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 张浩,鲁杜阳明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动因、历程与启示

学术   2024-08-02 17:35   内蒙古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动因、历程与启示

张浩,鲁杜阳明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张浩男,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鲁杜阳明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功能调适是政党等政治主体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对自身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转化、不同时期或阶段党的中心任务的现实需求、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主体自觉以及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深刻演进等多方面动因,党的基层组织对自身功能进行了深刻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以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目的进行功能调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层党组织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和追求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增长为目的进行功能调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以奋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目的进行功能调适。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历程告诉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要坚持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根本目的,以厘清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为前提基础,以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为原则遵循,以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实践要义,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方向引领。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生成动因;历史进程;现实启示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等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反映了基层党组织通过某种手段进行某项活动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有利作用,也即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彰显。一般而言,现代政党及其各级组织的主要功能大体包括目标制定、利益表达、社会化和动员、精英的形成和遴选等。作为“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通常更加注重宣传、执行和联系等功能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时代变革、实践发展以及党的使命任务演进带来的挑战,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直奏效,需要合理调适才能始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里的“调适”概念最初源自生物学领域,意指“有机体的基因库以何种方式受到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表示政党等政治主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和发展需要的行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基于各种原因对自身功能进行了深刻调整。考察梳理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其内在动因与经验启示,对于更好地推动当下和未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动因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实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应对现实问题的必要之举。具体而言,可以从深层动因、直接动因、内生动因及外部动因四个维度进行理解。

(一)深层动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转化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现实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既是中国共产党判断社会阶段新特点、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研究部署各项工作的根本依据,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深层动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转变对不同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功能的不断完善提出了新期望,并成为其发展的直接推动力。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标识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历了由夺取政权到执掌政权重大转变后的新内涵与新特征,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重要论断的与时俱进。此外,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判断分别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在于它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包括明确了不同时期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主要环节和重点工作,要求基层党组织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国情开展具体工作,以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根本尺度和遵循,由此构成基层党组织主动进行功能调适、消解不适应性的深层动因。

(二)直接动因:不同时期或阶段党的中心任务的现实需求

党的中心任务建基于自身特质以及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外形势的科学研判的基础之上,体现着一定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发展目标和大政方针,是指导当前和未来奋斗的战略部署与蓝图。党的中心任务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其具体内涵具有不同表征。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由革命年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变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并且探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行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伟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来看,党的中心任务的演化本质上就是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聚焦一个又一个问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过程。历史证实,一旦能够明确当前时期或阶段的中心任务,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在明确中心任务后,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的基层党组织理应率先垂范,履行其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的职责使命。鉴于不同时期或阶段中心任务的差异性、复杂性、艰巨性,为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对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功能进行适应性调整,为达成预期目标奠定本领基础。

(三)内生动因: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主体自觉

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其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这种特性彰显了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按照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根本性质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主体意识,体现于党的宗旨、纲领、目标、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个方面,尤以506.5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情况为直观参照和支撑,要求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否则,党的先进性建设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因丧失根基而不能长期巩固。纵观党的历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和任务,“就要巩固党的组织……依靠全体党员、党的干部、党的各地各级组织实行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体现了党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执掌全国政权、和平建设条件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探索推进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方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总体情况比较乐观,但与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以及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仍然存在,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有待加强等,需补齐基层党组织实现自身发展和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换言之,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各项功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为重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是当前基层党组织实现更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应有之义,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此,永葆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特质,必须将调适与强化功能视为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四)外部动因: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深刻演进

“历史方位”的概念,指某一社会形态所处的时间阶段和空间状态的有机统一。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即我国在纵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具体处境,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同西方资本主义等其他并存社会的横向关系。就内涵而言,可以从“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到哪里去”三个方面来理解,分别关涉历史方位的来源、本质与去向。结合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可知,正确研判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党和人民创造辉煌伟业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强调:“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上述论断表明,党对国家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的明确,有助于我们党更准确地厘定中心任务,进而以此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发展进步。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方位经历了长期而深刻的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延续了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判断,认为我国处于奋力建设“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科学论断;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首次使用了“初级阶段”的提法,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想要“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最新表述。究其本质,上述演进过程“是历史主体和发展主体创造性实践的结果,是既定的客观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态势”,实际上构成基层党组织推动自身建设和开展工作的外部现实环境,影响了不同时期基层党组织的目标谋划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路径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演进便成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外部动因。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历程

