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湖洲秋水玉泠冷,湖州女儿出采菱

文化   2024-11-23 19:56   福建  
▲王翚《采菱图》,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北京保利



“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


此为金农题赵孟頫《采菱图》,云及青碧山水间,泛舟采菱的悠闲情景。诗末亦有含蓄的爱情,令笔者不禁想起唐末诗人陆龟蒙《南塘曲》中采菱的美好,诗云:“妾住东湖下,郎居南浦边。闲临烟水望,认得采菱船。”


对于文人而言,采菱与采桑、采莲一样,承载着对江南女子的想象,亦有着“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的怡然自得。而当心境改变时,采菱亦有安贫乐道的恬淡。如清人许凌云《泗水患》诗云:“夹岸芦丁花是壁,依河舫小水为田。劝君莫把清贫厌,菱角鸡首也度年。”采菱时节,亦多值秋季,有时诗人也会借以寄秋思,如南朝梁江淹《采菱曲》,诗云:“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


沈周《采菱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绘制采菱图的画家,除赵孟頫、沈周、金农外,王诜、赵大年、赵雍、杜琼、仇英、王翚、吴青霞等多人亦曾写此题材,诸家时间横跨近千年,可见经典。


如杜琼《采菱图》,题画诗云:“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描写了湖光粼粼,水村曲桥,渔舟浮萍,一派江南胜景。赵雍《采菱图》,乾隆皇帝御题:“ 窈窕吴孃倭堕装,采菱唱出水风凉。峰容波态似相识,忆在石湖葄碓旁。”将窈窕的吴地姑娘水边采菱,又唱着采菱曲儿的画面生动呈现。似曾相识的石湖旁采菱女子,曾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


王翚对于《采菱图》极为青睐,曾多次绘写。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绘《采菱图》(见年谱);康熙四十年(1701)作《采菱图》(烟台市博物馆藏);康熙四十八年作《采菱图》扇面(吉林省博物馆藏);康熙五十年(1711)写《荷庄清夏图卷》亦是菱船摇弋,卷中董诰诗跋:“雨过莲塘采菱船,道书读罢仅消闲。簾外无数青山色,一片花香满湖间。”康熙五十三年(1714)九月,《仿王诜采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另有《虚斋名画录》载王翚《仿古山水册》中《仿惠崇笔采菱图》、《壮陶阁书画录》卷十四载《临王诜采菱图》等,不一而足。


王翚《采菱图》,烟台市博物馆藏


此次,北京保利2024秋拍,亦征得一件康熙五十三年(1714)作《采菱图》,意韵隽永,画面清新,堪称王翚晚年集大成笔墨之写照。徐世昌旧藏并题签,又经陈英、金岚夫妇珍藏,启功、徐邦达、萧平题跋,并有出版,启功先生题跋诗亦著录于《启功丛稿∙诗词卷》,可知其珍。





王翚(1632-1717)《采菱图》
1714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127×48 cm

出版:《积翠园∙古今书画集》,第18页,福建积翠园艺术馆,2007年。
著录:
1.《启功丛稿∙诗词卷》,第75页, 中华书局,1999年。
2.《启功韵语集》,第75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启功丛稿∙诗词卷》

说明:
1.徐世昌旧藏并题签。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弢斋,晚号水竹村人,直隶天津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学者。在民国时期,徐世昌被选为大总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推动文化教育事业,被誉为“文治总统”。退位后,他隐居天津,以书画自娱,其书斋名为“退耕堂”。“弢斋秘笈”为其藏印。
2.陈英、金岚夫妇旧藏。“积翠园”原是陈英、金岚夫妇于北京一处收集、保护古今书画并与著名书画家交往的室名与雅号。1991年9月,陈英、金岚夫妇将自己收藏的六百多件珍贵书画无偿捐献给福建,为此福建省人民政府特拨专款在福州西湖之滨兴建馆舍,以收藏、研究、陈列这些书画作品,并冠之为福建积翠园艺术馆。
3.徐邦达、启功、萧平题跋。根据《书画情缘——陈英、金岚夫妇和他们的积翠园》一书所述,陈英收藏书画有一原则:徐邦达、启功、谢稚柳三位意见一致的书画,则收;不一致的则弃。因此,陈英所藏古代书画,皆是真迹。


清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有言:“国朝画法,廉州(王鉴)、石谷(王翚)为一宗,奉常祖孙(王时敏和王原祁)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无不备;奉常祖孙独以大痴一派为法。两宗设教宇内,法嗣蕃衍,至今不变宗风。”说的是集古大成的“四王”一脉,从者如缕。


