数字产业化推进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的数据化;以有效市场构建实现企业管理的数字化,以有为政府建设实现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数字化。当前,应坚定地以数字化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进而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化;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与理论基础

从东北振兴到中央经济工作部署再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基于历史唯物论理论,厘清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生产力是社会再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上述生产力概念的抽象一般,而是新时代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具体特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在理论上必然完全符合历史唯物论关于推进时代先进生产力进步的科学论断。

历史唯物论认为,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一般机理由潜在生产力与直接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三对矛盾内部的交互作用共同组成,其中,潜在生产力与直接生产力统称为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即科学技术,直接生产力由生产力三要素的既存性质、社会再生产投入量和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共同决定,生产关系的总和统称为经济基础。

何谓生产力进步?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力进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潜在生产力的提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二是生产力三要素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有效使用增加,因为“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三是生产力三要素组合关系的优化,马克思以协作生产方式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他指出,“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如何促进先进生产力的进步?对此,历史唯物论主要提出了三条途径。一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潜在生产力全面赋能生产力三要素,把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生产力真正发挥到直接社会再生产中。二是通过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科学技术研发所占生产力三要素的比例,主动进行科技创新,进而推进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进步。三是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三要素组合关系的优化,通过主动调节生产关系来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马克思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此进行了说明,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商业危机“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他还指出:“共同体本身作为第一个伟大的生产力而出现。”

除此之外,上层建筑既会通过经济基础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又会通过社会文化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直接作用于科学技术研发和科学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进步的一般机理为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特别是以数字化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理论落实于实践必须从抽象的一般到具体的特殊,只有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特殊性、认识到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具体形式的特殊性,才能形成数字化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逻辑。

(一)“数字化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

数字化是以信息产业兴起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目标,也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基础。数字化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再生产的主要对象又一次发生了重大转变。数字化将现实世界中人们可感知的一切事物、经验、情绪、感情和认知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互联网可传输的数据形式,从而实现信息的可存储、可传输、可检索和可运算。数字化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数据编码信息,是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的二进制编码。随着当前劳动工具信息载荷能力的快速提升,这种非连续信息正在快速地趋近其所期望反映的本像。因此,当前所说的数字化并不仅仅是二进制编码这种人类认识世界方法的运用,还包括人类对信息和数据处理科学技术的全面提升。

(二)数字化带来生产力三要素的变化

生产力三要素是直接生产力具体实现的基本组成,认识数字化科学技术推进生产力进步的理论逻辑需认识生产力在数字化和数字化革命中所发生的变化。

数字化作为一场科学技术革命,最直接的表现是人类在劳动对象上的一次重大转变。纵观历史,劳动对象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即从采集狩猎社会的自然既有成果到农业畜牧社会的土地再到工业社会的化石能源和资本品。劳动对象的历史变迁体现了人类通过劳动摆脱其肢体和体能的不足、展现自身卓越思维能力的历史趋势。数据是人们对各类经验信息和知识技能进行数字化编码后所得到的数字化信息,它在存储、复制、传输、检索和运算上的独特优势使得这种类型的信息能够充分体现人类卓越的思维能力和发挥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工具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当数据这一劳动对象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时,生产力的进步、科技创新的速度都会表现为跃迁式变化的特征。

数字化作为一场科学技术革命,它是人类在劳动工具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自古以来,劳动工具的作用无外乎三种类型,即肢体的替代和延长、体力的替代和扩展及脑力的替代和扩展。虽然三者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并行的,但每个历史时期的劳动工具主体是不同的。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从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畜牧社会占主导逐步向工业社会占主导再向信息化社会、人工智能社会占主导过渡。这种过渡与劳动对象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质上是由人区别于动物的核心——人类卓越的思维认知能力——发挥作用所决定的。当劳动工具逐步来到以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脑力替代和扩展类型后的数字化时代,人的作用会得到空前的发挥,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将飞速提升。