要厘清党的历史中特定问题或事件的走向,就必须完整把握、理解党的历史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党的历史主题,为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根本遵循。探讨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历程,需要将其置于民族复兴的视域中进行理解。结合前文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有其复杂动因,但究其根本,取决于由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发展变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是对这一历史变量的能动反映。由此,梳理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演进历程必须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扣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契合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彰显基层党组织自觉充当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角色定位。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以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目的进行功能调适

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此举不仅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而且深刻影响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建设。简言之,革命年代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聚焦于联系和斗争两个方面。基于革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将基层组织定位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工作单位”,要求其承担“必须使人民群众与党密切结合起来”的职责,并且“努力工作以吸收工农参加中国的与国际的无产阶级一般的革命斗争”。诸如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等所有职能的履行,本质上都为这两个目的服务,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服务。

从新中国成立到实行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挑战由破坏一个旧世界变为建设一个新世界,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种角色与任务的转换促使党提出并不断思考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尝试从思想、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加强党的建设,从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在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上,这种变化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相关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与发挥同夺取政权时相比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领导、宣传、落实、教育、联系、组织和斗争七个方面。依照面向或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从“上下内外”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分类概括。一是向上型功能,一般特指落实,面向党的上级组织,要求“实现党的主张和上级党组织的各种决议”。此外,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有“经常注意并且向上级组织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的规定。这种向上级反映意见或提出建议的行为也是向上型功能的具体表现。二是向下型功能,大体包括领导、宣传、教育、联系、组织等,面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具体指代党的基层组织负责领导党员和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完成生产计划和工作计划;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经验和政策,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知识;成为党与群众的沟通桥梁;发展和接收党员,征收党费,审查和鉴定党员等。三是对内型功能,主要涉及教育和组织,面向全体党员干部,表现为提供具体的教育和帮助,提高其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同时注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和消除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四是对外型功能,多体现为领导、宣传、教育、联系和斗争,其中领导、宣传、教育、联系主要面向人民群众,斗争多指向从事破坏活动的阶级敌人,也包含党内一切违法乱纪、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

上述七个方面、四种类型功能,构成了本时期基层党组织履行自身职责、配合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目标的基本面相。这些功能的界限并未严格区分,而是相互交融,比如联系既可以是向上,也可以是向下,斗争既可以是内部,也可以是对外。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彼此提供支撑,若想做好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落实工作,在抓好宣传、联系和教育的同时,就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层党组织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和追求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增长为目的进行功能调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主要任务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和追求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增长。从所处背景来看,这一时期国内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促使我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特别是导致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在国际范围内,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愈益频繁等现象交织叠加,成为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这些新情况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认真研究和解决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自身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设置以团结、宣传、执行、教育、联系、组织、斗争、服务八个方面的整体样貌呈现,基本沿袭了前一个时期的主体架构,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首先是一种只涉及内涵更新、不改变原本性质的功能调适,包括基层党组织的宣传、联系、教育和斗争功能。在宣传方面,前一个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关注重点在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这一时期在此基础上对决议部分进行了特别强调,明确它是“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在联系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在前一个时期初步提出应当重视反映群众的情绪、意见和要求,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但未作详细说明,这一时期对上述内容进行了细化,提出应当“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尊重群众和专家的知识和合理化建议,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关心和帮助他们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对于群众中的错误意见和不良风气,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纠正;对于群众中的矛盾,要妥善地加以处理”。在教育方面,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与时俱进,表现为剔除了前一个时期诸如“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等不符合当前实际的内容,增添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比如党的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分别强调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此外还特别提出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在斗争方面,这一时期的基层党组织改变了之前关于自身“处在阶级斗争……革命运动第一线”的判断,将斗争的矛头转向“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破坏分子的犯罪活动”,同各种不良倾向做坚决斗争。