后来,王翚、王鉴及传人称“虞山派”,王时敏、王原祁及传人称“娄东派”。而“四王”诸家,王翚称“清画山水第一”,有“画圣”美誉,清人张庚《国朝画征录》赞言“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盛大士也说王翚能含南北宗为一手。周亮工更是直言不讳道:“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便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

王翚《采菱图》扇面,吉林省博物馆藏

事实上,绘事自董其昌首倡南北宗画论始,诸多画家尝试摹古中融汇众长,以期深刻理解自然景致的幽微之妙。而王翚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实现南北宗、写意与精工的有效融合,几可以说是为清代画坛构建了新的山水范式,时有“家家子久,人人石谷”之语。

此种精炼地把握古意,结合实景将自然造化呈现,除绘事技法娴熟精湛之外,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笔墨概括,无疑是极需要超颖天资。因此,秦祖永《桐阴论画》中亦不禁感慨:“王石谷翚,天分人功,具臻绝顶。南北两宗,自古相为枘凿,,格不相入,一一熔铸毫端,独开门户,真画圣也。”‍

与清初一味“泥古”的程式化迥然不同,王翚的摹古出新,首在“师古人后师造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晚梧秋影图》,为其同恽寿平、张云章三人于徐乾学家北园,夜晚时立于池上,清话久之,酒酣兴发所作。恽寿平题诗长跋,盛称王翚真为我辈无言之师,足见推崇倍至。

时星汉晶然 , 清露未下 , 暗睹梧影 , 辄大叫曰 , 好墨叶 , 好墨叶。因知北苑、巨然、房山、海岳 , 点墨最淋漓处 , 必浓淡相兼 , 半明半暗。乃造化先有此境 , 古匠力为摹仿 , 至于得意忘言 , 始洒脱畦径 , 有自然之妙。此真我辈无言之师。王郎酒酣兴发 ,戏为造化留此景致 , 以一不赏音 , 抽豪洒墨 , 如张颠濡发时也。


王翚《采菱图》,局部,北京保利2024秋拍


本幅《采菱图》,作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小春”即农历十月),时王翚83岁,已入耄耋之年,然绘事却是王翚最精湛时期,用笔设色娴熟精纯,湖波澄碧,菱花满湖,叶浮贴水,似与莲房、水芝并蒂,谷口清风徐徐,溪泉潺潺,真富极清逸洒脱之态。


吴湖帆在王翚《仿巨然夏山烟雨图卷》中曾题跋:“石谷画当以四十至五十为极诣,五十至六十自具面目,六十至七十渐落俗套、每失韵致,七十至八十有衰颓气,八十以外又复变化入神,用笔如万岁枯藤,苍辣兼具,有空前绝后之妙。后人之诋諆石谷者,盖多见其六十以后八十以前作也。”


是作别开生面地写暖秋时节江南水乡的恬谧,意境松秀温润,生趣盎然,婉约细腻,显见王翚笔墨之老而弥笃,倩庵称之“有空前绝后之妙”,信不诬也。《二十四诗品》有“清奇”一格,辞云:“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与本幅“深秋江南,清雅静洁”的韵致亦殊为契合。诗画有相同意象,大抵如是。


王翚《采菱图》,局部,北京保利2024秋拍


画中,王翚以高远、平远之法,构图饱满,远山连绵,山势并不巍峨,浅绿、赭黄皴染山体肌理,苔点细密,两股清泉从山涧缓缓而下,山麓下绿树郁郁葱葱,湖水曲绕,清波粼粼,水面多菱,暖阳下如绿锦鸳翔,数位女子各自摇着小舟采菱,倩影仿似映照湖面,一派江南温婉美景。


中景处,疏柳二三,船夫摇橹,也许在唱着采菱曲,也许正欲与采菱女子相约。宋人罗愿《尔雅翼》载:“吴楚之风俗,当芰熟时,士女相与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与相和,为繁华流荡之极。”岸旁水阁高士凭栏远眺,翠竹成排,古木繁荫,屋舍与树木等点景,写意与细笔兼具,笔墨疏澹相宜,有隐士之幽。


而近景处则渔夫垂钓,文士屋内读书,亦是写意中有形质刻画。而枝柯交错的数株大树,叶片纷披,如风轻拂,有动静结合之感,又不刻意雕琢老硬之态,更能凸显江南风光。浮于岸旁的菱叶与采菱女子又相互呼应,画面亦具整体。湖水至画幅下方,水势渐急,则又似曲水流长,引观者遐想。


整作用色浓淡有致,沉厚而不流为郁滞,傅染愈新,光辉愈古,用笔则粗细兼备,线条清雅润泽之余,又透着筋骨,而簇簇碧绿的青萍间,群山暮烟、湖波十里、红裙绿髻、菱曲悠扬、高士怡然的画面跃然于纸,令人赏心悦目。


