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10年专注女性艾灸的公众平台]
天气越来越冷,元气不够用,气虚体弱,倦怠乏力、小便不利,气短心悸,不妨在艾灸肾俞、气海、关元、太溪之余常喝黄芪粥!中气不足的人,身体比较虚弱,一动就出汗,肺活量比较小,甚至内脏下垂,冬天最适宜用黄芪进补。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中医讲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气的功效是最强的。增强脾肺之气,就是在增强人体的运化功能,因此黄芪可以强健三焦、补益五脏,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益肾气、补肝虚。此外,黄芪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吃黄芪,可以防范中风和高血压(需要对症用,不能自己用)。黄芪还有利尿消肿和托毒生肌的作用,不仅适合肾炎、水肿病人做食疗,对于虚胖的人,还有减肥的作用。皮肤长疮或有溃疡的人,吃黄芪能使脓毒排出,促进伤口愈合。金代著名老中医张元素对黄芪的总结: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冬天进补吃黄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喝黄芪粥。
黄芪粥,古已有之。在苏轼的诗中,“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这是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诗中的黄耆就是黄芪,而赤箭是指中药天麻。黄芪、天麻之类在今人看来多纯为药材,而在古人看来却可列入日常食谱。黄芪粥在《冷庐医话》等书中也有记载,是用黄芪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益气健脾,升阳补中,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适合:气虚体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阴挺,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痈疮肿毒之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脾阳虚弱,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气短心悸等症。注意:做黄芪粥,要注意黄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这个药汁加米煮粥。01. 取大约30克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02. 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滗出药汁;04. 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黄芪粥提气作用很强,最适宜早上喝,喝完之后,一整天都会精神十足。这个粥方中,黄芪的用量不多,配上大米,很平和,属于平补,在暑湿重的季节大部分人都可以吃一点。或者每早晚温热各服一顿,7~10天为一周期。气弱体虚的灸友,在冬天坚持常喝黄芪粥,能够提升中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到了三九天就不容易生病了。1、体虚、中气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可以多吃;2、黄芪粥是补虚的,实证不宜。阴虚阳亢者、有表邪者则不宜。3、高血压慎服。高血压多数都是肝阳上亢,服用黄芪会加重。一般说黄芪可以调理高血压,那是特定的情况,中医辨证属于黄芪适应的证型才可以,自己保健,不适合。
4、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一两次效果不明显。
如果你今天受凉了,感受了风寒,那就是有表邪,那么这两天就不要喝黄芪粥。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从现在开始,坚持每天早上喝碗黄芪粥,喝完你会感觉到这个冬天比较好过,寒凉天气不再让你那么难受了。到了三九天的时候,以前爱感冒的人,就会发现自己的抵抗力明显增强了。