其次是一种侧重点的变更,同样不影响功能本身属性的调适,包括基层党组织的团结、执行和组织功能。一是“团结”功能。它在实际意义上接近于前一阶段的“领导”功能,指党的基层组织同广大群众一道为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斗。不同于改革开放前普遍使用的“领导”提法,党在话语表达方面实现了创新,在党章等重要文件中逐步使用“团结”或“团结带领”等类似表述。以党章为例,这种提法在党章中首次出现于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通过的版本,原文是“领导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在这里,“团结”的说法虽已提出,但仍置于“领导”之后。自党的十二大始一直到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全部沿用了“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的表述,以此明确基层党组织“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把自身“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的目标要求。从语义上讲,“领导”和“团结、组织”都有带领、发动的意思,后者更清晰地体现出基层党组织的带领并非硬性要求,而是以情动人,凝聚、号召、感染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奋斗。二是“执行”功能。它与前一阶段的“落实”功能相对应,同样代表基层党组织对上级主张和决策部署的遵从与完成。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基层党组织必须“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和决议”,在党章中首次出现了“执行”的提法。自党的十二大起,这一时期的党章均使用“执行”的表述。从“落实”到“执行”,基层党组织履行上级指示的核心要义没有变,区别在于“执行”更加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党的领导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重视。三是“组织”功能。改革开放前,基层党组织肩负的组织功能主要指向内部的组织工作,例如接收、审查与鉴定党员,征收党费等常规任务。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成绩的取得,基层党建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为了应对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个别基层干部作风不正、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更加注重管理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强调“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同时对其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此外,为了适应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要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综上所述,管理、监督、挖掘和培养人才构成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功能的突出方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继承发展。

最后是初步提出并培育一种新功能,即服务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时代、社会以及文化等的深刻演变,党的基层组织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手段和方式发挥自身的价值,而必须以新的形象即服务的姿态进行活动。由此,党的基层组织开始重视自身服务功能的建构与发挥。从内涵来看,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服务大局、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三个方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将“服务大局”明确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遵循。这里体现服务功能的首要内涵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强调基层党组织具有“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里体现了基层党组织不仅要肩负起服务大局的重任,还要不断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这种三位一体式服务功能的提出,彰显了本阶段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亮点和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功能调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这种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转变对党的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使党认真思考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以实际行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党的建设全面进步。这种努力反映到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上,表现为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基本保留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面貌,同样注重团结、宣传、执行、教育、联系、组织、斗争及服务功能的发挥。在内涵上,两个时期各项功能的所指大体一致,仅对部分内容或表述作了符合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需要的补充与调整。比如,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强调,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些新增内容明确了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发挥教育功能的努力方向。它们的提出源自党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的思索,彰显了党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功能建设水平的高度自觉。

另一方面,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呈现出契合本时期实际的鲜明特色。一是强化服务功能。基于前一时期的经验累积和现阶段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格外重视强调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命题,体现了党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认识的深化。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修改通过的党章等相关文件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措施等问题做了系统阐述,成为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基本遵循。简言之,就地位而言,党将服务功能明确为新时代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必须担负的重要职责;就内涵而言,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具有“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等更为丰富的指向;就意义而言,强化服务功能有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就方法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体现了党对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期望与要求,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思路创新和方式方法转型的题中之义。

二是提升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和坚实保障。强化提升组织功能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始终的一条红线。在党的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明确要求重视基层组织的组织功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重大部署,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指明了前进方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党员、群众有效组织起来,不断增进党员、群众对于基层党组织的认同度,才能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最终形成创造历史伟业的强大合力。