王翚《采菱图》,局部,北京保利2024秋拍


王翚曾言:“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又云:“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染。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气,不在多也,气愈轻则愈厚。”


因此,本幅《采菱图》无论用笔设色,皆尽得其妙处,此与宋人王诜之古淡细致,有异曲同工审美。画中题识,王翚亦言曾观王诜《采菱图》真迹,称之“笔法严重,全是摹仿唐人。设色古淡,不以称丽为之。山麓小树,水面菱叶,点缀疏密,一一入妙。真墨苑中之奇珍也。”


王翚《采菱图》,局部,北京保利2024秋拍


王诜(约1048-约1104),字晋卿,娶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山水学王维、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落笔细致,能画词人难状之景。


黄庭坚曾赞言:“王晋卿画水石云林,缥缈风埃之外,他日当不愧小李将军。”苏轼亦称:“驸马都尉王晋卿画山水寒林,冠绝一时,非画工能仿佛。”王诜与李公麟、苏轼、米芾、蔡襄、秦观等亦有交谊,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便是描绘在‍王诜驸马都尉府中作客聚会的情景。

前文述及康熙五十三年(1714)九月《仿王诜采菱图》以及《壮陶阁书画录》卷十四载《临王诜采菱图》,亦可见王翚师法王诜。尤是前者,与本幅绘写时间前后仅差一月,笔法、构图、画跋等亦是相近,可兹比较。


王翚《仿王诜采菱图》,上海博物馆藏


相较于上海博物馆藏王翚同年九月作《仿王诜采菱图》,本幅作于十月,同样是两道流泉自山涧悬下,女子采菱,近景屋舍错落,古木相互顾盼,然于曲水、树木等布景的疏密点缀与清逸意境的表达,本幅更胜一筹,可见王翚摹古出新,短短一月又得以精进。


对比烟台市博物馆藏其康熙四十年(1701)作《采菱图》,构图、笔墨亦有诸多相近处。而本幅设色自前至后由重渐浅更得自然变化,工整秀丽亦更胜之。


左:本幅拍品,局部;右:康熙四十年(1701)作《采菱图》,局部,烟台市博物馆藏


左:本幅拍品,局部;右:康熙四十年(1701)作《采菱图》,局部,烟台市博物馆藏


题识中,王翚亦提及又见沈周抚本,称之“绝不露本家笔,皴法精简,用重色于清润,极见古人临抚苦心。所绚烂之极,仍归自然。”并录写沈周《采菱诗》,云:“湖洲秋水玉泠冷,湖州女儿出采菱。棱舡荡桨红泼剌”,阿姊唱歌教妹应。隔溪小阁带醉凭,移坐下风宜远听。”


沈周久居江南,对于姑娘一边采菱一边吟唱歌谣的情景自然熟稔。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沈周丙戌年(1466)作《采菱图》,亦题《人月圆》词一阙,云:“菱湖女子梭船小,清水映红妆。风流何似,花间翡翠,锦上鸳鸯。为翻绿盖,误拈紫角,纤指微伤。看他去也,一声高唱,十里斜阳。”将采菱女子比作“花间翡翠,锦上鸳鸯”,亦是浪漫。南京博物院藏沈周《东庄图册·菱濠图》亦有描绘江南采菱的情景。‍

沈周《采菱图》,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或因绘事精进的缘故,相较于九月所作,本幅诗题中王翚又云:“诗极新艳,音节可歌,并书以为吟赏”,料想石谷当时,亦应凭栏遥望采菱女子,轻吟此诗,心境大佳。王翚《仿惠崇笔采菱图》以及《采菱图》扇面,亦题写此石田诗。


不过,王翚虽然多次绘写采菱题材,然存世多为馆藏,部分仅见著录记载,市面流通者极为鲜见。1929年9月9日,曾为晚清学部侍郎的宝熙致罗振玉信札中,说到:“又在厂市觅了两日,文、祝、王三案字册竟无一精品,石谷小幅亦无精者。有一张系《仿赵大年采菱图》,四尺长纸本,而索值非五百金不售。遂不敢问津。盖京中至佳之字画仍未大贬价也。”


宝熙是硕学之士,亦为皇室成员,精于鉴藏,所藏古书画大多精绝之作,如文微明三绝卷、苏轼绢本字卷、怀素草书千文等,北京曾有古董商回忆宝熙曾在琉璃厂寄卖过一件提梁卣 “精美绝伦,堪称国宝,⋯⋯,实属罕见难得。”而王翚《仿赵大年采菱图》在宝熙眼中视为“至佳之字画”,古董商索值非五百金不售,亦可见其之珍稀可贵。