数字化作为一场科学技术革命,最终是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实现的。数字化由少数科学家所发起,并在社会再生产的实践选择中完全胜出,而这种胜出进一步要求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参与,大规模地使用数字化劳动工具去处理数据。只有劳动者更多地使用了数字化劳动工具作用于数据,大规模的数字化生产才能成为可能,数字时代才会真正到来。劳动者具有习得数字化技能、使用数字化工具处理数据的强烈愿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整体的人类才能发挥出他们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卓越的思维能力,作为个体的自我才能在人类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不是人的体力,甚至不是人的感官敏锐性,而是人类大脑卓越的思维认知能力。当更多的人掌握数字化劳动能力、采用数字化劳动方式后,人类卓越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运用,社会生产力才能最终获得巨大进步。

(三)数字化带来生产力三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

数字化科学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三要素变化,必然伴随着历史矛盾的相互作用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进步又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组合方式的影响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

首先,就生产关系而言,与数字化科技和生产力三要素变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能够在三个层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一是对单个生产主体内部生产力三要素组合的优化。企业数字化管理方法的使用和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能够通过生产流程数据、质量监控数据、界面管理数据和经营财务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分析实现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控制提升、决策效率提升和资源配置优化,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为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对全社会层面上生产力三要素组合的优化。数字化管理方法的使用与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能够通过统计数据、市场供求数据和产业链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分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升宏观经济决策的准确性,降低交易费用,化解市场风险和提升产业协同性。三是实现对全社会层面上生产力三要素的充分投入。通过对数据所有权的界定和调整,数字化能够对行业间、产业间、部类间数据的协调性进行监测,避免因个体决策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矛盾而导致生产力三要素闲置情况的普遍存在,确保生产力三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就上层建筑而言,与数字化科技和三要素变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同样在三个层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一是数字化社会环境和社会对未来数字化发展方向的共识不仅对生产力三要素发挥独立的推动作用,还能够促使生产力三要素相协调,形成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叠加共振;二是数字环境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调整,以及有利于监督执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监控系统的使用,既可以对生产力三要素合理的组合方式形成正向激励,又能够推动生产力三要素对社会破坏力集中形成有效抑制;三是对数据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受益权的界定,有利于明确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角色,避免因全社会层面的数据要素闲置而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浪费,推动全社会层面的生产力三要素组合不断优化。

(四)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数字化技术为推进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与数字化发展完全契合。数字化赋能生产力为“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它把人的劳动集中于对卓越思维能力的运用上,为“创新起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由此形成了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可以分解为对其生产力三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分别赋能,而赋能的驱动力则来自于历史唯物论的三对矛盾与直接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另一面,即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关系的数字化调整和上层建筑的数字时代转变。

首先,数字化赋能劳动者。劳动者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主体,在推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主动性,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让劳动者掌握数字化技能是数字化潜在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途径。劳动者不会孤立地参与社会化大生产,他们需要基于某种生产关系来参与社会合作,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合作对劳动者数字化素养的要求也可以认为是对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驱动。不仅如此,在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和以数字化推进创新的过程中,上层建筑也期望通过社会文化宣传推动劳动者形成数字化思维,以此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其次,数字化赋能劳动工具。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的肢体、体力和脑力的延伸,对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无论是作为潜在生产力的数字化技术运用,还是数字化时代生产关系的调整,或是上层建筑的制度激励和宣传鼓励,最终期望实现的都是推动操作工具、动力工具、信息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全面数字化,以此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再次,数字化赋能劳动对象。数字化赋能劳动对象,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改进以及上层建筑对数字化技术趋势的肯定和推动,实现全社会信息数据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创造条件,其中包括生产信息数据化、生活信息数据化、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化和社会运行信息数据化。

最后,数字化赋能生产力三要素组合方式。数字化能够实现生产力三要素组合方式的优化,数字化技术既可以通过潜在生产力赋能直接生产力,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能,也可以通过生产关系赋能直接生产力,提升宏观社会管理效能,还可以通过上层建筑赋能直接生产力,提升公共行政管理效能,从而实现生产力三要素组合方式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上的全面优化。

三、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实践路径

在理论逻辑分析的基础上,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四个方面分析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实现路径。