三是突出政治功能。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功能。作为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的最大任务就是履行好党的政治责任,发挥好以宣传党的主张和贯彻党的决定、组织引领党员并开展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以及整合基层社会和成为基层群众的主心骨为主要内涵的政治功能。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这种客观环境成为基层党组织不断强化政治功能的现实契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而这种领导的实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认真履职,需要其充分发挥政治功能。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来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原则遵循也必然要求基层党组织更加注重完善政治功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出了新的部署,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新时代党对加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建设的决心,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启示

通过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发展演化,可以透过历史变迁总结过往经验,洞察客观规律,从而为当前和今后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一)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根本目的

方向决定前途,基层党组织进行功能调适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这一行为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这种由中央、地方、基层三个层级组织构成的严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身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所在,是世界上其他政党都不具备的显著优势。作为其中一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承担着确保党的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重任,发挥着联通党群之间“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历史证实,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与基层组织密不可分,都得益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在执政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的这种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表现为构成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由此可知,就目的而论,党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进行基层组织功能调适的一切探索都属于党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的范畴,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层目的也是为了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以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认清这一根本性问题,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稳步推进。

(二)以厘清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为前提基础

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是基层党组织实现功能调适的重要前提。所谓角色定位,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其作用在于为党的基层组织指明努力方向,帮助它们弄清自己在不同角色中应当履行何种职能,并且根据这种认识开展行动,从而顺利完成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各项任务,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在不同时期或阶段的功能调适都以对自身角色的清晰界定为前提基础。改革开放之前,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党的十四大报告以及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在十二大版本基础上增加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的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执政维度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战斗堡垒”的内涵,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将其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些表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于党的基层组织角色定位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党的基层组织调适自身功能而言具有基础性、统领性作用。可以看出,“战斗堡垒”的角色定位贯彻于这个过程的始终,其内涵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决策部署的执行者、党群关系的沟通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基层治理与改革发展的推动者、社会资源的整合者、政党自身形象的维护者,等等。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对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评估。

(三)以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为原则遵循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又称党的基本路线、总路线,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的具体体现,标识着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及解决任务的总方针、总政策,为党的建设指明方向。自从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首次阐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党的十七大、十九大先后对这一路线进行了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完整表述。就意义而言,政治路线的作用在于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原则遵循。不论党中央制定、执行大政方针,部署推进重大战略、任务、工作,还是地方组织确定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措施等,都要自觉同党的政治路线对标对表,及时校对偏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2019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上述论断,尤其是“生命线”和“幸福线”的定位明确表达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而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又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这既是对党加强自身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定性展望,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党的政治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贯彻执行好党的政治路线,并以此为原则遵循,开展包括功能调适在内的一切工作。

(四)以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实践要义

顺利实现功能调适绝非基层党组织单方面努力即可达成,还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一方面,全体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上级指令,而是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接受上级的领导,又主动参与、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一旦确定,最大的问题便是落实,这就需要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积极实践、以身作则、充当表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的决策意图。最后,要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使他们的活力和智慧充分涌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他们的意见建议对于指导和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实践至关重要。

(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方向引领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鲜明品格,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列宁也强调一切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这种理论特质,形成了坚持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优良传统。结合基层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具体实践来看,这一行为的深层和长远目标在于更好地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提升党的建设的整体质量,进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供坚实保障。而且,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也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是对现实的回应,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比如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基层党组织应当注重教育和提升党员综合素养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当时“无论在城市和农村中,许多领导机关,往往只忙于指使基层组织执行一项又一项的任务,却很少去检查一下究竟这些基层组织是在怎样地在那里工作着,很少给基层组织中的党员以具体的教育和帮助”。又如改革开放后,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功能方面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这是基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吸收党员的工作中存在着忽视质量的倾向,有一部分党员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条件”的现实困境。总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现实问题,而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前进的。当前和今后基层党组织继续推进功能调适,必须坚持以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动力,认真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如此才能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

注释(略)

参考文献(略)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敢于斗争经验研究”(编号:22ZDA5)。

  • 本文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
《内蒙古社会科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双月刊,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