本幅现身保利秋拍《采菱图》更胜馆藏,则价值之高昂,不言自明矣。其亦曾为徐世昌旧藏并题签。又经陈英、金岚夫妇珍藏,来源清晰。

‍‍‍‍‍‍‍

徐世昌题签


徐世昌,斋号退耕堂,曾为前清翰林院编修,故又有“翰林总统”美名。其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又研习书法,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归云楼题画诗》二卷,可见其对于古书画亦是精于鉴藏。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八大山人《河上花图》、郑燮《兰竹图》等皆曾为徐世昌宝藏。此前日本拍卖以三亿元高价成交的黄庭坚《草书释典卷》,亦属徐氏旧藏,可窥其书画珍藏质素之不俗。


而陈英、金岚夫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怀着对传统书画的喜爱与珍视,开始传奇收藏之路,并建“积翠园”珍藏所蓄的古代书画名迹,此王翚《采菱图》亦为其一,出版于《积翠园·古今书画集》。1991年9月,夫妇二人决定将自己收藏的六百多件珍贵书画无偿捐献,为此福建省政府特拨专款于福州西湖之滨兴建馆舍,以收藏、研究、陈列之,并冠之为福建积翠园艺术馆。


陈英、金岚夫妇


是作启功、徐邦达、萧平题跋。陈英、金岚夫妇的“积翠园”为当时书画名家经常相聚之地,包括李苦禅、李可染等。此外,徐邦达、启功、谢稚柳作为书画鉴定三大家,同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与陈英、金岚夫妇交往极为深厚,故其收藏书画时,都会请三位巨擘掌眼、鉴阅。


据王楠、张佩如所著《书画情缘》记载:“陈英有一原则:三位意见一致的书画,则收;不一致的则弃。有时,谢老不在北京只要徐老、启功老都同意,也就收了。因此,陈英所藏古代书画,皆是真迹。”而徐邦达、启功、谢稚柳三老对于一些极为重要的书画赋诗题跋,如文徵明《竞秀争流图卷》、恽寿平《梅石图》等。


启功 边跋


本幅王翚《采菱图》,启功题跋:“处处采菱歌,南浦风来漾绿波。借问宋朝王驸马,如何,百尺竿头几丈过。一片好山河,淡抹微云胜薄罗。素壁高堂新景物,青螺,似此精工未见多。调寄南乡子。一九七六年三月,启功。”


诗中,启功将王翚《采菱图》中“水乡采菱、绿波荡漾”的情景生动描绘,又以借问王诜的口吻,表达石谷与古神遥,不让先贤,而“百尺竿头几丈过”则是形容王翚绘事虽臻于极境,却仍能精进不已。诚然如此,对比同年九月所作,王翚短短一月,又洞镜精微,“画圣”美誉,实至名归,启功亦感慨“似此精工未见多”,赞赏之心,溢于言表。


徐邦达 边跋


徐邦达边跋:“不写河阳写水乡(晋卿画有学郭熙一体),菱花菱叶覆银塘。石田乌目真龙象,薪火千秋宝绘堂。耄年小笔果能攀,淡冶重看着色山(襄阳语)。双绝泠泠风格好,采菱一曲满人间。石谷子耄年杰笔。徐邦达借观因题。”‍‍


跋文率先点明王诜画学渊源,而王翚、石田师法古人,亦是画脉薪火千秋相传。郭熙为河阳府人,“乌目”为虞山旧称,借指开创“虞山派”的王翚。“宝绘堂”为王诜所建,以珍藏名帖书画等,苏轼为之作名篇《宝绘堂记》。而后跋文盛赞王翚耄耋之年仍能有如此精湛的笔墨,与古人相颉颃,又谓之“杰笔”,并将王翚画、石田诗誉为“双绝”,足显珍重。


王时敏《画跋》中,有言:“石谷画囊括古人,凌轶近代。”亦曾感叹王翚“画道甲天下”,可为其老师,可见于“四王”之中,王翚有着首屈一指的地位。即是放大至“清六家”,如方薰《山静居画论》所言:“恽南田、吴渔山,力量不如石谷大,……至于工细之作,往往不脱石谷法。”也可见王翚集古大成,时人罕有其匹,“画圣”之名,名副其实也。


综上,本幅《采菱图》,为王翚南北融合之罕有佳制,画面工整清丽亦富幽澹古意,题材亦浪漫脱俗,兰艇绿波,菱曲随风,尤是耋耄之年,却复变化入神,古往今来,舍石谷其谁。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文:林妹妹,图:北京保利


约稿、合作,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同古堂
于此处,赏古董器物,观千函百牍;于此处,读诗文书画,忆民国往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