(一)数字化赋能劳动者

1.以数字化教育助推劳动者习得数字化技能 教育是将以往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当代人群的社会组织活动。教育培训是推进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劳动者和潜在劳动者数字技能的提升,让数字化赋能劳动者成为教育培养的目标,在顶层设计中将数字教育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形成系统性数字教育体系。其次,在教育技术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者互动社区交流功能,更多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来提升学习体验感。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智能辅导和答疑服务。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着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数字人才培养方式,将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实践有机融合,实现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研究和数字化产业的同频共振,使数字化教育赋能劳动者真正有效、有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2.以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劳动者数字化素养 社会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属性。人的角色定位、自我认知、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等主观思维都受社会的深刻影响。提升劳动者数字化素养的关键在于构建便捷高效、积极健康的数字社会。首先,在便捷高效方面,应加快对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部署和应用,建设高效的数据中心,提升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确保数字服务高效、稳定地运行;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其次,在积极健康方面,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测预警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定严格的数据使用和保护制度,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确保数字社会的稳定运行。强化数字内容监管,在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的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及时处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扩散,营造积极向上的数字文化氛围。良好的数字社会能够吸引广大劳动者更愿意接受和使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工具,主动提升数字化素养,进一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以宣传时代楷模推进劳动者数字化思维模式的转变 时代楷模宣传是上层建筑作用于劳动者思维模式的重要手段。时代楷模作为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方面,能够在劳动者思维认识上强化时代印记、树立时代榜样。加强数字时代楷模宣传不仅可以提高数字时代英雄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还可以激发全社会劳动者学习数字化先进事迹、争当数字化先进的热情,促进劳动者向数字化思维模式转变。宣传数字时代楷模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数字化各个领域时代楷模的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数字化时代楷模的表率作用,扩大他们在数字中国、数字社会建设中的影响力。二是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从不同渠道、不同维度传播数字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利用大众传媒、文艺创作、社会活动和教育引导等宣传方式让广大劳动者更为便捷有效、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时代楷模的故事、经验和精神,特别是利用数字化传媒所特有的高信息载荷能力和受众偏好的精准性,通过个性化的叙事传播强化宣传效果,进而塑造劳动者数字化思维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二)数字化赋能劳动工具

1.以改造升级物质形态的劳动工具实现操作工具、动力工具和信息采集工具的数字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数据驱动技术深入到生产活动中,物质形态的劳动工具数字化升级或改造已成为企业模式重塑、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技术对操作工具、动力工具和信息采集工具进行改造或升级,实现数字化对劳动工具的赋能,这其中应重点强调三点。一是在数字信息采集监控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控制。通过安装各种数字化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采集和监控环境、设备状态来获取数据。利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数字化设备以及引入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实现数字化控制。二是改造升级的趋势是实现物质形态劳动工具的智能化运行。在信息采集、监控和数字化控制的基础上,应加快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物质形态劳动工具的步伐,开发自主决策系统,使劳动工具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自主调整工作模式和参数,实现自我优化,进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三是物联网和智联网技术的融入使得孤立的劳动工具与其他系统和设备相连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与机器协同工作,发挥劳动工具的共享性和可扩展性作用,提升劳动工具适应复杂任务的能力,为基于劳动工具的数字化创新创造更多空间。

2.以软件形态劳动工具的创新应用实现思维工具的数字化 数字化革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处于软件形态的人类传统思维工具的彻底变革。思维工具的数字化既是数字化革命的中心,也是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关键。所谓数字化思维工具,就是在信息采集和信息传输数字化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人类思维逻辑的、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的模型、算法及应用软件。当人类思维工具的主体转向数字化思维工具之后,也就实现了思维工具的数字化。推进这一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构建基于人类思维逻辑的算法和模型。数字化思维工具既需要反映出人类的思维逻辑,也需要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要求数字化不仅要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还要根据人类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规则以及内在需求,构建出能够处理和应用这些信息的模型。二是推进数据信息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数字化思维工具的核心功能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快速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专业领域需要的信息,还能够模拟人类快速作出相关决策。三是推进算法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优化。算法和应用软件是数字化思维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工具的性能和效率,开发并优化算法和应用软件,提升其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是数字化思维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数字化赋能劳动对象

