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 孙蚌珠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学术   2024-06-08 09:08   内蒙古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孙蚌珠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孙蚌珠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界进一步反思如何准确抓取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正确运用研究方法。高质量发展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对党和国家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伟大历史交汇。从生产力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动能;从生产关系角度看,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基本经济制度,将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相结合,将具体政策覆盖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研究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人民立场与问题导向,以唯物史观把握高质量发展脉络,以系统方法把握高质量发展布局。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政治经济学;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洞察科学发展、技术创新、产业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了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其要素的变化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经验、实践基础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概括出“新质生产力”范畴,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阐述,特别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内在关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总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所研究的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变化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过程的特征与趋势,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和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术语创新,也是运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现象、总结经济规律的结果。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界对高质量发展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的深入反思。

一、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目标要求

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将解释现象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明确问题导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有其鲜明的经济背景与时代背景。从经济背景看,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提出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历史性交汇。从时代背景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高质量发展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与经济发展难点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根源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了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区域不平衡发展、城乡不平衡发展等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使得要素驱动陷入瓶颈,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使得后发优势减弱,分工体系加快重构需要重塑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这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破除经济发展的束缚。一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针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层面作出调整,减少制度障碍和制度摩擦。

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中的特定阶段,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其他阶段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别。高质量发展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作出的战略研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尽管在技术基础、发展手段等层面与其有共同性,但在制度基础层面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以剩余价值生产为核心,发展生产力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相较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其次,它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切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践,但是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并且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面实施按劳分配。这种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上,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始条件是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且面临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竞争的艰巨任务。最后,它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工程,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构建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经济体量迅速扩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大的历史观、广阔的国际视野,明晰新发展阶段的国情与世情,深刻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党的二十大以来,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涌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形成历史性交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这就要求以更高层次的生产力来加快实现这一目标。新质生产力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机遇的关键所在。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论述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必须开展的工作,并提到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再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相关内容都是围绕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的。总的说来,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涌现与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形成了新的历史性交汇。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既符合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要求,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须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国内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的,它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发展的立场、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之谜和实践之问。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体现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的新发展理念,不仅要研究每一个理念,而且要研究作为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及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破除不平衡发展的利刃,是优化国民经济产业布局、打破要素空间束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着力点,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生产力布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从更高水平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从更大范围利用市场与要素的不二选择,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二、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与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一方面,政治经济学侧重研究生产关系,即人与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总是结合特定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生产方式来研究生产关系。正如列宁所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生产力视角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从生产关系视角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进步状态的指示器,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主要以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产业革命为标志,二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能。进入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是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先手棋。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到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此后党和政府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作了详细概述。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到,“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需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其内涵、要素、特点、本质、路径及其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影响。现阶段,中国已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没有高水平生产力带来的大规模社会财富积累和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丰富,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着力点,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并兼顾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深海深空、量子信息等技术快速迭代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抉择。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生产力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动能。新质生产力在引致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通过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来适应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是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从生产关系角度看,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与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相结合,将具体政策覆盖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从宏观层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进行总体布局,又要在微观的具体领域及时作出调整。

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党和国家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制度,这是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一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的制度。政治经济学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研究这一根本制度。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地位,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经济运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保障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的重点是打通社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堵点。马克思阐明了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的关系及其作为经济运行有机整体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社会经济关系“总体”的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经济运行规律和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个环节发生的深刻变化,阐明了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对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生产与生产目的等关系及其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规定性;研究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和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高质量发展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相联系的内在要求;研究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以及相应的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它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环节、各层面、各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要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等具体领域构建一套系统化的政策制度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根据实践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既是为了揭示高质量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为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因此,研究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研究理论,还要研究发展战略和制度。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制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以及为实现战略的战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高质量发展服务也是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在基本战略导向之下,需要对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实事求是地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制度,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把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与产业化为例,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技术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要求,着眼生产力发展面临的瓶颈障碍。从中央层面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顶层设计,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统一规划,实现高效组织科研活动协同攻关,解决创新力量分散和资源“碎片化”问题,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二是强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合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运用新质生产力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来满足人民需求的微观载体。国有企业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民营企业运营机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决策链条短,通过学习模仿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商品化,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中后期进入市场,可以在较低的生产经营风险下加速新质生产力布局范围的扩大。