1.以产业数字化推动生产信息的数据化 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并不是要否定制造业和社会物质资料的产能,而是要采集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信息数据,把这些数据作为推进产业升级改造和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产业数字化目标,确定生产信息数据化规划。产业数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循序渐进中明确每个阶段生产信息数据的领域和目的,从而确定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并设计相应的方案。二是采用合理的数据采集技术。企业应根据产业数字化的阶段目标和预算确定所需采集的数据类型和范围,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技术。如生产现场的数据可以通过在关键设备上安装传感器以及安装实时监控设备来获取。三是建立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对采集得到的产业数据进行存储和进一步检索、计算,是产业数据真正运用于企业数字化控制和智能化生产的前提。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采集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实时、准确地收集和存储数据,从而推动生产信息数据化。

2.以数字产业化推进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的数据化 以数字产业化推动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数据化是数字化赋能劳动对象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关键路径。所谓数字产业化,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将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生成,并进一步以这些数据为劳动对象开展社会生产,从而为全社会提供新的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其中,数据生成是数字产业化的基础,而数字产业化发展也会进一步推进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的数据化。以数字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数据化应重点把握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数字产业化需要更多的政策包容。将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劳动对象,这是以往人类社会所没有的,也是以往社会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难以适应的,因此对数字产业化政策的包容和允许在局部地区先行先试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数字产业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的数字产业化发展关乎的往往不是一个人或少部分人,而是关乎全社会每个人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品属性。政府在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方面应扮演重要角色,不应仅限于财政和资源上的支持,更需要加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管理,确保广大民众和国家信息的安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产业化对生活、生态和社会运行信息数据化的推进。

(四)数字化赋能生产力三要素组合优化

1.构建有效市场,实现企业管理的数字化 当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能够基于个体自利性追求实现社会福利最优时,我们便将其称之为有效市场。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个体可以实现其内部生产力三要素组合的最优化,这也正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生产力三要素的数字化转型,有效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激励企业向数字化管理转型。但我们必须清楚,有效市场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既需要产权制度的规制,也需要反垄断措施和信息对称性的保护。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数据产权、数字信息量的特殊性都对有效市场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只有这些新要求得以满足,企业管理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字技术作为人类思维能力的模拟和延伸,它既有着人类不能比拟的强大运算能力,又缺乏人类道德情感的约束。这种双重性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数字技术人才道德培养和国际经验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二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资料,数据产权的所有权的界定面临诸多难点。数据既具有无形性、可复制性、价值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也存在形成主体、采集主体、占有主体和使用主体普遍分离的情况,这些特性都使得数据产权的界定既复杂又困难。三是数字信息量激增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会加剧个人有限理性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数字化技术在提升人类运算能力的同时也会生产大量的对大多数人无用的数据信息,但这些信息又都会进入人们的认知集。面对庞大的数据信息,个人作为有限理性的个体,会越来越难以辨别市场需求而无法作出理性抉择。只有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规制,才能充分实现有效市场推动企业管理的数字化。

2.以数字化时代有为政府建设实现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数字化 公共品的普遍存在和全社会共同的集体利益诉求都要求有为政府积极参与资源配置,而参与主体的形式就是政府公共管理和政府社会管理。建设有为政府必然能够推动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数字化,这不仅是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公共品会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化公共品,还因为作为集体利益诉求的实践者,政府具有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公众集体利益的强烈愿望。以有为政府建设实现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数字化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把生产力三要素集中配置于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数字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政府敏锐地把握和配置战略性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十分重要。二是切实以提升民众生活福祉为目标,处理好公共管理的数字技术运用与数字鸿沟之间的矛盾。数字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生产力三要素在公共品供给领域的优化,但民众个体数字化素养的差别也可能造成数字化技术运用的差异,进而形成数字鸿沟,这显然不是以民众福祉为目标的公共品供给。因此,在数字化技术推进的同时,要提升全民数字化素养,并为不掌握数字化技术的民众提供服务。三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做好对宏观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及时弥补自发市场资源错配带来的社会重大损失。数字化为宏观社会管理和生产力三要素组合优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既能够对经济社会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略)

参考文献(略)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虚拟资本时代社会公平与效率矛盾的解决路径研究”(编号:16BKS040)。
  • 本文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
《内蒙古社会科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双月刊,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