三、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立场与方法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题,创新了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人民立场与问题导向,以唯物史观把握高质量发展脉络,以系统方法把握高质量发展布局。

(一)研究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基本立场

立场至关重要,决定着如何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方法是决定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而立场决定了研究方法是否存在奏效的可能。立场使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辩证地看待经济学研究方法。当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看似占据主流,实际上其研究立场存在问题。只有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相结合,才能强化经济理论对经济实践的指导。西方经济学通过构建动态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能够对阐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较好的实证研究效果,但是西方经济学对于生产关系的阐释经常采取回避态度,尤其是掩盖阶级矛盾,明确否定经济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阶级立场,尽管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但并不排斥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背后的经济规律,丝毫不减其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经济发展实践中,所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是靠劳动人民的辛苦和勤劳创造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同心协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自动前进的,而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推进的。既要让人民群众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又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人民立场谋求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无论是理论研究、战略研究还是政策措施研究,无论是总体研究还是具体领域研究,都要站稳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运用唯物史观把握高质量发展脉络

马克思将唯物辩证法纯熟地运用于《资本论》的写作之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研究与阐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史观之前,历史被视为无序变化的过程,历史事件被视为混乱堆砌的材料。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历史文化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我们把握高质量发展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

首先,运用唯物史观立足基本国情、认识社会基本矛盾、明确根本任务、制定应对方略。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大的国情,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会发生转变。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要求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指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正是在我国经济体量足够大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时提出的,是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等目标任务相辅相成的。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因而可以将加快新质生产力涌现看成是高质量发展任务的子任务。其次,正确运用唯物史观需要熟练运用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强调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详述了科学抽象法的特征。他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进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只有纯熟运用科学抽象法,才能够精准提出并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概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话语体系。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针对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矛盾而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交汇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对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的把握、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预测等等都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的运用。就现阶段以高质量发展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目标实现而言,唯物史观仍然是把握高质量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关键。

(三)运用系统方法把握高质量发展布局

马克思主义要求用系统方法、总体性思维来揭示规律。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间序列性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要想更好地解释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停留在事物的局部特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经济事实,发现和把握经济规律,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以往知来”,通过历史看现实,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研究好现实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以见知隐”,透过纷纭杂沓的经济现象看清本质,在相互交织的各种经济关系中抓住关键。

系统方法要求提高对事物认识的层次感,多角度、立体化看待事物。世界并不是一个毫无规律、混乱不堪的大混沌,而是由一个个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细胞、呼吸系统、人体、生态系统、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从属关系体现了世界的层次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之间的并列关系体现了世界的类别性。根据层次与类别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同一层次系统中不同类别的事物相互联系,构成更高层次的系统。要想深刻认识与把握事物本身,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分不同层次看待事物,这就要求将内因与外因区分开来,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区分开来。内因是系统之内的因素,其层次比系统本身要低。例如,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从经济层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因”。外因是系统之外的因素,其层次等于或高于系统本身。例如,国家经济发展出了问题会影响家庭消费,逆全球化会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因素是对系统的平衡与变动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新质生产力作为其关键动能可以看成是主要因素,科技创新又可以看成是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对高质量发展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历史文化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而不是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将科技、历史、文化以同等力度并列。

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既要协同配合相互促进,又要重点突破。同样地,新质生产力涉及科学技术创新、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系统,仅从某一方面很难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研究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质量与速度、安全与发展、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等各种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并充满变数,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运用系统方法,才能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对高质量发展作出整体布局,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注释(略)

参考文献(略)

  • 本文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
《内蒙古社会科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双月刊,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